我的“随堂微写作”
2019-04-19余德琴
余德琴
四年级下册《练习一》的“处处留心”,是一个拟人句的训练。如果只是仅仅把写拟人句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是会写拟人句。但是如何能让句子生动,如何能把一段话写得生动,我尝试了一次随堂微写作的训练。
(课件出示)
“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改成:“山上的小溪在唱歌。”
“荷花在风中摇动。”改成:“荷花在跳舞。”
通过这两句话的对比,有什么发现?(后面的句子很生动。)
如何把句子写生动?
方法一:改写动词,让动作具有人的特点。
如何更具体,更生动一点儿呢?
“荷花在跳舞。”改成:“荷花仙子,开心地穿起粉色的裙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方法二:在动词的前后加上描写人的词。
这是什么样的荷花呢?能再具体一些吗?
“荷花仙子,开心地穿起粉色的裙子,在风中翩翩起舞。”改成:“高雅大方的荷花仙子,高兴地穿上了粉色的蓬蓬裙,在清风中跳起了优美的华尔兹。”
方法三:拥有人的身体结构。(眼、耳、口、鼻、手……)
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非常兴奋,原本短短的7个字的一句话,竟然能写成近40个字。学生最怕写作文,最怕字数不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经意中把拟人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教师再及时地整理,总结。学生印象就更加深刻。
这时再出现书中训练的句子:
风儿吹,杏花开了。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了出来。
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布谷鸟咕咕叫。
首先让孩子们确定哪些是动词,然后换上具有人的特点的动词,最后再按照上面的办法,改写句子。
孩子们开始口头训练说句子:
“嘀”的一声,和煦的春风,吹起了悠扬的“春之歌”,唤醒了万物。俏丽的杏花,穿着粉色的裙子,在枝头上随着微风,轻轻起舞。
调皮的春风,悄悄地掀开了正在酣睡的青蛙的被子,青蛙揉了揉惺忪的眼睛,从暖暖的被窝里跑了出来,享受着柔和的春风的轻轻抚摸。
勤劳的小蜜蜂,提着采蜜桶,“嗡嗡嗡”,站在枝头上忙着采花蜜,留下辛勤奔波的脚印。
庄稼的好朋友——布谷鸟,站在枝头上,对着大地唱着清脆的歌,“布谷布谷”。农民伯伯急急忙忙拿出了工具,开始了春耕。
沒有想到,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么丰富,如果仅仅停留在说句子的训练上,那么是否太浅?于是,我出示了一幅描写夏天的图画,要求学生把上面的主要景物——荷花、荷叶、青蛙、小鱼写得生动形象。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已经找到了训练点。为了让学生写得生动、具体,我把描写这几个重点景物的动词做了一个提前铺垫。如:“荷花穿着粉色的公主裙”“荷叶顶着碧绿的阳伞”“青蛙先生大腹便便地站在荷叶上”……
留十分钟给孩子们,结果孩子们的片段训练,绝不亚于一篇写景的文章。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道:
炎热的夏天悄悄地来到人间,太阳公公涨红了脸,散发出的热气,好像要把地球上的水都蒸发光。在清澈见底的池塘里,大腹便便的青蛙,“咕咕呱呱”地抱怨着天气的炎热。不过它穿着绿色的西装显得特别绅士。原来今天大池塘可是要举行音乐剧表演呢。高贵典雅的荷花仙子,穿着美丽的粉色连衣裙,跃跃欲试,下面就是她的舞蹈。荷叶姐姐撑起了碧绿色的太阳伞,要给荷花仙子伴舞呢。莲蓬妈妈早就带着自己的宝宝,等待着节目的开场。池塘里的小鱼也不甘寂寞。瞧!他们兴奋地在荷叶间嬉戏玩耍,不时地轻轻摇一下荷叶姐姐的“伞把”,惹得一把把绿伞在阳光的照耀下,翩翩起舞,整个池塘似乎也动了起来。
一节拟人句的练习课教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地进行微写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便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和渲染了课堂教学的情境,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既然能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