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式学习中建构核心概念
2019-04-19芮莉
芮莉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是学习的核心,探究是学习的方式,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下面,以“螳螂的家”为例,谈谈主题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在教学中,以核心概念引领设计主题式学习的内容和框架,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生物与环境”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一个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幼苗與阳光”“农田与猫头鹰”“制作生态模型”。学习该单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建立“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核心概念。
我们整合教学单元,形成主题式学习内容。选取“螳螂的家”为主题,以建构核心概念为主线,运用上下位学习模式,设计了“螳螂日记”绘本学习、“生物安家”体验学习、“食物关系”表演学习、“螳螂的家”养殖学习4个版块。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在教学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将每周两课时分散教学改为一个下午集中授课,课后两周进行养殖活动。
绘本学习——螳螂日记
绘本阅读深受学生喜爱,图文并茂的阅读形式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带领学生从个体动物的学习入手,学生们通过读者剧场的形式了解了绘本内容,认识与分析螳螂这种动物的食物、习性、生活环境特征等。通过对螳螂日记的品读,知晓了“螳螂生活在适应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科学事实。但是,个体的科学事实还不能达成科学概念,还需要多个事实的支撑才能寻找共性,提炼出核心内容。
自主学习——生物安家
螳螂生活在适应的环境中,其他的生物也是这样吗?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张生物或非生物卡片头饰,请学生们暂时代表这种生物,选择自己适应的生活环境。同时,在教室的四周呈现四种不同的环境场景,分别是农田、南极、沙漠、池塘。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生物头饰都经过特殊的选择,既具有典型的环境适应性,又彼此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此环节是学生积极体验的开始,每一位学生都要考虑自身生物的特点,分析它的身体特征,判断它所适应的生活环境,之后走到相适应的环境中组成一个新的生物团队。除了动植物的卡片,我们还准备了阳光、温度、水、空气这些非生物因素,也请学生们自由选择进入相应的场景。
活动开始后,学生们就积极地行动起来,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地直接进入某个场景;有的学生从一个场景徘徊到另一个场景,经过考虑后进行了更换;还有的学生待在原地不动,不知道自己该走向哪里。这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分析、理解和说明的过程,学生既要考虑自身因素的特点,还要找到强有力的依据,才能留在某一个场景中。
问题最多的就出在了非生物因素卡片上:沙漠出现三个太阳,南极汇集了所有的水,空气因素也没能得到合理分配。当学生主动选择生存场景后,各种生物要互相适应,如果不适应、不匹配还要进行调整。这不仅是一个学生在进行动物与环境的匹配,所有的学生都要认可每一种动植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选择。
经历了这样的体验式活动,学生们明确了动植物必须生活在适应的环境中,环境因素包括水、空气、阳光和适宜的温度等,动植物之间也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时,核心概念逐步确立。
戏剧表演——食物关系
动植物都生活在适应的环境中,在这里,每天又上演着怎样的故事呢?动植物是怎样生存的?请学生即兴创编一个小故事并表演。
学生基本上都以食物关系串联起整个剧情,植物在阳光作用下自己制造养料实现生长,紧接着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依次登场,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学生们的演绎尽管有些粗略和稚嫩,但是能自发地将动植物联系起来,与周围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已经逐步诠释了“依存”的含义。
教师因势利导,对“食物链”“食物网”进行了讲解,让学生有更加科学的认知,并由此逐步深化了“动植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核心概念。至此,本单元的上位学习过程已基本完成。
设计制作——螳螂的家
核心概念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事件,解释的过程就是下位学习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
本主题的下位学习过程就是为螳螂建造一个“家”,证实对核心概念“动植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效理解和运用。
建造一个家,要考虑生物生存的环境,考虑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尤其是食物关系,这样的家才能够让生物长久地生存。
我们邀请了螳螂研究专家给学生讲解螳螂的特性以及如何让一个小型生态循环起来。同时,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践活动材料。学生从设计模型开始,通过设计、交流、修改、制作,终于完成了“螳螂的家”生态模型。后期的饲养活动将是一个长期的观察体验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动植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核心概念,还会有新的发现,这样的学习体验活动会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能力。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