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读懂与记诵《马说》

2019-04-19朱伯荣

美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千里马伯乐艺术性

朱伯荣

《马说》是中学语文课本最重要的课文之一,夸张一点说,读懂与背出了《马说》,一半的中学语文学习任务完成了。

语文学习主要是阅读理解与写作两大块。就初、高中各年级段的学习阅读与写作的任务来说,初一侧重记人叙事,初二侧重以说明与描写,初三侧重于议论抒情,高一以复杂记叙与浅易的议论为主,高二以事理说明与复杂一点儿的议论为主,高三以含有一定艺术性议论抒情为主。上述六个年段的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又呈现累进式,即后一年段包含了前面年段的学习内容与要求。这样看来,一个中学毕业生,语文方面,最后要会读会写比较艺术性的议论文。而《马说》就是一篇较有艺术性的议论文。读懂该文,能运用该文的立意与取材以及表现手法写作,那应该是一个语文素养很不错的中学毕业生了。所以,读懂、背诵、记住《马说》,意义极为重大。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其实就是杂文。所谓杂文,就是艺术性议论文。题为“×说”的,都是“关于×的看法的”艺术性议论文。韩愈另有著名的《师说》,是高中的重要课文。而《马说》,简单好懂一些,安排在初二(八年级)下,处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记人叙事与描写和说明的课文,即将进入到侧重学习议论抒情为主的九年级(初三)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就思维发展的阶段性而言,已属于从具象向抽象飞跃,即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完成这个飞跃或发展,决定了一个学生以后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在学术性的探讨与历练上是否有更大的出息。如果这个飞跃和发展很成功,那么以后的学习会比较顺利。反之,以后的学习就困难多多。就语文能力而言,可能永远处于初一、初二的水平。而《马说》就是以经典的形式,帮助初二下的同学有效完成“飞跃”,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基。

那么,究竟怎样学好《马说》?

我以为,应当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基础上,懂得作者立意,理清文章思路,熟谙其语言特点,理解其布局谋篇的匠心,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下面就来具体说说怎样学好《马说》这篇课文。

《马说》全文共三段十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写,思路十分清楚。下面按句序来说明。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看法,即亮出论点。这个看法似乎不符合形式逻辑,但符合人们的社会实践:千里马虽然无论哪个时代,在在皆有,但需要伯乐去发现;发现之后以“千里马”命其名,才名副其实,成为名正言顺的“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是对论点句的解释与强调,说明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③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是对前两句的小结,“故”字是小结的标志。这里说的“名马”,就是“千里马”。名马如果没有伯乐去发现,它也只能像普通的马一样在一般的养马人手中遭到凌辱,与一般的马一样成对成对地老死或病死。整句话是小结性的论述,所以这种情况是假设的,并非写实,“虽”的意思是“即使”,而非“虽然”。这三句话连起来读几遍,文章从提出论点,到解释论点,再到小结,作者的思路凸显出来了。美国大中学校的考试体作文要求开头提出背景,引入讨论的主题,然后用一两句话说出自己的论点;再针对论点,写出理由,使用论据,对照美国大中学校的考试体作文所要求的写法,会发现与《马说》的写法是一样的(见《高考写作十二讲——怎样写好考试体作文》,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3、204页)。《马说》首段这三句话,从结构上看,是“引论”,引出论点,从“三M法”的写作思路上看,属于“是什么”。

接下来三句是“本论”(根本的、基础性的论述部分),即“三M法”中的“为什么”。作者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什么”之后,要在本论部分讲述“为什么”会有首段提出的看法,也就是说,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

下面也来逐句分析: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是假设一种情况来论证,是设例论证法。“马之千里者”就是“千里马”,“千里”这一“马”的定语后置,用了结构助词“之”作标志。在汉语实践中,倒置哪个词语,就是为了突出哪个词语的意思。千里马有时根据军情的需要,“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它的体力消耗就特别大,也就需要很多精饲料,来补充体力。“千里”什么概念?大约从杭州到上海五个来回!而课文《马说》里的“千里”,当然是虚指,作者是夸张地说明千里马奔跑速度之快。粟,小米。石,古代念dàn,量词,一石=十斗;一斗=十升;一升=一市斤半(0.75公斤)。当然,千里马并非每顿吃这么多,而是指日行千里、体力消耗特别大的时候。平时休息或养精蓄锐时,食料或许不会那么大。

⑤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喂养马的奴隶人,即一般的饲养员,不明白千里马能日行千里故消耗体力特别大,需用充分满足其食量的方法来喂养。这句话也是概括了普遍情况的设例论证法。作者惜墨如金,语言极其精练。

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句话由七个小句子构成。先叙述:“是马”,这样的马,当然是指名马,即千里马。然后一个多重复句,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意思与发人深省的道理。虽,后面写的“有千里之能”的内容是实情,故与首段的“雖”意思不一样,应解释为“虽然”(这样的名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下面转折)但(下面写原因)由于吃不饱(时时有饥饿感),(下面写结果)所以力气不够,它的才能与优美特点无法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下面递进),尚且要它和平常的马相等也不能够办到,(下面反问)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上述本论部分,深入论证了引论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点的正确性,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论断。如果说,句④是正面论证,那么句⑤就是反面论证,两句话合起来,就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透彻。句⑥是深入分析道理。最后两个小句子也是对本论部分的小结,意为这样的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这个小结,呼应了首段的小结句,也就强调了论点的正确性。有了这样的理解,逐句反复朗读,也能较快地背出来。

最后一段是结论部分,作者提出了应当“怎么办”。只是這个结论,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表达出来,体现了艺术性议论文即杂文的艺术魅力。下面也来逐句欣赏。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个长句子有五个小句子构成,又一气呵成,极其精妙。第一个小句子六言(六个字),概述一种胡乱役使千里马的现象,所以用了否定句;第二个小句子多了一字“尽”,四两拨千斤,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痛惜之情,内容上呼应本论部分的句⑤,形成层递的修辞方法;第三个小句子在前一个小句子的基础上又增加一字“而”,达到八言(八个字);这样的马悲愤地鸣叫时又不明白它的意思,实在令人惋惜。七下课本第六单元后综合性学习《马是世界》中,有九方皋相马的插图故事。另有故事说,九方皋曾看到一匹千里马在拉盐车上坡,怎么也拉不上去,赶马人还在使劲鞭打,九方皋泪流满面,走上前去,抚摸马首,说:“这是千里马啊,它应当驮着将帅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纵横决荡啊,现在却被当作普通的劳力马使用,由于‘食不饱而‘力不足,拉不动这盐车!”这个故事令人动容,发人深思。再看本文刚才分析的三个一句比一句多一字的层递句,又组成了排比句,在论述时又抒发了愤懑之情。以下两个小句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又是设例,形象地写出役马者的有眼无珠,写出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与糟蹋人才行径的鄙视。

⑧呜呼!

独词成句,含有千钧之力,表达了对黑暗的人事制度的极端愤慨之情。与前面的长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长短错落的参差之美。

⑨其真无马邪?

紧承前面所谓“曰:天下无马”一个小句子而来,用了反问句,意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原句中的“其”,表示反问语气,含有“难道”之意,这句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不容置喙,说明“千里马常有”的现实。

⑩其真不知马也。

在前两句话的强烈情感之下,思路一波三折,情不自禁地又抒发出自己的感慨: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这句的“其”,又表示推测语气。

面对上述四句构成的结论是:天下经常会有千里马,只是一些人有眼无珠而已。我们应当怎么办?与“有眼无珠”相反,要“慧眼识珠”,“慧眼识‘马”,善待千里马。这个结论就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首段首句论点的呼应与强调。对于文章中将伯乐比喻为能识别人才的国家管理者,用千里马比喻人才,把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这样的托物寓意的深刻立意,粗知一些即可,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杂文笔法,将道理讲述得清晰、透彻而又生动,语句整散有致,长短错落,韵味优美,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学写议论文时,努力学习这样的写法。

猜你喜欢

千里马伯乐艺术性
伯乐一顾
挑剔的千里马
车伯乐
其实你不是千里马
爱跳的“千里马”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马相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