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探索
2019-04-19陈大梅
陈大梅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作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当中不断创新,不要一成不变,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另同学们爱上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如何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新语文教学手段等方式将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们。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创新呢?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阵地,教师是讲授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以服务学生的学为前提,作为一条轴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和课堂教学之中。要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把“讲台”当作训练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顾教师的活动,切忌以教师为绝对中心,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充满活力,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二、创新语文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使抽象变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1]。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实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到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三、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内最具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外化,它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态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多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2]。
四、搞好基礎知识传授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3]。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五、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首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第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第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六、独具匠心设计教学
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中。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精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有诸多的观察机会赋予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艺术创新的敏感性,是一个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意兴趣的过程、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启发学生,让学生对好的图形创意进行认知,通过对图形的创作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丰碑》一课中有一幅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非常感人的画面,并联系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军需处长依靠着树干牺牲了,他牺牲前想到了什么?他左手向前伸好像要跟谁说话,可能说些什么?将军见到军需处长这样牺牲了心里会说些什么?面对这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乐于想象、会想象、敢想象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顺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6,(10):112.
[2]乔守琴.小学语文教学创新[J].科学中国人,2015,(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