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材改革提升语文魅力
2019-04-19李哲
李哲
摘 要: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材;改革
一、名家大师文章、学生高不可攀
当前课文所选的内容,几乎都是出自文学名家之手,质兼美,无可挑剔。可问题在于,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审美观念不同,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经典名篇,往往都望而兴叹。总觉得与自己写作现实太遥远,非常喜欢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书籍,因为它们大都出自同龄人之笔,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很受鼓舞,也易于模仿。
教育的經验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就好比是“摘桃子”,桃子太高,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丧失获知的强烈欲望,只有经过学生的努力,跳起来摘到的桃子才是好桃子,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当年刘绍棠16岁时写了散文《榆钱饭》被选入高二语文课本,此时不知激发了全国多少学生学习语文的满腔热情,这就是一个真实典型而广为流传的语文故事。
二、不能激发兴趣,无法产生共鸣
我们时常读一些课外的文章,总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地印象,让人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给人以生活的启迪,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我国著名期刊《读者》杂志之所以畅销,备受读者青睐,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我认为,以七年级为例,类似《散步》、《狼》、《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木兰诗》、《河中石兽》等文章,学生阅读时兴趣高涨,应多选一些。又如:《金色花》、《植树的牧羊人》、《动物笑谈》、《最苦与最乐》、《伟大的悲剧》等课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大打折扣。
三、削弱外国文学,增强国产作品
中华五千年浩如烟海的文化,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文学佳作数不胜数,干嘛非得选一些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呢?文学作品一经翻译,必然丧失原汁原味,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也许是很多中国文学作品未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是的,文学没国界,但作者、读者有祖国,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选一些外国作品进入教材,是要与国际接轨呢?还是崇洋媚外?总感觉不是很好。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塑生命的人》、《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等,建议从课文中删除或归入课外阅读。
四、教材编排不周、季节颠倒错乱
七年级上册所选课文有朱自清的《春》、莫怀戚的《散步》。八年级上册所选课文有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春望》,这些文章的内容是描写春天的,若让学生在春节中学习这些课文,面对春意盎然的春天,感受名家笔下的春天,那该多好呀!可惜教材却安排在上册中,新学年9月份开学后,在秋冬季节学习这些有关春天的课文,总让人感到有些别扭。
五、内容过于陈旧,严重脱离时代
教材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例如:近些年讨论有关鲁迅的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但他的文章,由于年代的久远,背景的生疏,用笔的隐晦,含义的深刻。有学者说:“30岁以下的人是很难看懂鲁迅文章的。”更何况10多岁的青少年了。而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超市、旅游、手机、城镇化、新农村、污染、武侠、追星等社会热门话题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学作品,相比而言少之又少,未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大打折扣了。因此,我们应把语文教材编写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读物。
六、乡土教材空白、资源尚待开发
语文是生活的一个缩影,乡土教材应是语文课的必要延伸。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是课堂,试想,学生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何谈热爱家乡,谈何热爱祖国,又如何认识外界精彩的世界呢?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山川河流,小吃特产,名胜古迹,神话传说,地名由来,历史名人,发展状况等是十分必要的。教材应设计一些问题,诱导师生去搜集、整理、补充、完善、然后交流,这是语文人文性的突出体现。遗憾的是,各地配套的乡土教材却迟迟跟不上教改的步伐,相对滞后,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七、教材示范不强、课文创新不足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各地的发展要有特色,“创新”的口号也一直喊了多年,教材本是学生学习的样板。试问,课文在文体上都未做到创新,又如何教学生“创新作文”呢?我们鼓励学生用小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科幻、日记、书信、倡议书、留言条、合同、诉状、辩论会、小标题、申请书、会议纪要、演讲稿、启示、诊断书、实验报告等形式写作。这些新颖而又深受师生欢迎的文学样式,在作文参考书中很常见,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在语文教材中却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我们的教材,一直以保守、严肃的面孔呈现在师生的面前。
诚然,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影响面大,备受关注,意义深远而又浩繁的工作,以上只是一些我个人在教材使用中的一些肤浅感受,或许有吹毛求疵,班门弄斧之嫌,不妥之处,还诚请专家学者斧正,以便不断完善我们的国语课本,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的母语课——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