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童年还给儿童

2019-04-19宋丹丹

祖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儿童成长童年儿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成人为了使儿童更加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早教育更是应运而生。在这一行动中,大多数成人已经全然忘记儿童该有的样子,一度将儿童陷入成长的危机当中。本文旨在从界定什么是儿童和指出儿童成长的危机两方面入手,提出成人应将童年还给儿童,遵循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顺序,保护儿童的天性、正视儿童热爱的游戏活动,相信儿童天生就赋予学习的能力及方式,让儿童真实地做自己。

关键词:儿童   儿童成长   童年

一、什么是儿童

大多数成人对儿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年龄认识,他们狭隘地将儿童看做是小学生甚至只是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所以了解到底什么是儿童很有必要。在现有的工具书中的解释:“童”指“未冠者”,即“未成年人”。“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儿童身心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可见,“儿童”是区别于“成人”的。到底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人称为“儿童”,目前还没有统一性的认识。通常,人们把年龄作为划定“儿童”的标准,也就是从生理意义上划定的未成年人,我们通常把18岁以下的人称为“儿童”。在联合国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把儿童认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可见,儿童包含的群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为了避免成人将儿童看做“小大人”,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

二、儿童成长的危机

每位儿童的养育者,都希望自己养育孩子的一番辛勞能有所收获,希望“望子成龙”,从古至今,“神童”的培养,“精英”教育的普及,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人们对教育的期待。教育在背负着家长以及未来形势所需的高要求人才的沉重希望时,儿童也背负很大压力,由此儿童成长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儿童的世界本该是一个自由、轻松且快乐的世界,然而成人们正披裹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外衣,将儿童珍贵的童年时光逐渐占据。

(一)揠苗助长式的儿童成长

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育界刮起了“国学”风,到处充斥者国学的热潮,学校、培训机构都极其重视儿童国学的培养。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甚至在幼儿园小班,就要求他们读圣贤之书,然而这些书,在他们已有理解力的基础上是看不懂的,因此就要求孩子们先死记硬背下来,这样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们目前心灵发展阶段还未能吸收的事物时,显然是把儿童当作了成年人,但是,更悲哀的是,他们被看做成人,却丝毫享受不了成年人的权利,他们只是如木乃伊般任人编排。再者,每次看到儿童沉重的书包,不由得会想到应试教育的悲哀,儿童除了每天在学校接受繁重的课业,每个礼拜仅有的两天休息时间,也被家长无情的占用,被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学习,小小年纪就拿到英语、计算机、钢琴、美术以及其它各种名样的证书。然而,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这种急于求成、忽视自然生长顺序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堰苗助长”的不良后果。总的来说,在成人的干涉下,儿童成长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成长期被缩短,使儿童在加速成才的轨道上负重不堪,在空间维度上儿童成长的生活空间被压缩、学习空间变严峻、游戏空间被更是被剥夺等。

在卢梭看来,我们目前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过于看重时间,总是不断的争取时间,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停下来,甚至让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因为大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顺序,如果强行打乱,尽管从整体状态上来说不会改变,但是万物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的是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应该保持儿童该有的样子,然而事实是我们常常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相信面对一个整天知道学习而不知道交际、玩耍的孩子并不是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对孩子的历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残酷及有意义的。可见成人必须深刻地意识到“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对儿童成长是极其有害的。

(二)缺乏自我的儿童成长

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能常常听到成人对“好孩子”的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乖巧、顺从、成绩好就是他们的标签。他们按部就班地按照成人给他们设定的成长路线在走,同时自己也逐渐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别的孩子还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们却假装坚强。“好孩子”的评价标准使儿童变得不像儿童该有的样子,他们依赖成人的安排,习惯按既有的路线成长,当有一天没有既定的安排时,他们会突然觉得无所适从,没有了目标。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成人主宰儿童的成长历程,儿童在成人设定的成长路线中过早的成熟和成人化,逐渐迷失了自我。

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成人们教给儿童一切的知识,但是不教孩子们认识自己,儿童生长在一个“无我”的环境中,过早的变得成熟,成熟的总是让人心疼。在漫长而又弥足珍贵的儿童期里缺少了应有的活泼和调皮。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快速地成长,童年时代大大缩减,过早地失去了天真烂漫的天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的观点,我们的教育学经常忘记学生在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内还是个孩子。既然是孩子,那么他们只有在充满游戏、童话、音乐、幻想世界中才能真正的成长,如果没有这些,仿若一朵枯萎的花朵,没有自然的气息。”斯宾诺莎也曾经说过,“保持自我的存在,就是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人”。所以真正的教育是尽力做到保持儿童的天性,使儿童成为自己应该能够成为的样子,随着自己的天性进一步成长与发展,而不是让儿童逐渐地失去自我,这样他们在完成成人的既定目标后,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迷失方向。

三、把童年还给儿童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著作《爱弥儿》中写道“我感觉到我己经到达了成熟的岁月,而成年时期的空虚使我回想到童年的甜蜜。在年龄日增的同时,我又变成了儿童,而在30岁的时候,我反而愈是喜欢回忆我10岁时候的事情。”长大之后的忙碌、复杂的变化常常会使人想念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快乐的自己,小时候的开心是真的开心。当前,欧美学者发出了“童年之死”的警讯。然而童年真的会消失吗?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预言童年即将消逝时指出,所说的消逝是指概念的消逝,然而尽管童年有时候濒临消逝的边缘但是它始终不曾消逝也不会消逝。所以,目前儿童陷入成长的危机当中,当他们长大之后,又有多少人会真的愿意提及自己的童年?

童年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准确的定义,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尽管我们一路从童年走来,并清晰感受和体验与童年相关许多经历,却仍然说不清楚什么是童年。但是谁都不可否认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将儿童从成长危机中解救出来就需要我们把童年还给儿童,即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真实地做自己。

(一)敬畏儿童的天性

生活就是不断地成长,儿童和成人的生活始终都处在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但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各自拥有各有不同的生长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生活大多数都打上了成人的烙印,成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儿童,更多时候将儿童当做“小大人”,这样是大错特错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做到保持儿童原有的样子,这意味着我们要遵循儿童的天性,让儿童自然性地生存发展。儿童的天性是原始的、自在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它赋予儿童以活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幻想。儿童天马行空的想法何尝不是一种财富。那些把儿童看成“小大人”,违背儿童天性发展的超前教育、及早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敬畏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真正地做到自然本真的真、善、美状态。卢梭在《爱弥儿》中开篇就提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他更崇尚人性本善的道理,认为人的自然天性都是好的,而后的教育需要做到的就是保持儿童的自然天性不被其他复杂的事物所影响。儿童的自然天性在其成长阶段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地肯定它们的重要性并让它们在儿童未来成长道路中自由地展现。真正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是无需强迫的、催赶的,而成人需要做到的就是提供与儿童天性相适的学习环境、学习经验、认知方式就好。

(二)正视儿童的游戏活动

在鲁迅看来,游戏是儿童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玩具更是陪伴儿童的天使,胡适也曾为自己缺乏游戏的童年而抱憾,傅雷也因为曾经剥夺儿子的童年游戏而深感自责。这三位大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了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可见游戏在儿童童年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成人需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儿童去玩,不要担心儿童会在游戏中受伤,更不要担心游戏会大量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的主导活动,他们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儿童是可以通过游戏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在游戏的世界里,满足了儿童的幻想,并进一步刺激他们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进而展开新的探索,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无疑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发展驱动力,在游戏中,儿童转换各种主题,充当各种角色,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游戏本身,儿童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基本人生态度、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技巧,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同时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儿童可以模仿性地、创造性地参与成人社会生活,为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三)尊重儿童的自然学习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基本需求。他认为儿童天生是愿意学习的,并且每次上学都是抱着真心诚意的学习态度来的,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在孩子们刚刚踏入校园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教育应该顺应并尊重儿童入学前已有的、自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有一个过渡期来适应学校的学习。同时也认识到,早在儿童进入校园前(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就己经学到了诸多知识并由此形成了儿童自身的个性,成人必须在了解儿童的自然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同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尔特教授也关注并研究了儿童的自然学习方式并在其著作《儿童怎样学习》一书中指出儿童与生俱来一种十分自然、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使儿童在上学之前学得最好。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学习往往好于成人并且比他们自己再大些时要好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儿童用脑有一种自己特殊的方式。简言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生而具有学习的能力,独特的学习方式并且能够做到十分有效地学习,成人需要做的就是加强监督与引导,确保儿童在正确的领域内进行学习就好,这无疑给成人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家长给予自己过大的压力,一切应顺应自然。

承上所述,把童年还给儿童,就是充分地尊重儿童,大胆地放手让儿童自我成长,有些时候,家长的过多干预反而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8.

[2]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刘晓东著.解放儿童[M].新华出版社,2002.

[4](英)波兹曼著,吴燕筵译.童年的消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英)大卫·帕金翰著,张建中译.童年之死[M].华夏出版社,2005.

[6](美)大卫·艾肯著,洪毓瑛等译.萧瑟的童颜—揠苗助长的危机[M].台湾和英出版社,1998.

[7]边亚华.童心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

[8]侯莉敏.兒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

[9]田春.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0]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宋丹丹,在读硕士,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童年儿童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