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2019-04-19李兵
李兵
摘 要:双元制模式作为中职教育技能培养的重中之重,其教学理念和践行效果不容置疑,更凸現了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强化内涵修养,让他们不仅有技,而且有品,德才兼备,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中笔者就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浅谈一二,旨在为双元制技能培养模式锦上添花,让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关键词:双元制模式 中职语文课 工匠精神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231-01
1 概述
1.1 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去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企业实践中所需具备的一些技术能力,确保学生们在学校可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在较短的课堂学习生涯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其专业素养。
1.2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主要是指教师在培训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向学生传递一种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可以深刻地体现出学生是否具有职业道德,同时还可以从客观的角度上来对该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进行评价。传统的“工匠精神”一般具体四种特性:一是敬业性,二是精益性,三是专注性,四是创新性。这四种品质是学生将来立足工作岗位、奉献社会所必备的,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培养做事专注、技艺精准,敬业乐业的一流技术工人。
2 培养策略
2.1 以身作则,榜样感召
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尚未踏上工作岗位,对于“工匠精神”只是笼统地理解,缺少切身体会。教师需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出榜样,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即教师教学生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是怎样的人。“工匠精神”非一朝一夕养成,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课本中所提到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维导向,让他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真实价值和含义[1]。榜样离不开身教言传,例如,教师在上《边城》这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摆渡老人对职业的坚守深入探究。五十年如一日撑着渡船,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午龙舟,他都寂寞地守着渡船。即使看到孙女翠翠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摆渡老人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这就是最好的身教。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摆渡老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忠于职守,克尽本分的匠人精神,学生深受鼓舞,感受到了摆渡老人身上蕴含的敬业精神,品出了他尽职尽责坚守的匠心,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荀子说:“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由摆渡老人,学生意识到以身作则,敬业的重要,今后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时刻谨记“工匠精神”,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去收获一颗颗硕果,实现人生价值。
2.2 潜移默化,追求精益求精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生们在全日制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这短暂的几十分钟内尽可能地向学生们传达“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人文内涵和职业道德[2]。例如,在拓展阅读《核舟记》这一课时,便可以通过文中对手艺人在核桃上所雕刻成品的精致性进行着重地强调,在小巧的核桃上雕刻出游船的人,这种栩栩如生的雕刻艺术所体现出的精神正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从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手艺人对作品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导学生今后无论走向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应该秉承“工匠精神”,不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负责,更要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像文中雕刻核桃的手艺人一样,追求极致,高度认真地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们所言传的“工匠精神”可以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求学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在学生做事时得到体现,可谓受益终生。
2.3 情境教学,激发“匠人”热情
情境教学的方式在很多课堂教学中都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并且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向学生传达“工匠精神”,在确保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有着较强理解性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3]。例如,与学生共同赏析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时,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与文章创作背景相似的情境环境,让学生在感受都江堰美景的同时更能体会到都江堰这一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布局的精巧、李冰父子及民众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洒下的辛勤汗水,其中更包含他们对该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情,同时也向后人生动地诠释了“工匠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天然体现,从李冰父子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正是有李冰式“工匠们”的默默奉献,几千年来“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才有如今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引导学生学习并认真思考“工匠精神”真正的含义和价值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都江堰工程的现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工程项目。通过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领会出“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
3 结语
总之,工匠精神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切忌急功近利,更需循序渐进,规行距步。为了可以将“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情境教学等方式来进行榜样感召,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匠人”热情。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非常大,希望教师们能够借助语文学科这一承载方式,通过语言文字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来引导学生培养出正确的三观,早日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人才,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朝军.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03):133-135.
[2] 刘佳.浅谈工匠精神教育与语文课的融通[J].才智,2017(33):181-184.
[3] 李家慧.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真实项目模式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教育,2016(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