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2019-04-19罗小波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

罗小波

摘  要:《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更名是对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针对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科意识和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泛化等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本文提出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心把握课程目标,用心用活教材,用心搞好教学活动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材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70-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不良风气侵蚀校园,学校内留守儿童逐渐增多,隔代教育普遍存在,进城务工人员疲于生计,对子女教育缺失,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受到挑战。平时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科意识和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泛化等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

1   用心把握课程目标,上出学科特色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先前的品德课程一脉相承,它基本的核心理念和编写依据没有改变,仍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最根本的问题、最大的批评就是课堂效率低下,专业意识淡薄。“品德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情感的教育。”个别教师对课程标准不了解,对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不清楚。呈现的课堂五花八门:有上成满堂说教的政治课;有上成知识灌输的社会常识课;有上成玩玩跳跳的游戏课。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生硬、死板,一讲到底。没有积极实践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没有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升华,在探究中发现、提炼、总结。课程的目标模糊,采用的方法不当,直接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只有充分认识课程的性质、特征、基本理念,采用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道德与法治课上出特色,实现课程的价值。

2   用心用活教材,抓住教学基石

“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一个话题,一个提示,它期待着教师对它进行再创造。”充分认识教材的功能,认识教材是教学的有效凭借,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基本的学习资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和关键。

2.1 正确理解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呈现了一个个提示、一个个话题、一个个范例、一个个案例,纯文字的内容极少,大多是对话的文本。因此必须充分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想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呈现目的的思路。例如一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二课《我们有精神》编写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養良好的将神面貌。传统课堂容易把这类课上成了“坐、立、走有精神”的简单的行为训练课,而深入理解教材后,会解读到教材中提出的有精神并不是外在的行为标准,更是内在的精神气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精神是一种整体面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中。再充分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平时拍摄到的有精气神或者趴在桌子上写字,走路松松垮垮的照片,以此先前行为的痕迹作为话题内容进行讨论。只有充分理解教材,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效果才有保证。

2.2 同教材共鸣

“当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的传授的时候,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的魅力。”教师与教材实现同构仅仅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只有教师的价值观和情感同教材中的人和事融合在一起,才能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在教师的生命体中运转起来,才有激情和智慧的课堂,才能将孩子带入情境中。教师游离与教材之外,就只有干瘪无味的讲述,课堂将味同嚼蜡,了无生趣,效果可显而知。

2.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经验,但就每一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来说,它提出的话题、范例决不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班级每一个别儿童的生活经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处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程序、乃至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教学目标。

3   用心搞好教学活动,构建育人磁场

《道德与法治》所呈现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纯认知的。如低段设计了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儿童歌谣、绘本故事等,其中依据活动形式,活动栏目主要采用游戏、表演、猜谜语、探究等活动。问题的呈现不是问答式的,而是对话式的,这些教学内容采用灌输,一讲到底的方式是不适宜的。必须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质量。

3.1 紧密联系生活

活动应该是儿童真实生活、真实问题、真实现象、真实群体、真实情境、真实表达,应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教学的活动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如一年级下册的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爱整洁》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只拘泥于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应该将其与自己的个人卫生,班级卫生的保洁,家里卫生的打扫结合起来,只有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3.2 注重目标导向

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不明显。在设计每个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和价值在哪里。只有在目标引领下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牢牢围绕目标。以标为准,依标而行,发挥其导向作用,注重实效。

3.3 把握活动生成

“教材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它不可能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自我生长。但是,教学却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流动,善于捕捉意外生成的因子,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育人磁场,使课堂流露出美丽的画卷。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在“用心”,用心把握课程目标,用心用活教材,用心搞好教学活动。教师应谨记“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原则,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引领学生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