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9-04-19周彤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习惯阅读教学语文

周彤

摘 要:阅读是人一生必須具备并且应得到不断提升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得阅读成为其相伴终生的益友,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以人为本,培养兴趣,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动口、多动脑、多动手,从而不断培养阅读能力,活跃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学生自己的阅读经历对他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打下阅读能力的坚实基础,将有益于今后在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起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极其重要。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自己的事,是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如同人要吃饭、睡觉一样。

要努力转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学生增长知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一、培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阅读兴趣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去努力。

1.善于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激活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在阅读教学课前,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导语;或者通过直观的图片形式,在最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或以儿童的角度创设情境,使学生立即参与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鼓励为主,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出色表现,教师的赞扬要及时,绝不能吝啬。要及时地通过“回答得真好!”“你真不错!”“你非常了不起!”“你真认真啊!”等等富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注入学习的“兴奋剂”,不断激励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精神状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以平等的语气和学生对话。可以这样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课文。”也可以说:“你喜欢哪个自然段,你就试着读一读。”通过这样的亲切平和的语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尊重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这样大大地提高参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3.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它的思想理念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计某个活动环节,为学生营造宽松的阅读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读物,从中体会读书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用书本上的知识或观点来剖析,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并让学生淡淡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逐渐增加阅读量。

二、教给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1.教会自学。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就可以无老师自通,终生受益。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并让他们学会自学习惯。自学习惯包括:(1)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学习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步骤方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认识和思考。(2)查阅相关工具书的习惯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3)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少儿书报、少儿电视节目等;同时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精彩文段。(4)勤于动笔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写日记、写读书笔记、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

2.教会精读。

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段句词字。充分调动五官,对这些重点段句词字进行由表及里的理解和感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由“扶”到“放”,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题目,碰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3.教会速读。

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提示学生在速读的同时也要关注读物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引导阅读实践

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下新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程参与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多动口,多动脑,多动手,主动获取知识。

1.引领学生去读书。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的“读”。因为,读是信息的输入,没有输入,何来输出?读是积累,读得多了,积累就多了,自然会改变人的综合素养。纵观小学语文教材要求,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范本,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在课堂中就是要让学生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应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读的形式要多样,有: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朗读、默读、诵读、背读等。联系文中词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语气中感悟,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及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引起共鸣。

2.激发学生回答问题。

在阅读教学课前,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课堂上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机会,要充分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鼓励,激发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3.鼓励学生多问、多议。

陶行知先生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生动活泼,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或问题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大力鼓励学生问,绝对不能打击他们的好奇心,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问习惯。无论是教师提的问,还是学生提的问,都要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和机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动中学习知识,在动中学习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习惯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