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原生态课堂
2019-04-19王瑜
王瑜
摘 要:根据农村的现状——课堂的和师生的情况,结合农村的有利资源与可行办法,还原小学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让简简单单教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质疑 开放 感悟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25-01
通过到农村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调研,留给笔者的感受是:陈旧、应付、茫然。从朗读习惯看:仍有唱读、顿读,朗读无情感;从学习习惯看: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从课堂现状看:(1)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体验;(2)重学生体会,轻学生朗读;(3)重学生自主学习,轻学生合作探究;(4)重教材的教,轻“用教材”教。很多老师不明确方向,到底为何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教(学)得怎样?一片茫然!笔者以为可以从农村小学语文原生态课堂入手:
1 质疑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能把学生引入到一个个神奇的天地,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使思维处于最佳兴奋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强烈心理状态,为学习目标的达成建立坚实的基础。很多农村老师反映:学生回答问题都难,更是提不出来问题。笔者通过尝试,只要这样改变:课堂上,重视“问题意识”,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老师示范提出问题;放手学生提出问题,每个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到解决。具体做法是:第一课时在读通、读顺句子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同桌合作解决简单问题,没有解决的老师统一梳理问题。第二课时在已经梳理好的问题环境下进行,重视随文质疑的体现,老师充分发挥点拨的作用,让质疑的效果最优化。
2 开放的课堂
2.1 开放课前的搜集资料
语文精读课文的学习,从导入新课就能看出课前的预习作业。很多老师从词语和读课文方面去布置,很少有“搜集作业”的布置,追其原因——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多就让老师代替学生去告知,既节约时间、又不影响课堂进程。而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再从教材的内容看,大都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他们往往也期待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只要老师能放手,学生的创造力就能体现出来。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孩子们课前搜集的内容可能是:关于狼牙山地理位置的介绍,关于五壮士的生平简介,还有五壮士跳下悬崖后的情况介绍……这样的内容生生相传,既能提高他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所获去感悟课文,还能锻炼农村学生的胆子,从而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深深地领悟课文的内涵。
2.2 开放课中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重前者、轻后者。追其原因:学生底子薄、必须要讲透,就没有时间去练习运用。可是,到期末考试中的作文始终描写不具体、不真实。笔者认为:每篇课文,不能面面俱到,根据年段的不同,抓住关键的训练点。首先,明白训练点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然后及时训练,争取一课一得。尤其是农村,其实有很多资源是可以引进课堂,练习写话的。比如:四年级(下)《乡下人家》中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通过学习,知道这个自然段写了乡下田园风光的美丽画卷,而且还通过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再结合“泡泡”里的“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谈画面、写画面。这样就把积累语言与运用语言有效地結合起来。
2.3 开放课内外阅读
“教材就是个例子”。课堂上,通过教材我们习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再顺势利用课堂上10分钟时间,补充课外阅读练习,也能解决农村学生书源的问题。根据不同年段补充不同材料,争取阅读效率最大化。低段以补充句子为主;中段以补充段落为主;高段以补充篇章为主。如学习一年级(下)《我多想去看看》补充阅读句子:我多想去看看长城,沿着一级一级石阶,慢慢往上走,看城墙,看城台。学习四年级(下)《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补充课后阅读链接《儿童和平条约》。学习五年级(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充阅读《无言的父爱》。争取“一课一补充”,让学生及时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增加阅读量。
2.4 开放到生活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学生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比如: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由于要会认和会写的字比较多。老师们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在大街上、电视上、超市里、商场里……到处都要成为识字的课堂,达到生活中识字、识字为生活服务的目的。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3 感悟的课堂
3.1 感悟作者的心理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另一个方面。学语文需要灵性,教语文也需要灵性。想要听到农村学生天使般的声音,那就需要老师为他们留足感悟的时间。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机会,找准学生的共同感受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旁征博引。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检阅》时,我的提问:谁最打动你?有的说:这个小伙子博莱克打动了我。有的说:这些小伙子打动了我。他们各自谈出打动内心的理由,由此及彼,彼此感动着,感悟这课文的内涵,共同想象着作者的心理。
3.2 再现作者的语言
作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载体——教材。通过教材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语文素养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换位说话、写话,把作者的变为自己的。比如:四年级(上)《搭石》在体会朗读“老人搭搭石”的段落,老师设置采访的形式,创设情境表演,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体会老人的心里话:大爷,今天干什么去呀?为什么急匆匆走,为什么又回来了?为什么走了几个来回?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组织语言、练习说话。
4 情感的课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与其他学科最不同之处就在于——情感。而很多农村老师就缺乏有感情地讲解与朗读。这就要求在基本功的训练中加强语感练习。老师语感加强了,课堂上才能影响学生,让他们激动、震撼、思考……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堂是不吸引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绽放的课堂。一位好老师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孩子们,这也能印证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农村小学语文原生态课堂,就是要从最根本的入手。老师很好地利用师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力,深入农村的大课堂,让课堂真实、充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