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齐飞 欣赏与创作并进
2019-04-19祁辉
祁辉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重要的语文素养,应受到教育者的应有重视。笔者在教学中巧妙地开展随文练笔,引导学生在语言典型处仿写、在文本空白处补写、在情感激荡处创写。通过练笔,学生增进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加深了阅读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培养了语言运用的模仿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练笔 阅读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21-01
读写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语文的教与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把写作训练巧妙的融入阅读教学中,适时开展随文练笔,可达到“阅读与写作齐飞,欣赏与创作并进”的佳境。
1 随文练笔的必要性
教学以教材为依托,目前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每单元由4-5篇课文构成,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部分在每单元的最后部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每单元只开展一次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若完全死板地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则极易造成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脱节现象,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厌读怕写,丧失语文学习兴趣,而适时开展随文练笔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
2 随文练笔的作用
回顾过去一年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随文练笔活动,收获颇丰,现将其作用总结为如下几点:
2.1 面对随文练笔,学生写作思想负担小、写作效率高
随文练笔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主观性和灵活性较强,且有教材文本阅读体验做铺垫,故学生都有话可写,都乐意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进一步增进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加深了阅读过程中的主观体验
随文练笔是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写作过程是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学生必定伴随反复的思考,必定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程,必定会走入文本的思想深处,而这种高度恰恰是单靠朗读文本所无法企及的。
2.3 培养了学生的模仿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和文本联系紧密的练笔必定让学生更容易模仿,而入选课本的优秀文章肯定也具备众多的闪光点值得学生模仿,如此一来,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便成为了学习语文的助推器。面对一篇熟悉的文本,學生的创造和想象不再是漫无边际,这种合理的创造和想象才能让思维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3 如何进行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这项语文活动也是很有学问的,在实践摸索中,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方法最具效力。
3.1 在语言典型处仿写
语言优美,方能成就佳作。作为一种书面表达,写作中需要生动的文学语言来渲染与描写,这种“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文学语言从何而来,积累与模仿便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以《山中访友》为例,其中优美的词句比比皆是,新颖的写作角度更是让人拍手称快,我选取了第五段中的“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汨汨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引导学生合理设置情境依照文中句子进行仿写,模仿此句式有的学生写乘坐飞机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有的学生写潜水过程中的海洋美景,有的学生写游览黄山四绝时感受到的精美绝伦……惟妙惟肖、精彩纷呈。
3.2 在文本空白处补写
“空白”,源于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留白”。文本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写法含蓄、耐人寻味且有充分想像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指作者在文本中没有写出或者未明确写出的部分,这些“空白”存在于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景物、情感等各个层面;其二,指文本内容中不确定的因素,如词语、意象、人物形象、主题等潜在的多种理解,阅读的主观性赋予了文本空白的丰富性。
例如,在学习《穷人》一课中,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后,孩子们都被桑娜和渔夫的善良深深的感动了,但托尔斯泰没有给穷人们一个既定的结局,在这样的时代桑娜一家终会有着怎样的生活,收养的两个孩子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是学生乐于去想象的,于是续写《穷人》开始了。
3.3 在情感激荡处创写
文本有不一样的情感基调和情感内容,同一篇文章中情感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物形象的丰满、情节的步步发展,情感的冲突与转折往往能扣人心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激荡处,及时随文练笔,帮助学生将他们此刻的感受、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
如《詹天佑》一文中,当学生了解到詹天佑在面对帝国主义阻挠与要挟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与智慧战胜一切困难还提前两年修好了京张铁路,孩子们个个都拍手称快,特别是读到詹天佑顶着坠入深谷的危险亲自勘测路线的时候。抓住这些时机,我设置了随文练笔: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詹天佑爷爷的铜像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果然,每个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写出了自己内心的话语,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在欣赏中创作,在阅读中写作。在语文天地中,正确引导、及时练笔,让阅读与写作齐飞、让欣赏与创作并进,成就一朵朵思维之花的绽放,成就中华文明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周小琴.“随文练笔”例谈[J].语文教育研究,2010(4).
[2] 孙英萍.随文练笔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0(12).
[3] 赵琳.读写结合随文练笔[J].中华少年,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