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体育教学思路的创新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2019-04-19刘洪强
刘洪强
摘要: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和支柱,是体育审美、体育道德和体育知识水平的标志[1]。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心态和人生心态,积极健康的体育风貌和精神品质。本文就如何基于小学体育教学思路的创新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思路;创新;体育精神
前言:
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体育精神发挥着导向作用,并对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2]。作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意识,体育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促进学生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它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又具体表现为体育期望、体育心态、体育风范和体育面貌。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要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思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
一、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我
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强,喜欢体育运动,也喜欢参与各种体育锻炼,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弱,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给学生制定同样的学习目标,前者很容易就能达到,而后者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目标。长期以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体育运动毫无挑战性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其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精神也没有得到培养。相反,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为不断遭受打击,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且经常性地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甚至人生都感到消极、悲观。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健康成长。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教师应当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获得成功[3]。例如,在“跑步”项目中,对于身体素质比较好且爱好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1000米的学习目标,而对于身体素质一般且兴趣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800米的学习目标,对于身体素质较差且对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500米甚至300米的学习目标。这种情况下,每个学生面对的学习目标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够得着。这样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接受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学习信心越来越强,人生态度也越来越积极。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渐敢于挑战自己,突破自己。
二、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发挥小学生主体能动性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法、示范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在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灌输式教学法,将体育与健康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在体育与健康实践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动作,然后让学生反复锻炼这一项动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成长,还让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与生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枯燥和乏味,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教学效果不佳。所以,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新形势下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例如,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将我国运动健儿们参加国际性比赛的视频给学生播放出来,以此培养学生向这些运动健儿们学习的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例如,在热身运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戲教学法与小组合作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四人三足”游戏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而且形成了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品质。这不仅可以优化热身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努力、为团队而战、不畏艰难的体育精神。
三、实施多样化的激励,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精神
从某个层面上说来说,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就是让学生变得更强,不断挑战自我,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永不低头、永不气馁、永不放弃的精神。能够积极地面对成功,也能坦然地笑对失败,在体育运动中始终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多样化的激励,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等。例如,在“跑步”项目中,教师可以设置奖项,比如第一名的学生可以获得篮球,第二名的学生可以获得文具用品等。这是一种物质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久而久之,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被挖掘出一部分,并且形成敢于挑战自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比如对那些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教师要不断鼓励他,告诉他们老师相信他能行,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品质。
结论: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一再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更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激励,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体育精神,为小学生今后更快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谷世春.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4,4 (13):57+59.
[2]段丽娟.提高高明区小学生体育素养教学实践与探究——以荷城街道泽英小学体育教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 (16):149-150.
[3]姜英花.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 (17):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