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盏柴烧的艺术之美
2019-04-19许家有
许家有
摘要: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精美绝伦、魅力无穷的建盏作品作为陶瓷文化的见证者保存了下来。柴烧技艺真实地记载了建盏文化的发展脚步,它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本文结合笔者 20 余年收藏、研制、烧成的实践经验,对建盏柴烧的艺术之美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建盏;柴烧;龙窑;美
建盏被誉为瓷器皇冠上的“黑珍珠”,迄今仍被日本人视为国宝,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消费者和陶瓷收藏家的眼球。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辨析过建盏的特点:“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蔡襄特别强调,建安所造的兔毫黑釉盏够厚,保温效果好,是最适合点茶的,其他窑口产的要么偏薄,要么颜色不对,不宜使用。
建盏作为极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美观程度和烧制难度。二者的联系非常密切。越是美观的盏越难烧制,越难烧制就越稀有,成本和售价就越高。同时建盏柴烧烧制中的偶然性决定了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盏面斑纹远比现代电烧、汽烧技法要更加细腻平滑,色彩鲜明丰富,在朴实中透出惊艳。
柴烧,众所周知是以木柴为燃烧原料来烧制陶瓷的一种烧成方式。古往今来,建盏柴烧技艺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建盏制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建盏诞生于柴窑,建盏釉变化无限可能性在变幻莫测的柴窑气氛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柴烧建盏人为可控性小,成品率极低,偶然性、运气成分比较高,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柴烧的每只建盏都是高温下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来自大自然,来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品相拙朴大房,外观端庄雅致,纹理纯粹自然,它完全突破过去对陶瓷的审美观,作品表现的是归于本原的美,是素雅大气的艺术品。
建盏柴烧的过程是人与物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艺术家把探索自然、探索自身的价值、宣泄内心的情感置于第一位。大概这与孔子“游于艺”的思想有着一定的相似之處。建盏柴烧因其过程的复杂和结果的不可控制而成为许多创作者向往的创作方式。建盏柴烧过程中强调的是观念性与象征性,这与当代美学中创作者是艺术的主体这一审美心理是一致的。他们在过程中体现出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表现,使柴烧的过程显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柴烧建盏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龙窑之间的关系。烧制建盏所用的瓷土、釉矿,必须到富含三氧化二铁的指定地挖掘,然后,经过筛选、粉碎、陈腐、练泥、揉泥等工序,再经过拉坯、修坯、晾干、素烧、选坯、洗坯、上釉、烘干、转装窑、封窑后进行柴烧。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要利于燃烧,以松木为最佳。烧窑时,窑主通常将木头靠在窑壁上,利用窑温帮助其干燥。
龙窑依山而筑,因其体形较长,看似卧龙而得名,古代工匠在掌握建筑技术及地理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出建造出了功能完备、并具有一定结构形式美感的龙窑。在视觉的直观感知上,龙窑拱曲如虹,苍劲有力,加上与窑棚的光影组合,凌空飞跨于山脊,菱角分明的窑棚顶脊与山岚呼应,形成流畅的线条,显得舒展如带、格外轻盈。窑体的线与山岗的面交织,塑造出自身整体统一又有与环境呼应和谐的形象,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龙窑浑厚饱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传统造物理念。古人在造物时最为关注的是人、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物之间的和谐、进而上升到物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在确保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深思窑体的型式,把对于人与自然的和睦、协调、统一的理念运用于窑炉的建筑。由此派生出尺度完满、比例均衡、秩序统一等原则。这种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融合的观念包含了古人适应和遵循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朴素认识,反映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建盏柴烧方式中创作者的个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折射出创作者的经验、能力、性格、兴趣和修养等个人特质。柴烧方式中的不同的工艺和材料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这种语言特征即是工艺材料的个性,如陶泥的粗犷敦厚感、瓷泥的细腻阴柔感,拉坯手法的自由流畅感、泥条盘筑的原始质朴感等等。以柴烧方式进行建盏创作的陶艺家往往会有这种体验:挽起袖子触摸到泥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亲切的泥土在灵巧的手中逐渐成型,开始赞叹造物的神奇;凝视着窑中熊熊燃烧的柴火,心灵将受到震撼;当捧着带有余温的陶瓷从窑中走出的那一刻,内心得到的已是超越了一切的愉悦,尽管它们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充盈着生命的张力,心中会发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感慨。
建盏柴烧的艺术之美更是对建盏创作者个性的显现。其主要建立在创作者的美学修养和艺术感悟力的基础之上,拥有良好的艺术鉴赏力来发现、判断、认同蕴含于作品中的审美潜能是优秀的建盏创作者必备的品质。从现代的视角上看,建盏柴烧方式相对其它烧造方式最大美学贡献便在于它能深入发掘并高度显示柴火的创造力,使烧造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审美气质。创作者以柴烧进行建盏创作,首先肯定并尊重了柴火的创造力,他们遵循新的审美价值取向充分释放了火的创造潜能。这种审美判断标准的变化,使柴烧的建盏作品在审美范畴里获得历史性的延展,从而展现出了它原本被抑制的创造审美价值的无限可能。事实上这种审美价值的选择与判断很大程度上回归到了庄子提出的“自然无为”、“以人道合天道”的思想。
综上所述,建盏柴烧的艺术之美,讲究变化和偶发,而非均匀和对称。它属于禅艺之美,而绝非“形色”之美。形色之美就是表面美,特点是漂亮,艳丽,饱满,光润,精美等,表面很张扬,浮燥,外强中干,实际缺乏内涵。而建盏的禅艺之美是走向内在,走向自然的深层,返蹼归真。特点是隐而不显,含而不露。表面很沉静,实质有活力,有滋味,外枯中膏,无一物中无尽藏。优秀的建盏釉面的呈现千变万化,或有立体感,层次感,或有金属感,或有年代感,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突变。釉面效果丰富多变,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副全新的画面。对建盏的爱好者而言,柴烧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林蕴臻.见人之所未见 言人之所不能言——解读忠实于人生命存在的建盏艺术[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01):29-32.
[2]陈筱菲.千年窑火,一盏风华[J].政协天地,2016 (12):56-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