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指生山雪,七弦作古声

2019-04-19蔡潇璇

神州·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琴音指法古琴

每读《溪山琴况》(下简称《琴况》),常能获得醍醐灌顶的惊喜,不由得赞叹青山遣词精切,字字珠玑,能直指切要,令人幡然醒悟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琴音旷远,我心明澈,自得大自在。

《琴况》第一况首推“和”,认为对于琴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和”。“和”贯穿了整部《琴况》,它以“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至高境界统摄了琴韵、琴音、琴技,奠定了中正平和之道。“和”之理念源远流长,早在西周便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老子则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作为一种矛盾整合观,包含调和、中和、和合、和谐等四重涵义,它是中华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价值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精髓。

弦上取音,贵在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于温润呈之”,故琴“润”所以致中和。若无生煞声,则琴弦柔和如玉,琴音清越温润,达到纯正精粹、无偏阴阳的境界。音色温厚柔润方能达到圆融饱满,因此对于吟猱要力求宛转动荡,全无滞碍,多少适中,以达到“圆满”。古琴乃以韵补声之乐器,而吟猱则是用以修饰余音,避免其直白无华。吟猱如春风拂柳,湖泛微波,具有摇曳生姿的律动感。吟取灵动,猱取苍劲,吟猱圆湛,欲断还连,扣人心弦。不独吟猱,一弹一按、一转一折之间,也要做到承转圆活,气息圆满。我想,与其说讲究指法的圆与润,不如说是追求一种生命的圆融自在,我们在为古琴注入丰满生命力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的自觉圆满。

抚琴难在运指之静,正所谓声中求“静”,静由心生,唯有内心深远沉静,无杂念纷扰,才能使得琴音纯粹空静。青山取静音之法为:“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因此我们要摒除是非之争,涤荡浮躁之心,超脱于世俗喧嚣之外,而沉淀出冰川消融后的清冽纯净,如空谷幽鸣,枝上凉月,雨后青竹般幽清静素。静而后能生“恬澹”之味,它是在沉淀百味及绚烂之后的平淡之境,是不因物而喜悲的冲淡平和之心。在这充斥着焦虑、疏离感的后现代时期,弹奏古琴能够帮助我们破除我执,超越当下,进入澹静的状态。琴可明心见性,我们要在清静中观照本心,摆脱尘世纷扰,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我们要去俗存正,坚守本真的自我,使声音正直和雅,不流于俗调。

“宏大则音老,音老则入古也。”指法宏大,则能取“宏”音,音调就会苍劲饱满,乐曲才能呈现出古雅的格调。演奏者胸次磊落,有“冲和闲雅之度”,自然能涵养出廓然旷远之声调,从而达到古雅的效果。因此运指要宏阔大方,才能保证琴音沉雄厚重、圆润饱满。在宏大之中也要着眼于“细”之微妙之处。“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运指之细,在于心思缜细,取音如蚕茧抽丝般细腻不绝。二是整曲之细,在于神思深远,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体现出琴曲的微妙之趣。“清”,为“大雅之原本。”弹琴要保证地僻、心静、气肃;下指要清健净实,保证琴实、弦洁、不沾浊气;曲调要晴朗分明,节奏、吟猱、章句有别。最终才能达到清远、清虚的意境,如临秋潭,对寒月,听幽谷莺鸣,品秋山清茗。“清”就如入禅定,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而奏琴之人也具有清骨仙风,飘飘然脱离尘世,由此而入“远”。“远”的意趣如“游峨嵋之雪”“在洞庭之波”,寂寥清静,流荡远逝。每每听佛寺高僧抚琴时,如置身于岑寂旷远之境,思绪落在高山云海之巅,心胸变得广阔无忧。僧人无欲无求,参禅证悟,自性觉知,故其指下琴音必然悠远纯粹而进入玄妙太虚之境。

欲生“金石之聲”,以达清亮,则用指必“坚”。故左手按弦要坚劲重实,右手抚弦要清劲有力,方得妙音。唯有手指练至坚实,使其非常灵活,才能实现“溜”。若下指圆溜润滑,则如清泉灵动、迅风流畅,得心应手,从容不迫。但“溜”不是一味求快,而是在熟练指法的基础上,将演奏者的气息与乐曲融为一体,行云流水般畅游于天地之间。

上述诸多琴技、指法的要求,最终旨归是取得妙音。故妙音之道,首在音“洁”。出音要严净,不容邪滓杂乱,因此入弦时要避免指甲与琴弦摩擦而产生杂音,尤其拨、挑、撮等指法要注意取音洁净。“洁”,不单要是指洁,更是要心洁。心中怀有恭敬虔诚之心,又追求高尚的品格,则琴音希微,意趣悠长,达到一尘不染的严净境界。

综合上述琴况,大抵可概括综合为“健”和“逸”。“健”是一切具体运指要领的综合。它要求在从容闲雅之中,运指清健灵活,以疏导滞涩,呈现峻健平远之美。“逸”可谓是格调意境之眼。它以“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贯穿整况,阐述了性情与琴音的关系,故要涵养琴度,在“形(手指)—神(琴度)”,“心—声”的相互陶冶和练养中,进入超逸的状态。

古琴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大音希声”,其在最后的“迟”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心澄气肃,神思旷远,于万籁俱寂中生发泠然之音,此为希声之始。“因候制宜”,曲调古雅而取声恬澹,琴韵悠远,此为希声之延展。“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此为希声之境界。迟即音迟、指迟、意迟,最终又归向了首况“和”中的“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整部书贯穿着对“希声”境界的追求。由此可见《琴况》构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性的圆形结构,也蕴含了儒道佛归一的思想。《琴况》之“希声”,不是无声,而是心静神远至忘我之境,而太古之音缥缈而来。直接的感官把握并不能接近其本源,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超越艺术语言之外的意蕴层,与天地相通,使心灵回归本真。在“迟”之正音中,不可偏废“速”之奇音,以达阴阳调和。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构成语气的结构,迟速相融,琴曲便拥有了流转不息的生命力。

古琴空灵悠远,七弦简淡而通天地、贯古今。它真正地,能够让我们的心得以平静和生长。古琴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是知己也是药石,琴心相连,难以舍弃。它曾让我安然入眠,曾让我潸然泪下,曾让我禅定觉知,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我都会与它共存,用我的生命去涵养它的生命。人生得此知己,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蔡潇璇(1997-)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琴音指法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上下排键指法 教学设计
一盏江湖
记白马寺(新韵)
寻访千年古琴
夜品高陶九品赠侄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指法的重要性及运用
专家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