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护理模式对降低新生儿住院期间红臀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4-19钱微琳承宇红
钱微琳,承宇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新生儿红臀也称尿布皮炎,主要表现为肛周、会阴部及腹股沟皮肤糜烂、潮红、破溃,伴散在红色斑丘疹[1]。品管圈是一种品质管理的有效模式,通常由一组工作性质相似的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自动、自发、自觉地进行质控,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护理工作中。我科将品管圈引入新生儿红臀发生率的护理管理中,取得较好成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 2017年10-11月住院新生儿170例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改善前),2018 年 2-3月住院新生儿155例为实验组(品管圈活动改善后)。实验组男 89 例,女 66 例,平均体质量(2.81± 0.76)kg;对照组男 89例,女 81例,平均体质量(2.74 ±0.76)kg。2组在性别、日龄、体重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家属知情同意。
1.1 红臀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新生儿护理学》[2]将新生儿红臀分为轻度、Ⅰ度、Ⅱ度、Ⅲ度。轻度:仅有皮肤潮红;Ⅰ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少量皮疹,范围小;Ⅱ度:皮肤红,范围大,皮疹破溃并伴有脱皮;Ⅲ度:皮肤红,范围广,伴皮疹,皮肤发生较大面积的糜烂和表皮剥脱及渗液。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由8名护理成员组成,选出辅导员一名(由科护士长担任)。全体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圈名为“连心圈”,其意义为“新生儿科全体护理人员同患儿宝宝们心心相印,驾驶杨帆的小船,以爱为名,护航新生。”圈员依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的原则,利用“5-3-1”评价法打分,将得分第一的问题“降低新生儿住院期间红臀率”定为本次品管圈的主题。
1.2.2 圈员自制查检表
对2017年11-12月174名住院新生儿进行为期二周的查检工作,记录红臀分级情况、分析原因并汇总。绘制柏拉图,依据“80/20”原则将“护士操作不规范、 培训不到位、考核监管力度不够”三大问题定为品管圈的改善重点。针对每项问题,圈员头脑风暴,解析和真因验证。
1.2.3 对策拟定并实施
1.2.3.1 规范对新生儿臀部皮肤护理的操作加强手卫生
护理不同患儿间快速手消毒,更换尿布时戴好一次性手套,避免交叉感染。按规范进行新生儿臀部皮肤的护理,红臀预警高分的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护理,如加强臀部皮肤观察,增加更换尿布频次,涂抹鞣酸软膏进行皮肤保护;对已发生红臀的患儿,除一般臀部护理外应根据臀部皮肤情况对症护理。
1.2.3.2 加强考核和监管在交班本上增添了“红臀”一栏
同时将红臀患儿的局部皮肤情况拍摄照片后上传微信交班群,每班交接。已发生红臀的患儿,床边悬挂“加强臀部皮肤护理”警示标识,提醒护理人员对症护理。日常工作中,质控小组不定期考核,成绩纳入绩效中。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Excel表录入,通过 SPSS17.0 软件进行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红臀例数及分级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红臀严重度分级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 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发生红臀32例,其中轻度14例、Ⅰ度10例、Ⅱ度6例、Ⅲ度2例;实验组发生红臀13例,其中轻度6例、Ⅰ度5例、Ⅱ度2例、Ⅲ度0例。两组在红臀严重度分级上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红臀相关情况的比较(n)
3 讨 论
本次研究中,新生儿住院期间的红臀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8.4%降至改善后的8.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后各级红臀例数较改善前显著减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品管圈可以降低新生儿住院期间的红臀发生率,同时减轻新生儿红臀的严重程度。
本次研究中,我科将品管圈模式应用到“降低新生儿住院期间红臀发生率”中,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3],通过运用查检表、鱼骨图、柏拉图等综合分析了新生儿红臀发生的原因,针对真因,采用PDCA循环进行对策的实施、检讨和效果确认,最终制定出完善的《新生儿臀部护理操作规范》、《新生儿臀部护理流程》等。此次品管圈活动的实施,规范了护理人员的相关操作,增加其护理患儿时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相关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红臀的评估、认知、处置及应对能力,使她们对新生儿红臀的发生形成较强的警觉意识,同时对已出现的红臀具备较好的早期防治技能;利用现代电子手段,对患儿的红臀情况进行微信电子交班,使护理人员更便捷、直观地了解患儿臀部皮肤的情况;通过考核、绩效奖惩的措施激发了科室良性竞争的氛围,使护理人员日常的护理工作优质、高效、有序的进行。
综上所述,品管圈模式在新生儿红臀护理质量管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其红臀发生率,减轻新生儿的严重红臀,提升了患儿舒适度和护理质量,应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