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19-04-19蔡春青陈金歌
延 琼,蔡春青*,陈金歌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心内科监护室,陕西 西安 710038)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治疗护理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满足其治疗需要,还有护理服务及护理质量要求,优质护理服务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工作。此种护理干预模式是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一些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及专项护理[1]。以期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满足患者护理满意度,也加速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心内科护理工作实施优质护理模式,观察其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0.6+7.8)岁;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8.8+8.2)岁。入组标准:1)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同意此次调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所有患者入院诊断均符合心内科临床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疾病,可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4)患者入院疾病有:高血压42例、心律失常24例、冠心病20例,心衰14例。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临床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等。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模式,主要内容为:(1)入院治疗前:对入院患者做好床位环境准备工作,如对病房环境进行整理,先进行消毒打扫,保持适当温湿度,床铺及桌面干净整洁。接待患者时要做到主动热情,患者安顿好之后,介绍科室相关基本情况,告知相关规章制度等。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了解评估,为以后的护理工作做好准备。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及时回答解决,消除患者陌生感,取得患者信任。(2)治疗过程中护理:在治疗时,严格遵医嘱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及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有无不适等症状。对患者的护理操作要做到细心、耐心,遇到意外情况时,配合医生做好突发事故处理[2]。对于特殊疾病患者,做好对症护理,并做好专业指导。(3)治疗后护理:患者治疗结束后,积极关注患者情况,做好治疗后收尾工作。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有无不良反应等,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照护能力,促进患者康复预后。交代患者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观察,如何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及对应处理措施。(4)心理护理:对患者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对患者出现的焦虑紧张等情绪进行疏导。首先要尊重患者,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耐心倾听其需求并做到及时解决。
1.3 临床指标观察
对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后,比较其护理满意度和患者生活质量两方面的差异。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统一问卷进行评估,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分为优、良、差四个方面。对所有结果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观察数据间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性可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n/%)
3 讨 论
心血管科一般收治的患者都是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及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等因素影响,患者一般会表现出疼痛、呼吸困难、恐惧等症状。为了缓解患者的不适情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工作时,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可以辅助医生更好的进行临床治疗,还可以提升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3]。对患者而言,从患者入院开始就开始实施护理服务,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为以后的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积极关注患者一般情况,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也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对于治疗结束,即将出院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健康指导,给予其专业的知识培训。最后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护理体验,评估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情况,可以发现,实施优质护理模式患者,其护理满意度高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者。综上所述,在心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