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护理及转运的影响
2019-04-19卞姝
卞 姝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复苏室,江苏 常州 213000)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由于机体主要生理功能未得到完全恢复,全麻期间循环、代谢、呼吸功能紊乱未得到彻底纠结,此外,麻醉用药、肌肉松弛药及镇静止痛药等作用尚未完全消失,因此在术后数小时内,患者极易发生如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呕吐物误吸及循环不稳定等多种并发症[1],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在转运全麻患者至病房或监护室的途中,由于患者体内麻醉药及肌松药等未完全代谢,保护性反射未完全恢复,也极易在转运途中发生休克和死亡。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modi 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是近年来在国外流行的一个新的评分工具,该评分工具不受场地、仪器、人员等限制,内容主要包括常规生命体征,操作简便且可重复评价,已广泛应用于急诊分诊、急救及ICU的工作中,可帮助医护人员在早期发现潜在危重患者。本文将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应用于全身麻醉患者中,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转运效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3月在我院复苏室进行全身麻醉术后复苏的患者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8.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病情评估及护理干预,试验组则采用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根据评分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转运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时间及转运至病房的时间。
1.2.1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
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的基础上增加年龄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观察,内容共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意识、年龄及血氧饱和度共2项内容[2],详见表1。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复苏室即采用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评分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护和护理。在确定转运前,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以选择转运期间需携带的用物、仪器及陪同人员。转运至病房或ICU 后,再次使用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进行评估,并与病房或ICU护理人员做好交接。
1.2.2 评价方法
麻醉复苏时间是指患者从进入复苏室至转出复苏室的时间;转运时间是指患者从转出复苏室至与病房或ICU护士交接完成的时间。
表1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22.0统计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时间及转运至病房时间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患者麻醉复苏时间及转运至病房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时间及转运至病房时间的比较
3 讨 论
3.1 麻醉复苏室是接收手术室全麻未清醒患者的场所
监护及治疗患者在全麻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如呼吸道梗阻、恶心呕吐、循环功能不稳定等相关并发症,确定转运至病房的时间,判断是否有转入ICU治疗及监护的必要。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好针对性的监护和处理,避免因主观因素导致患者病情的漏判断或误判断,已成为麻醉科医护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评分<4分的全麻术后患者可给予一般护理措施,评分5~9分的全麻术后患者应给予严密监护,如评分无改善或加重,则应考虑转入ICU治疗,评分≥10分的患者应予以严密监护,并转入ICU治疗。转运途中应备好监护仪及简易呼吸器,转运前通知电梯工作人员及转运科室,做好全程无缝隙衔接,避免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转运潜在危重患者。有研究表明[3]:患者的年龄因素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提高监护级别的敏感性。因此,本文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基础上添加了年龄和血氧饱和度两项,使评估结果更为准确。
3.2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
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迅速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对患者的危重程度分值化,而不是凭经验或直觉来判断,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潜在病情恶化的危险。并及时通知医生,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机,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降低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医生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3.3 综上所述,对全身麻醉患者采用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
可使评估更为客观、准确、及时,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转运效率,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复苏室床位的合理使用,增强了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