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粉与微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研究
2019-04-19邓平张立强周伟东张生元喻运珍余少梅
邓平,张立强,周伟东,张生元,喻运珍,余少梅,李 勤
(1.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7;2. 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0)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是淡水中常见的轮虫种类,种群的繁殖力高,内禀增长率大,是工厂化培养的首选种类[1]。海水的褶皱臂尾轮虫己被广泛用作海产养殖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其大规模培育技术日趋成熟[2],而淡水轮虫的研究在这方面却远为逊色。单胞藻因营养丰富,是轮虫批量培养的首选饵料,但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轮虫的大规模培养。因而众多学者开展了单胞藻、浓缩藻液、藻粉单独或共同培育轮虫技术的研究[3-5]。关于藻粉作为轮虫的食物或营养强化主要用于海水的褶皱臂尾轮虫和圆型臂尾轮虫[6-7],应用到淡水轮虫饵料的还没见报道。
该研究既考察两种常用的萼花臂尾轮虫饵料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与藻粉搭配对轮虫种群动态的差异,又考察已商品化的两种藻粉小球藻粉和螺旋藻粉对轮虫种群动态影响的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轮虫来源及饵料
萼花臂尾轮虫系2012年6月采自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旁的水库,实验室中分离出单个孤雌生殖个体,待种群中形成一定量的休眠卵后,置于4 ℃冰箱避光保存。试验前将休眠卵萌发、培养,得到的新个体作为试验材料。
选用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sa)和斜生栅藻(Scedesmusobliquus)作为培养轮虫的饵料。藻种购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两种藻类均采用SE培养液,12∶12 L/D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光照强度2 000~3 000 lx,培养温度25 ℃,充气培养。每7~10 d转接1次。投喂轮虫的藻液经300目的筛绢过滤,以去除藻液中的絮凝。
1.2 试验方法
该实验小球藻密度为10×106cells/mL,斜生栅藻密度为4×106cells/mL(80 mg/L)。微藻与藻粉按质量比1∶0、4∶1、1∶1、1∶4、0∶1搭配进行实验。各组食物的浓度均相当于干重小球藻10×106cells/mL(80 mg/L)。轮虫起始密度1 ind./mL,室温条件下培养。每组设3个平行。每24 h测定培养液中轮虫数量,并更换培养液、投喂饵料。
1.3 统计分析
对不同食物种类搭配条件下的轮虫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ANOVA)。蛋白核小球藻与两种藻粉按4∶1比例搭配条件下的轮虫种群最大密度、种群增长率的差异采用单t-检验(t-test)进行分析(SPSS 19.0,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藻与小球藻粉搭配投喂轮虫的效果
不同微藻与小球藻粉搭配条件下,轮虫种群的动态变化如图1所示。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与小球藻粉按4∶1比例搭配投喂的轮虫种群动态与其他各组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8~10 d轮虫种群密度增长明显,第10 d达到峰值840 ind/mL。单独用小球藻和1∶1比例搭配投喂轮虫,轮虫的种群最大密度差别不大。小球藻与小球藻粉按1∶4比例投喂轮虫,第5天轮虫种群密度才开始明显增长,但种群变动趋势与1∶0、4∶1、1∶1组相似。
斜生栅藻与小球藻粉按1∶0、4∶1、1∶1比例搭配投喂轮虫,轮虫种群密度增长幅度及达到高峰所经历时间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培养8 d后轮虫种群出现了不规则波动。斜生栅藻与小球藻粉按1∶4比例搭配投喂轮虫,第4天轮虫种群密度才有较明显增长,但总体变化趋势与1∶0、4∶1、1∶1组相似。
单独用小球藻粉投喂轮虫,轮虫种群在少量增长后便开始下降,至第6天死亡。
图1 微藻和小球藻粉搭配投喂时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动态
2.2 微藻与螺旋藻粉搭配投喂轮虫的效果
不同微藻与螺旋藻粉搭配条件下,轮虫种群的动态变化见图2。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微藻种类和搭配比例对轮虫种群动态有显著作用(P<0.05)。蛋白核小球藻与螺旋藻粉按4∶1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培养5~10 d轮虫种群的密度增长极显著(P<0.01),第10 d达到峰值800 ind./mL。单独用小球藻和1∶1比例搭配投喂轮虫,种群密度在培养3~5 d的快速增长后,种群密度趋于稳定状态。小球藻与小球藻粉按1∶4比例投喂轮虫,第5天轮虫种群密度才开始增长,但总体变化趋势与1∶0、4∶1、1∶1组相似。
斜生栅藻与螺旋藻粉按1∶0、4∶1、1∶1比例搭配投喂轮虫,轮虫种群动态有相同的的变化趋势,在培养7~8 d后轮虫种群处于波动状态。斜生栅藻与螺旋藻粉按1∶4比例投喂轮虫,第6天轮虫种群密度才开始增长,但总体变化趋势与1∶0、4∶1、1∶1组相似。
单独用螺旋藻粉投喂轮虫,轮虫种群少量增长后在第6天消亡。
图2 微藻和螺旋藻粉搭配投喂时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动态
2.3 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搭配对轮虫最大种群密度和种群增长率的影响
蛋白核小球藻与两种藻粉按4∶1比例搭配投喂轮虫,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和种群增长率见表1。t检验结果表明,藻粉种类对最大种群密度及种群增长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
表1 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4∶1比例搭配投喂轮虫的效果
3 讨 论
影响轮虫大规模培养的限制因素很多,例如饵料、溶氧、pH、盐度、温度等,其中饵料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当前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是经研究证明适宜培养淡水轮虫的优质饵料[8],但要完全依靠藻类来维持轮虫的高密度培养难度相当大。
已有研究表明小球藻粉和螺旋藻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王冉等[9]报道小球藻粉蛋白质含量达50%~67%,含动物体所需的20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亚麻酸、亚油酸、胡萝卜素等。王方雨等[10]报道螺旋藻粉蛋白质含量65%,碳水化合物19%,脂类4%,色素6%,灰分和纤维3%,维生素3%左右。李磊[11]研究发现小球藻粉和螺旋藻粉作为海水轮虫的饵料或作为酵母轮虫的营养强化,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该试验结果表明,微藻与藻粉所组成的混合饵料培养轮虫有显著效果;微藻和藻粉的不同配比,轮虫种群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试验还表明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投喂轮虫,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超过单独用小球藻或斜生栅藻的饵料效果,而两种藻粉之间无明显差异。同时,该试验发现小球藻粉及螺旋藻粉单独投喂,轮虫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这可能与单独使用藻粉,对培养轮虫的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关。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照4∶1的比例混合来培养轮虫,既可以降低饵料成本,又提高经济效益,可以作为蛋白核小球藻的优良替代饵料,这对淡水轮虫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萼花臂尾轮虫的规模化生产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