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健康

2019-04-19

科学中国人 2019年4期
关键词:椎间盘靶向宫颈癌

纳米药物有望成为治疗哮喘的潜在靶向新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华浩、应颂敏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药学院凌代舜教授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Bcl-2抑制剂小分子的纳米型药物能够很好地治疗哮喘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相关论文发表于Biomaterials。全世界大约有3亿哮喘患者,中国约有3千万,我国是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仍有约占整个哮喘群体5%~10%的患者对常规治疗的反应不佳,其所花费的医疗资源占据50%以上,是导致哮喘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重症哮喘患者控制水平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占用巨额医疗资源,加重社会经济负担,是哮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pH敏感型Bcl-2抑制剂纳米药物靶向作用于炎症细胞线粒体有效缓解气道炎症(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

新型降胆固醇化合物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保亮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发现一个强效的促进HMGCR蛋白降解的化合物从而减少他汀诱导的HMGCR蛋白累积及降低胆固醇,相关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血液中长期高水平的胆固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statin)是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R的竞争性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主要的降胆固醇药物,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会导致HMGCR蛋白代偿性的增加,这一效应会削弱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增加副作用。Cmpd 81化合物通过促进HMGCR蛋白的泛素化修饰,从而降解他汀诱导的HMGCR蛋白。

肿瘤光声成像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碱性磷酸酶控制的近红外纳米粒子的自组装用于光声成像信号放大的策略,并在动物肿瘤模型上显示了光声成像信号明显放大的效果,研究论文发表于Nano Letters。光声技术对浅表肿瘤的成像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化学结构式为1P的近红外探针,同时提出了一种碱性磷酸酶控制的、肿瘤细胞内自组装近红外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的增强光声成像策略。研究发现1P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生成去磷酸化的产物1,1被肿瘤细胞摄取后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从而增强肿瘤的光声成像信号。

化敌为友——靶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团队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现有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研究的进展,重点讨论了靶向或利用CAFs进行癌症治疗的潜在策略,以及该疗法应用于临床存在的挑战,对发展“通过靶向以CAFs为主体的肿瘤土壤治疗癌症”这一新型疗法具有促进意义。CAFs通常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间质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提示CAFs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该文章系统综述了靶向CAFs改造肿瘤微环境以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以期加速CAFs这一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

脊柱退变致病机制研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陆军副教授课题组开展基于miRNA靶向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临床前期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N a t u r e Communications。研究团队首先采用microRNA芯片技术及定量PCR技术,确定致病因子是miR-141。再采用miR-141 KO小鼠,观察其椎间盘退变的自然史。结果提示,沉默miR-141可避免椎间盘发生退变(IDD)。课题组经过进一步体外研究发现,miR-141可显著影响髓核细胞的表型。经过基因表达谱芯片及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miR-141靶向调控SIRT1蛋白的表达有效,进而抑制椎间盘的退变。重要的是,采用纳米颗粒包裹的miR-141注入小鼠椎间盘内,可显著抑制椎间盘的退变。

沉默miR-141可避免椎间盘发生退变(IDD)(图片来源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究进展

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采用新兴的结构疫苗学方法,获得了只需要7种类病毒颗粒就能覆盖20种HPV病毒型别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为研制覆盖所有高危型别HPV的第三代宫颈癌疫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敲开了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宫颈癌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提高宫颈癌疫苗预防效果的传统方式是增加HPV类病毒颗粒的种类,从而“一对一”地预防更多的HPV病毒型别。第一代和第二代宫颈癌疫苗,均使用类似于HPV天然病毒颗粒的“类病毒颗粒”作为疫苗抗原,其中九价疫苗可预防约90%的宫颈癌,仍有与另外近10%宫颈癌相关的HPV型没有得到覆盖。

耐多药结核精准治疗新策略

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张文宏牵头的全国多中心耐多药结核病协作网,通过长达4年的研究,提出的基于分子药敏的耐多药结核精准治疗新策略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前瞻性论证。研究成果以“吡嗪酰胺分子药敏指导下的耐多药结核病优化方案: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为题,发表于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尝试通过快速分子药敏精准指导耐多药结核治疗的前瞻性研究,也是中国第一个得到国际认可的短程化疗方案。中国耐多药结核患者中复治患者与二线药物的耐药比例高,但是耐药检测能力却远超南亚和非洲的贫穷国家。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林旭研究组与合作者在亚洲人群队列中揭示了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6年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关联及脂肪酸氧化功能潜在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代谢综合征是包括腹型肥胖、血糖、血脂和血压异常的多种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的集合,也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干预窗口。研究发现基线红细胞膜总n-6PUFA和3种长链n-6PUFA(22:2n-6、22:4n-6和22:5n-6)能显著降低6年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在网络分析获得的代谢物模块中,长链n-6PUFA+超长链饱和脂肪酸模块与新发代谢综合征风险呈负相关。

猜你喜欢

椎间盘靶向宫颈癌
五指成拳 靶向发力 拓展股权权能 助力富民增收
“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中国首个宫颈癌疫苗厦门诞生
如何选择不同效价的宫颈癌疫苗?
如何理性看待肿瘤靶向治疗
半躺姿势最伤腰
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22例近期疗效分析
VEGF在宫颈癌术后放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