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专业精细化办学的经验与思考
2019-04-18薛晓
薛晓
【摘 要】城市管理专业办学与城市管理实务操作均应体现出“精细化”特征。城市管理专业精细化办学即为专业定位、治理结构、培养理念、培养方向、培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保障等各环节均应科学设计,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前提下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基于此,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办学中,着重从“准确定位、服务行业”两方面进行精细化考量与设计,走出了一条契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专业办学质量,我们认为:转变家长、学生专业认知,促进生源质量提升、争取适应性政策支持和继续优化办学体制机制是今后努力方向。
【关键词】城市管理;管理实务;精细化办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i说明,城市管理是一种“微操技术”,在哪里下针、缝多密等都必须要做到精细、精准;也就是说,在城市管理中,必须要体现出“精细化”:工作应做精做细,把握好每一个工作细节,设计好每一个工作步骤,确保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精品工程,最终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质量水平(孙新军,2017)。
城市管理體现“精细化”,城市管理专业办学同样应体现“精细化”。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于2014年获批设立城市管理本科专业,2016年开始招生,截止目前共招收两届82名学生。在城市管理专业办学中,我们贯彻“精细化”理念,着重从“准确定位、服务行业”两方面进行精细化考量与设计,确保对人才的精准培养,凸显出特色化、差异化办学特点。
一、城市管理专业精细化办学内涵
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办学是办学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所谓精细化办学,我们认为:即办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均精心设计,确保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经过充分论证,得到科学设计。具体到城市管理专业来看,精细化办学即专业定位有特色,包括了专业定位应与区域城市发展客观实际相吻合,形成自身特色专业方向,走差异化办学之路;专业内部治理结构做到“专人专岗”,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理念服务区域城镇化发展,城市管理服务行业、企业对于城市管理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有自身特点,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科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考虑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办学各项保障如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均达到一定标准要求。
二、“准确定位、服务行业”: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精细化办学体现
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设立伊始便针对城市管理专业办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论证,对办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精细化考量与对策设计,具体体现在“精细化确定办学定位”、“精细化组织合作办学”两方面。
(一)“精细化”确定办学定位
总的来看,城市管理专业办学应以满足未来城市公共服务企业对城市管理人才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学生就业、创业为突破口,以提高城市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为载体,强化产教融合,培养具有现代城市管理知识与技术,具备城市公共服务项目管理运营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城市管理高级人才。因此我们对办学定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细化”考量,即“准确定位”:
首先,办学定位需适应城市管理未来发展趋势。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ii。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市场化改革是未来城市管理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新兴城市公共服务企业尤其是各种民营城市公共服务企业对城市综合管理人才需求极大。
其次,办学定位需依据重庆工商大学在重庆市内相对办学实力确定。重庆工商大学在重庆市内公办高校中,综合实力位居中等。从城市管理所属一级学科公共管理来看,重庆工商大学相比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3所学校总体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从硬的城市管理技术方面比较,重庆工商大学既无重庆大学在建筑学方面的技术优势,也无西南大学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技术优势,虽然这两所大学还未开办城市管理专业,但重庆工商大学要在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两方面与这两所高校竞争,毫无优势可言。因此,在专业定位上,我们只能从软的城市公共服务着手,寻求特色办学思路。
最后,办学定位应以充分发挥重庆工商大学和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优势为出发点。重庆工商大学作为财经类院校,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在重庆具有地域特色,有一定优势;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经过多年积淀,已建成为重庆市市属重点学科,在重庆市整体实力位居前列;社会工作专业是重庆市教委“三特行动”建设专业,因此虽然我们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整体实力不强,但依托其他相对较强专业,城市管理专业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可以进行差异化打造。
基于对城市管理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高校间学科发展现状比较和我校学科建设比较优势分析,我们在开设城市管理专业之初便明确专业定位:充分发挥经管、社会学专业的支撑作用,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市政管理与城市社区服务两类应用型、复合型城市综合管理人才培养,走区别化、差异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该办学定位的确定解决了我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能够充分发挥重庆工商大学和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建设比较优势,也能够避免与兄弟高校的直接竞争,有助于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办学之路。
(二)“精细化”组织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即“服务行业”。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而是培育“个性化产品”。寻找合适的单位,以契约的方式规范我们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关系,培养能够适应不同合作单位未来发展需求并能够引领各个合作单位未来发展方向的中高层次管理人才,而不是简单地培养城市管理同质化人才,这是合作办学的关键所在。
我们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精细化”合作办学,既达到培养学生目的,又满足合作单位需求,与合作单位形成共赢局面,目前主要模式为:
一是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制定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方案既体现专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能够满足合作单位的个性化需要。城市管理专业应组织合作单位相关部门领导、专业教师、高校专家教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在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人才胜任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基础上,设定专业课程体系、选择课程教学模式、细化培养环节,最后形成既不违背城市管理专业发展规律,又能适应行业人才需要的特色化、个性化培养方案。我们的做法:联合重庆滨南城市综合有限服务公司、博众城市发展研究院,先后组织了三次由学界(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业界(滨南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新大正物业有限公司)、政界(重庆市南岸区城市管理委员会、重庆市房地产协会)以及研究机构专家(博众城市发展研究院)、实务工作人员(城市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高管)共同参加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实训环节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最终形成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二是课程教学环节深度合作。我们在课程教学环节上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引入合作单位深度参与到课程教学环节。(1)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组建双师型教学團队并不是简单将校内校外两类人员编为一个授课组,共同开设某一门课程,虽然这样可以解决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但其效果并不是最优,因为两类教师缺乏对对方工作的深入了解与认识,授课中可能导致各自授课内容孤立,缺乏联系性,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必须要做到双师型团队知识结构的相互了解和转换。我们的做法: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煅烧,比如我们派出教师前往滨南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新大正物业、洋世达地产、第一太平戴维斯等企业进行短期挂职锻炼,深入了解合作单位业务要求及实践操作过程,提升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行业教师如滨南公司高管、新大正物业高管也进入到我们的课堂接受城市管理理论教育,我们对其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进行培训与考核。最终通过知识的双向补充与转换,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合理安排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知识应用。合作办学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改革。我们的做法:课程理论教学如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课程我们均围绕合作单位实践应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且每门课程均科学设计了课程实验、实践、实训环节,通过情境模拟、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践实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理论到技术应用的转变。(3)打通学校教育与合作单位员工继续教育的壁垒。传统体制下,学校教育由学校承担,员工继续教育由单位组织或者由单位委托机构培训,两种教育互不相通。打通这一壁垒的途径就是我们与合作单位共享教学资源。我们的做法:合作单位员工继续教育吸纳专业教育内容,或我们依据合作单位要求为合作单位提供员工继续教育服务,同时,我们的人才培养引入合作单位企业文化,按照合作单位人才需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三是实验、实践与实训的合作。高校与合作单位合作如果仅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层面,无法实现订单式合作办学的按行业与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左崇良,2016)合作办学在实验、实践、实训的合作不能停留于此,而必须要有“精细化”的深度合作。我们的做法:(1)与滨南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室。我们与合作单位依据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共建共管搭建以解决城市物业管理、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等行业问题为目标的城市管理实验室、案例讨论室等实践教学平台,确保实践、实训计划能够落地,为城市管理理论、知识向城市管理技术应用转化,确保学生实操能力得到锻炼。(2)构筑课程实践、实训与毕业实习相互连贯的实践、实训体系。我们按照本科教学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专业认知实习(大一正式开学前集中前往滨南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基地实地了解城市管理究竟是做什么的)、课程实习(大二学习完《城市管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后,集中参观访问城市管理类、房地产开发类企业)、毕业实习(大四上学期统一前往城市公共服务类企业如新大正物业公司、滨南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三个月集中实习)的内容,使其前后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建构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依托合作单位开展,引导合作单位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
通过精细化组织合作办学,我们解决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城市管理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吻合的问题。确保了专业办学规模、办学目标与城市管理市场、行业需求相吻合;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胜任能力相吻合;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与城市公共服务一线装备水平相吻合;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与城市管理实际服务流程相吻合;教法技法与行业企业项目、案例相吻合。通过“5个吻合”,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
三、转变认知、争取政策支持、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思考
城市管理专业办学及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质性提高办学质量并取得成效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一是加强城市管理专业宣传,转变学生及家长专业认知。据我们调研了解,较多师生及家长对于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还存在片面性,影响学生高考志愿填报主动性,不利于生源质量提高。因此,应积极与媒体、合作单位、兄弟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媒体报道、企业宣传、学术研讨、专业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形色,介绍、宣传城市管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毕业生就业方向等内容,从而吸引到高质量生源填报城市管理专业。
二是积极主动争取适应性政策支持。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基于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等原因,国家将会对城市管理本科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然而,城市管理专业建设不能完全停留在等国家政策层面,毕竟国家政策一是有“一刀切”的效果,二是个体针对性低,极有可能造成城市管理专业办学同质化,导致未来城市管理专业办学陷入路径依赖的困境。因此,目前城市管理专业开办高校最优策略选择就是向地方政府、所在高校积极争取针对性、适应性支持政策,比如教师企业挂职工作量核定、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学生实习实践学分认定等,以差异化、适应性政策实施为专业特色化发展创造机遇。
三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专业办学体制机制,主要从优化评价机制、合作机制两方面着手。(1)改革学生绩效评价机制,如优化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比重,体现“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特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成绩占比;设置学生实习实践专项学分,以更契合城市管理专业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办学理念;(2)以互惠互利、协同发展为合作办学目标,优化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如引导相关部门将校企合作纳入工作规划、探索建立互联互通的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探索实施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用工前置等,以实现专业与合作单位更深层次合作,确保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发展。
注释:
i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17年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意见。
ii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2/c_1117545528.htm
【参考文献】
[1]孙新军.确立“六精六细”管理理念,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05):6-10.
[2]左崇良,胡刚. 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J]. 职教论坛,2016(16):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