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

2019-04-18涂馨月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国家治理

涂馨月

摘要:从原始社会的选贤与能到封建社会末期的科举取士,无不显示出中国古代不同社会背景下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文章从人才选拔体制的历史发展中探寻经验和教训,获得启示,以指导当今人才选拔体制改革。

关键词: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国家治理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标榜民主并不遗余力地输出民主。移植西式民主国家相继陷入动荡和政局混乱。不仅如此,西方本身也落人治理危机的泥潭,暴露出西式民主的不足和缺陷。重选举能力,忽视治理能力是西方政治制度的特征。从而导致西式民主体制下越来越难以选贤与能,难以选拔出德才兼备的治国之才。梳理我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深入认识我国传统治国智慧,对当年的全球治理有着深远的参考价值。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时期:“天下为公”到“世卿世禄制”再到“选贤任能”。原始社会,人才选拔无明文规定,以德才为标准的“禅让制”为主。与原始的公有制相伴,氏族部落中贤能之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久经考验且为部落成员所公认,自然而然成为领导核心。因此,売传舜、舜传禹的禅让制成为天下为公背景下的人才选拔方式。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走向鼎盛,凭借血缘纽带而成的“世卿世禄制”应运而生。人才选拔在贵族内部产生,世代相袭,平民被排除在人仕的大门之外,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的局面。官员以荐选的方式产生,各地诸侯向朝廷推荐德才兼备之人。如周代采用选贡士制,以平时言行,按德行、治事、言语分为三等进行推荐。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同时,文化下移、士阶层的兴起,知识分子成为强国之要,“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体制成为诸子百家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人才选拔对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二)两汉时期:“察举取仕”。《后汉书.百官志》中对人才选拔标准进行概述:“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这是汉代察举制的第一个特点:以德才为主要选拔标准;其次,考察科目多元化,除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等常规科外,还包括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察举制作为人才选拔体制的一种继承和创新,既有进步之处,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察举制打破了氏族垄断的人才选拔体制,开创了士人政治的先河,为德才兼备之人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另一方面,以“乡举里选”为依据的举荐形式主观随意性较大,评价标准不易掌握;其次,举荐者与被举荐者形成的利益关系很容易被利益集团控制和利用,贫寒之子被举荐的可能性受到限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察举制难以为继,由魏文帝提出的“九品官人法”取而代之。首先,由贤能的朝官担任州郡的“中正官”,按其才德、声望将当地士人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然后,向上逐级推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授予官职。

前期,九品中正制根据才德选拔人才对世家大族操纵举荐的局面有了一定限制,选拔了德才兼备之人;同时,对于品德操行的重视也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发展。但是西晋以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家世出身演变成选拔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阻塞了下层人民进入仕途的通道。

(四)隋唐至明清:“科举取仕”。隋唐时期,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人才选拔机制由“荐”向“考”过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唐代为科举制的鼎盛时期,分为常科、制科和武科三类,其中常科每年举行,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以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方式进行考察;制科和武科为选拔特殊人才之用。宋代在難度上有所提高,而录取名额大幅增加,选拔了大批优秀官吏。明清时期考试内容更加丰富,考试程序日趋完备,但因以八股文取士,注重四书五经,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制走到穷途末路。

二、对当今人才选拔体制的启示

(一)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举能还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孝廉,在人才选拔体制上,虽然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注重以德为先,以能为重的综合素质考察。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也应该继承传统,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之下,选拔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科举制发展后期僵化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唯分数论”,通常,对一个人的评价和选拔不能仅仅靠一张考卷,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重推荐的补充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有量化的考试,还可以根据平时表现进行质性评价,由德高望重之人进行推荐,综合考虑作为选拔依据。

(二)选拔标准多样化。古代崇尚“学而优则仕”,人才选拔体制与选官体制基本重合,尽管如此,唐代仍设置常科、制科、武科,提供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标准,使有特殊才能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如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在人才选拔体制上,更不能“一刀切”,要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标准。

三、结语

人才选拔体制从先秦时期的“天下为公”、“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到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反映出人才选拔体制的时代特征,有积极意义也有历史局限性;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在继承中发展,不断完善,需要我们辨证看待,为当代人才选拔体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杜非.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J].人才资源开发,2016(01):70-71.

[2]陈斌.论古代人才选拔方式之鍾变基于公平的思考[J].教育与考试,2015(01):32-36.

[3]王丽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发展历程[J].兰台世界,2014(27):25-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2013年1月出版.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的律文解释与近代的刑法法条解释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