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留守儿童学习动力困境的叙事研究
2019-04-18朱帅吴淼
朱帅 吴淼
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于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心理现状、成因、影响因素及后果等有丰富的研究,但对于留守儿童个体在学习动力困境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在整理分析各类相关文献后,确立了“留守儿童学习动力问题”的访谈提纲,选取某村小艾(化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了解小艾学习情况及个人学习状态、对学习看法等问题,从家庭、学校及社会层面探讨留守儿童群体学习动力困境的成因。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动力;困境;成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在此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整理现有文献时发现,已有的研究在探究留守儿童学习困境时,多采用大数据形式来进行总体说明,缺乏对群体内部个体的深入剖析。本文以留守儿童个体为对象,采用叙事研究,以结构访谈的形式对留守儿童个体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深入了解,探究儿童自身对于学习动力的态度和想法,进而分析留守儿童学习动力困境及成因。该研究结果旨在引导人们从更深层次意义上理解困境及其成因,促进教育问题的反思和解决。
二、研究方法
Bruner(1986)指出人类有两种不同的认知和思考模式,一种是命题性思考,一种是叙事性思考,而叙事性思考是指人们回组织其重要而零碎的经验成为整体且连贯的故事,叙事研究假设故事可以让一个人[呈现]他是谁,而不是[告诉]他是谁(Simmons,2006)。叙事研究注重以叙事作为理解经验的方法,Liebich\Tuval-Mashiach和 Zilber(1998)指出:[人们本质上就是说故事的人,故事提供某人连贯而持续的生命经验,人们透过故事与他人沟通]。Richardson(1995)指出叙事透过五种方式来了解人类独特的经验,其中,[每日的叙事]是指了解人们每天用什么方式生活,与他人产生关联,背后的结构和意义是什么。
本研究选取与研究者为同乡的小艾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小艾的日常学生生活,关注小艾成长经历过程中的变化和个人感受,她对学习的态度及看法,进而探索、分析、描述其学习动力困境产生背后的结构化原因。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访谈法与文献法相结合,首先在知网、维普网查找前人研究结果,了解自身可做突破,以此对小艾的情况进行预估,设计访谈提纲,其次,研究者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选取留守儿童个体进行结构访谈,对其不同阶段的学习兴趣、学习环境、个人认知方面进行电话访谈及录首,并在访谈结束后整理完成逐字稿,进一'步思考留守儿童学习动力困境背后的内涵和结构成因。
三、学习动力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
(1)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对考试关注过高。在访谈过程中小艾表示,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和班级排名十分重视,因为相隔较远,父母每周跟小艾联系一次,但是无一例外地都会问及小艾的考试分数,不停告诫小艾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父母期望,“每个星期都要问我考试”“也会跟他们说,但是不说具体名次,只是说个大概”,甚至小艾提及“这次考试考的不好,不想跟爸妈说,哎……等我下次考的好一点了再跟他们说吧,不然他们又要说我”。小艾父母学历都不高,且都是经历过“高压学习”的人,在小艾父母的观念里,小艾高中尤其重要,只要小艾能考个好大学,未来就省心很多了。但是对于小艾个人而言,父母的关注带来的不是学习动力,而是无尽的压力,考试之后的小艾表示对父母有一种恐惧、战战親棘的感觉,父母一提到成绩,带给小艾的就是烦躁和气愤,正因为此,小艾和父母之间也爆发过多次冲突。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又影响到小艾的情绪,加剧压力感。
(2)缺乏正向引导,父母对孩子压抑过高。受学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方面,小艾的父母确实做的不够出色。父母从小鼓励、教育小艾要好好学习,但是父母眼中的“学习”也仅指写作业、看教科书。小艾提及,父母从小就不鼓励自己看课外书,认为那些都是“闲书”,会引导小艾走上歪路。“从小就是督促我学习,让我在学校不要瞎混,但时他又从来没有检查过我的作业”,“初中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水浒传》……他就说‘天天看这个乱七八糟的做什么,考试考这个吗?……平时老师让你好好学习没见你这么用心,让你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书你就这么听话'”。父母对小艾兴趣方面的限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艾对学习的兴趣,在父母的过度干预下,小艾只能做一些父母眼中正确的“学习”,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丧失了。
(3)亲子关系疏离,不利于孩子发展。因家住偏远,小艾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住校,一直是每周周末回家两天,到今年高一,已经是小艾住校的第八年了。加之现今父母二人均已外出,小艾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到现今,小艾与父母的联系仅仅是每周一通电话。但是问及小艾对父母的印象,小艾并不表示很依赖,甚至言语中有想远离父母的意思,“我觉得我妈好吵……每次都要啰啰嗦嗦地问”,据事后了解得知,小艾母亲经常喜欢因为小事责怪小艾,而小艾脾气不好,经常与母亲有言语冲突。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小艾感受亲情丧失,小艾也变得不希望父母在身边。
(二)学校方面
(1)教師性格、教育方式影响学生求知欲。“这么简单都不会?你们长脑袋是做什么的?实验班的哟!丢人”据小艾反应,这样的讽刺是数学老师对班上同学常有的说法,小艾认为数学老师虽然不是很凶,但是自己从来都不愿意问老师问题,也不喜欢数学老师,“我们数学老师这是公认不喜欢的哦,不是我一个,我学霸同桌都不喜欢”,相反,小艾认为语文老师、化学老师和生物老师就亲近很多,“我觉得语文老师讲课讲的比较好……特别喜欢跟我们讲那些历史故事、人物背景,然后就超级好玩,生物老师上课很搞笑……她每次讲课跟我们讲很多很搞笑的例子,还手舞足蹈,看着就很搞笑那种,而且她讲话用的我们那边方言听着就很搞笑,化学老师……她不打人……不讽刺我们”。数学老师虽然讲课水平高,但是因为言语和性格问题使得学生对老师的抵抗情绪加重,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所以对于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有多少动力,而语文、化学和生物老师虽然没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但是师生相处愉快,学生对老师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性格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2)现行教育体制无法实现因材施教,无法契合学生兴趣点。小艾说自己对化学的情感很复杂,“我不喜欢做那种实验题……但是我又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于化学,小艾更倾向于自己动手操作,喜欢实操性较强的东西,而不是跳在桌子上写题目。但是就现今的教学设置来看,学生几乎很少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那从另一层面来讲,不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而是学校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无法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一味地逼着学生顺从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点,学习动力不足是早晚的事情。
(3)课程挤压严重,学生自由时间被剥夺。“睡的太少……还有作业……晚上还要洗衣服或者洗头发”,小艾说自己有时上课打瞌睡,但是“也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少”,“早上6:40早自习所以6:20就要起床……中午12点下课……12:20吃完饭到教师写作业……1:30睡到2:30,晚上10点下自习,写作业到11:30”,每节课期间只休息十分钟,每天几乎不间断学习十五个小时,课间十分钟休息还经常有老师要“拖堂”或者提前让学生到教室“准备学习材料”,每天的时间都像海绵里的水被挤压的干干净净,还想凸显出学生的自我学习效率实在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4)学习任务过重。据了解,小艾在高一阶段要学习九门课程,此外还有微机、体育、音乐等课程,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学习每门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学期一门课只上了不到20节课,而且高中课程多,这节课的内容老师讲得飞快,还没来得及消化就下课了,然后下节课的老师继续讲,高度繁重的学习任务,小艾表示很疲惫,“好像瞌睡得永远都睡不醒……又不敢打瞌睡”。“地理……我初中时候还蛮喜欢的……我还打算选那门课,结果高中地理太难了,物理……他进度挺快……知识也很难”。
(三)社会层面
小艾认为自己现今学习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以后要用”、“我想上大学”,其实未必是小艾真正认为学历对于未来的发展多么重要,或者真正对大学的期许有多美好,只是小艾所处的环境中,群体对学历和大学的认知很高,从而影响到小艾的选择,实际上,完全自我下的小艾,并不一定会愿意“上大学”。当今社会,人们从各种渠道获知“上大学=前途无量=功德圆满”,这样的思想进一步对学生“洗脑”,但是对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知晓其中的“原理”,从而对这个“信念”也没有太多追求。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社会,未能将“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广而告之,由此导致当代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危机”。
四、结语
留守儿童学习动力困境受到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其中,父母层面包括期望值过高、正向引导缺乏、亲子关系疏离;学习层面包括教师性格和授课方式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自由时间挤压严重和学业繁重;社会层面包括社会规范对人的引导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看待和处理留守儿童学习动力困境。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如今面临的教育困境是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个人、每个群体需要反思的问题: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是由个人、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在深究教育不足问题时,要广泛结合实际,联合三方共同解决,而并非单独追究学校或学生的个体责任。
参考文献
[I]赵磊磊,贾昂.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态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学习环境视角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40-46.
[2]闫广芬,尚宇菲.我为什么还要读博?——在读理工科女博士学习动力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5):37-42.
[3]张瑞芳,蒋馥宇,简运兰.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缺乏动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8(10):25-26.
[4]高小梅.易县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5]魏荣,戚玉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幸福感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26-30.
[6]尚发超.叙事家庭治疗在城镇留守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7.
[7]陈玉刚.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7.
[8]唐喜芬,肖君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幸福感调查[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6,25(06》18-22.
[9]王鋼,张大均,刘先强.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心理资本和职业认同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04):442-448.
[10]姬朋飞.我国劳动法的伦理观照[D].重庆大学,2014.
[11]刘洁.社会转型期政府劳动管理问题的伦理探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3.
[12]吴伟烟,刘毅,路红,谢雪贤.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44(10):1349-1370.
[13]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背后“生活方式”抑或“谋生手段”的教师职业观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46-50.
[14]张园园.我国西部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兰州大学,2007.
[15]邢建辉,孟庆东.试论以人为本的职业伦理观——兼谈保护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J].教育与职业,2004(28):56-57.
[16]钮文英.质性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台北市:双叶书廊,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