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
2019-04-18胡颖黄君
胡颖 黄君
摘要:通过对多元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的考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的把握,厘清了多元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独特的价值互动关系,即:多元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互动可能、多元文化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并提升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观品质。
关键词:多元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党的十六大提出以来就备受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变革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深刻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凝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成为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带动下,整个社会呈现出“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团结更加巩固”,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创新性地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为“基本方略”,并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题下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多元文化的历史考察及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多极化、区域一体重构化、社会多元化和个体自主化的发展,多元化作为一个全新的价值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接受。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并在系统结构中存在着一定相互联系的几种文化。事实上,世界范围的文化历来就不只是一种风格。多元文化格局尊重所有文化平等共存的权力,而且有不可剥夺的存在理由和独特的适用价值。同时,多元文化也为我们处理文化间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提供了基本的态度和方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使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凸显出来。哲学家鲍曼教授曾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德模糊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以前未享受过的选择自由,同时也把我们拋入了一种以前从未如此令人烦恼的不确定状态。”笔者认为文化的多元性本身并不意味着是人类文明的悲剧,相反,它的多元互竞为人类文明不断演进提供契机,不同文化相互渗透,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不断交流、相互汲取、不断整合、共同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罗杰.基辛认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存,必然会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冲突和融合。
一个民族,其文化特性的形成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因素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本民族文化精神之所在。形成历史之所以悠久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各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二是民族文化特性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和以工业文化为背景的后工业文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战略思想充分考虑到了建国六十二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对价值观的影响和要求,以及不同群体在价值取向上的层次差异,它将其四方面的内容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表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理念,从社会基本道德认同和是非善恶荣辱等角度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笔者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观察、分析归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一)核心性与凝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性是指作为价值观念结构中的内核它对其他价值观念具有吸引、凝聚、引导、制约与整合功能,能够促使其他非主流价值观产生向着核心价值观念规定的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性是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能够通过系统论证,以深刻的理性证明自身的科学性、规律性及有效性,凝聚全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凝聚全社会。
(二)开放性与转换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但它面对愈来愈开放的世界时,特别是面对现代多变的世界价值信息系统时,其封闭的价值体系必然被打破,开始不断接触和吸纳外界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换性是指面对客观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使外界信息转化为既有主导价值观体系能够接受与融合的信息,进而可以转换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是主导价值观转换特征和功能的前提,也是其丰富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稳定性与自建构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定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统摄力和控制力,当不同价值观发生冲突碰撞时,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周围的部分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或变更的情况下,只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的稳定就可维持。自建构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外界环境和各种价值观念的作用下,科学地借鉴吸收有利因素,克服不合理因素,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能力。这主要表现为同化外来信息过程和自我超越过程。
三、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
(一)多元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互动可能
有人担心,多元文化的发展将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完善有害无益。事实上,只要处理好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那么,社会主义多元文化的发展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评价。简而言之,文化多元性与主流意识形态一元性也绝不是对立隔绝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在意识领域上的反映,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文化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而且能够成为互补共进的关系。
(二)多元文化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空间
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发展机遇期相互交织的关键时刻,社会的深刻变革,促使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格局。多元文化交汇一体的格局使高校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呈现矛盾性和价值取向上彰显双重性,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立场,但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覆盖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无论是统治阶级的还是被统治阶级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凭借一定的载体加以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产业通过众多的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感染力,扩大了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手段、阵地和渠道。以往知识、文化及价值观的传播方式有限,只能通过会议、报刊、杂志、广播等方式来进行,时间上具有滞后性,空间上具有不完全性。现在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不出户即知天下事,不仅扩大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更加快和加深了主导价值观传播的速度和深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也许正如哈罗德.伊尼斯所说:“一种新的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另外,多媒体教学、政府门户网站的不断完善等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可以及时地将中国的政策形势,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国的发展现状展示给世界各国,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达到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覆盖面和辐射力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是激励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多元文化产业的兴起,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但也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多的桥梁和平台。从边缘产业到核心产业,从农业产业到工业产业,不同文化产业的兴起不仅反映在物质财富上,还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这些产业的兴起对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对主导价值观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层次和部门的产业从形成、发展到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人们在此过程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所确立的严谨态度,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所使用的操作流程等等,都无疑为社会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人们在创立和发展一门产业的同时,不仅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科学财富的不断追求和信仰。这些精神财富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会内化为人们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的一部分,并持久地发挥着作用,从而改变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面貌,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化、理性化,共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久稳定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并提升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觀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功能,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处于主导地位的同时,并不是一味的排斥和消灭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而是有选择的吸收其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部分并为我所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它的科学性与历史唯物性的统一、阶级性与开放性统一,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多元文化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消解“非意识形态化”、“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取消论”等错误思想观点,并有效地整合多元文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地位,但决不能搞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多样化。只有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导多样化的思想文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承认、尊重思想观念的多元性是不冲突的。多元文化作为不同利益团体、不同阶层文化的思想观念,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的独立性、可变性、不稳定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它极大地推动了作为主体上的人的全面解放,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日益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促进了社会精神财富的积聚和发展。因此,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价值互动格局,也可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丰富绚丽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营养,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0.
[2][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4.
[3]北晨.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背景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8][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4.
[9][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