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9-04-18甘淑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对策建议影响因素

甘淑芳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却由于户籍制度等多种因素限制而无法获得城市人的身份,面临难以融入城市的困境。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推动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进程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的数量由1982年的687万增长到2013年的2.45亿,其中80%是农村户籍流动人口,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超过50%。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已达64.7%,成为流动人口中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报告显示,2016年流动人口规模相比2015年减少171万人,这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使一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户,实现市民化身份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政府加大对流出地的政策扶持力度,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本地实现自身发展。但是,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占较大比重,在今后的较长时期,流动人口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群体之一。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如何发展,实现社会融合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

社会融合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适应的过程,并且以构建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本文将社会融合界定为流动人口获得与迁人地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最终实现经济整合、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

三、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

本文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具有农村户籍,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的群体。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总结出该群体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受教育程度高。新生代流动人口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惠于国家义务教育政策,他们普遍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少部分人接受了高中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使新生代流动人口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认识到只有具备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和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在城市立足,他们利用书籍、网络等形式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武装自己,并通过接受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来提高专业的谋生技能,以实现人生命运的轉变。第二,外出动机发生转变。老一代流动人口外出的动机主要是挣钱回家,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外出动机不仅是挣钱回家,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务农经历较少,进城务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城市学习新的知识,接受城市的文化观念,实现自身的发展,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的“城市人”。第三,融入城市意愿强烈。农村社区的“推力”和城市社区的“拉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他们接纳城市的文化,在工作方面注重发展前景和技能提升,在消费方面表现出炫耀性和超前性的特征,在服饰方面更注重体面和品牌,表现出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

四、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由经济学“资”概念演变而来,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资源中获得,它根植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之中。社会资本是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中调动稀缺资源的能力,包括人力资本、财力资本和权力资本三个方面。人力资本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和职业技能的缺乏使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就业范围通常是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行业,这使得新生代流动人口工作强度大、收入微薄,陷人“低素质教育一低收入水平一低人力资本投入”的恶性循环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足使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发展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难以得到较大的提升;财力资本方面,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付出,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城市预算普遍不考虑新生代流动人口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支付新生代流动人口实现市民身份的成本,减缓了社会融合的进程;权利资本方面,新生代流动人口只有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同等参与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社会资本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流动人口未能在城市享受平等的居住权、子女教育权及公共服务权。以上社会资本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1)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是指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诸纽带的削弱与断裂过程,社会排斥最初应用于贫困问题的研究,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称为“社会排斥”制度,它削弱了新生代流动人口和流入城市的连接纽带,将其排除在城市公共产品及服务之外,如社会福利、医疗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使社会融合的难度加大。首先,与户籍制度相应的用工制度、子女人学制度及住房制度的限制,使新生代流动人口很少能享受到城市的福利政策,加大了融入流入城市的成本;其次,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不仅是流动人口主动融入城市社会,而且是城市居民主动接纳流动人口,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居民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信心;最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网络资源匮乏,在教育渠道、求职渠道和经济渠道都受到户籍制度的阻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过程的中断。

(三)身份认同

社会融合是建立在外来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的高度心理认同基础上的,如果仅仅在迁人地就业、生活,但是在心理上与迁入地有很大距离,则不能说明外来人口充分实现了社会融合。需要强调的是,社会身份的认同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即它并不会在所有场景中凸显,只有当个体觉得自身和周围人相似性小于差异性时,或者这一差异乃至微小的差异被他人或制度所强调、唤起个体特别注意时,这一身份认同才会凸显。新生代流动人口虽在城市生活,因语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在心理层面并未将自己视为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地位,对“我是谁?”的身份追问产生迷茫和困惑。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久居,更觉得除了户籍和口音,与本地人差别不大,不必迁户籍,由此可见,新生代流动人口心理认同感微弱导致其归属感不强。

(四)社区支持

社区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平台,托马斯认为社区工作的核心包括社会资本、城市社会、能力建设和社会融合。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需要依托社区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转移、积累和发展,使新生代流动人口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权利。但是目前我国社区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的相关服务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居民的服务上,而把新生代流动人口看作是城市的“过客”,没有从心理上接纳流动人口,忽视了对流动人口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多数新生代流动人口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居住在远离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或者集中在单位宿舍、工棚等地方,这种居住方式具有封闭和隔离的特征,导致新生代流动人口游离于城市社区之外。第二,散落于城市社区的新生代流动人口看似和城市居民在同一个场域中,但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和社区的居民交流较少,并且与周围城市居民的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差别使他们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对社区缺少归属感,影响他们社会融入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社区工作者服务的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优质贴心的服务能够减少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时间和成本,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五、推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建议

(一)提升社会资本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提升对社会融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人际关系等都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技能培训学校和教育机构,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和二次教育,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就业竞争力和个人素养。新生代流动人口自身需要积极参与社会、社区文化建设,主动拓展融入渠道,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二,政府或社会工作机构为新生代流动人口搭建与城市居民交流的平台,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交流,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享受城市的生活权利、劳动权利,提升其权利资本;第三,政府通过贷款、补贴、监管豁免、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自主创新、创业。企业加强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培养力度,拓宽工作晋升的渠道,增加收入水平,提升其财力资本。

(二)深化制度改革

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要真正实现社会融合,需要政府推进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其他福利制度的改革,为新生代流动人口构建市民化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第一,政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城乡户籍壁垒,重新制定和新生代流动人口相关的制度,保障新生代流动人口拥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第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关系的全国性转接,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向公共性财政、保障性财政转變,降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缴费额度和缴费比例,减轻缴费负担,同时注重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免费社会保障事业,将新生代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中,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福利;第三,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适合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住宅产业,同时放宽购房申请渠道,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购买经济适用房,实现在流入城市定居,加快社会融合的进程。

(三)促进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新生代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合的标志之一,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区和个人三方面的努力。

(1)政府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保障新生代流动人口平等的参与城市的公共服务,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2)社区建立新老居民交流的平台,开展经常性的联谊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互帮互助活动,以增进不同群体间的友谊和感情。

(3)城市居民主动接纳新生代流动人口,以平等、包容的心态与新生代流动人口融洽相处,提高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关怀程度。与此同时,对新生代流动人口要改变传统的乡村观念,主动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缩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实现身份认同的转变。第四,政府要按照最新中央文件精神,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整现行的城镇落户积分制办法,多形式、多层次、分阶段地将不同类型的农民工,通过“直接纳入”、“逐步转移”、“培训引导”、“生活保障”等方式实现市民化。

(四)加大社区建设力度

社区是群体间沟通交往的场所,是新生代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共同的活动场所,也是新生代流动人口获得家的感受、重构心灵归属的重要依托,因此社区建设是实现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方式。第一,社区应大力弘扬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精神宗旨,树立平等、友爱的价值体系,为社区居民的良好沟通奠定基础;第二,积极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区环境,鼓励新生代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和社区的活动内容相结合,培养其社区归属感,增加社区亲和力;第三,将新生代流动人口群体纳入社区服务的规划之中,向流动人口开放既有的社区服务体系,并提供一些针对性的优惠服务,使其和城市居民平等的享受社区资源;第四,社会工作机构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大力调动社区资源,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引起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等诸多层面的问题,帮助其寻找可支持性的资源,进行心理疏导,提高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加快社会融入的进程。

六、结语

新生代流动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建设者,由于户籍制度的藩篱而难以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陷人“经济吸引,制度排斥”的困境,这种社会融合的困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这一方面需要完善户籍制度及相关的福利制度,将新生代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的福利体系中,保障他们在城市的公共权益和服务;另一方面需要解放城市人的思想观念,接纳新生代流动人口,推进其社会融合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蔡禾,曹志刚.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珠三角的实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⑴:148-158.

[2]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2).

[3]潘清.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点概述[J].科技世界,2018(08).

[4]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03:87-94.

[5]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5.

[6]潘漪.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苏州市的调查[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人口学,2013.

[7]杨菊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J].人口与发展,2014,20⑶:3-4.

[8]赵迎军.从身份漂移到市民定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8(04).

[9]陈翠萍.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016.

[10]http://shs.ndrc.gov.cn/shfzdt/201711/t20171130_868929.html.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对策建议影响因素
漫画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