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对农村学前阶段儿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4-18冯海锋姜丽萍孙士博
冯海锋 姜丽萍 孙士博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一步步向前迈进,中国的各方面发展均位于世界全列,但隔代教育仍普遍存在于全国,这一情况在农村尤其明显。隔代教育可以让祖辈在找到存在感的同时,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隔代教育可能会引发家庭矛盾,阻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给祖辈带来负担。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对隔代教育在农村学前阶段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隔代教育;农村;学前儿童;影响
一、我国农村学前阶段儿童隔代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再加之我国的家庭结构多以“四二一”或“四二二”的方式存在,年轻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他们大多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祖辈进行抚养和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就被称为隔代教育。而这种教育方式在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中更是普遍存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乡村人口约有5.77亿,占全国人口的41.48%,中国仍是农业大国,参考另一段统计数据,截止到2001年,我国农村有超过1亿的六周岁以下的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3%。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在数万人中间所做的一项调查声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们的比例几乎是100%,农村的隔代教育形式非常严峻。
现代农村隔代教育存在的三个方面原因。首先,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乡村,进城务工,但同时他们的孩子因为户籍等原因被迫留在了农村,形成了一个极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农民工学历不高,没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工作,如此繁重的工作让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因此这类群体中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这就容易造成孩子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缺陷。其次,大多数农村祖辈家长世代务农,学历不高,交流范围有限,缺少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有关知识,加之祖辈和父辈、孙辈之间的血缘关系,一方面他们想要解决自己儿女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想要将最好的给孙辈,因此容易造成溺爱、纵容等现象。最后,在中国大多数老一辈人的观念里,抚养自己的孙辈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阶段农村的隔代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传统型、溺爱型和创新型。传统型即指祖辈完全遵照自己抚养自己子女时的方法和模式对孙辈进行教养;溺爱型指祖辈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孩子的过错不加以指责,纵容溺爱的隔代教育方式;创新型指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正确的育儿经验相结合,使隔代教育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为家庭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但采取这样方式的祖辈家长少之又少。
二、隔代教育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一)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
(1)农村祖辈大多是農民出身,他们身上有着农民特有的勤劳、朴实、脚踏实地等优良品质。学前阶段的儿童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在祖辈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助于孩子相应个性品质的形成。
(2)祖辈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祖辈家长们年龄较大,经历的事情多,他们的人生阅历不是年轻父母们能够相比的。由他们来教导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情况,他们能冷静、正确地处理。同时,孩子的饮食起居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祖辈们具有更加平和的心态,他们不会过分要求孩子去做什么,给孩子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3)祖辈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儿童缺失的亲情感。父母因为进城务工等原因,无法亲自教导孩子,而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却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这时候祖辈的出现可以有效填补其中的空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二)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
(1)祖辈对孩子过于迁就和溺爱,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和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许多祖辈因为过于爱孩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无条件地满足,对孩子的错误往往视而不见,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帮助、分享、合作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纵容和溺爱可能会造成孩子任性、过分自我、依赖性强等不良个性的形成,影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养成。
(2)孩子缺少与父母的交流,造成情感隔阂。父母的陪伴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尤为重要,如果这时父母不在他们身边,孩子容易产生一种被父母拋弃的感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再者,当孩子们已经习惯了祖辈对他们的迁就和纵容的时候,一些在孩子眼中无所谓的“小事”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行为,这时候孩子就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这就造成了孩子与父母的对立,加之祖辈的“护犊子”行为,可能导致这些矛盾逐步激化,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行为散漫无约束等负面影响,孩子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出现偏差,影响孩子一生。
(3)祖辈的某些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有碍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合作、责任感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但许多祖辈还是遵循着原来的方法和模式教育孩子,对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例如对孩子的一些探索性行为无法接受,总是急着加以阻止,这就扼杀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造成许多孩子缺乏创新精神,墨守成规。加之一些老人因为自身知识、交往范围有限,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了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不利于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有些祖辈在无意中还会把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带给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三、改进弊端的四个对策
(一)年轻父母必须肩负起育儿责任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0-6岁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是形成人类智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人类性格和心态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父母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育儿责任,父母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能让祖辈完全负责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即使是因为工作等原因,也最好将孩子带在身边,在工作闲暇之余,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年轻父母在晚上工作回家之后,可以带着孩子做一做家庭游戏,在游戏中帮助孩子养成乐观、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
(二)年轻父母要和祖辈加强沟通
年轻父母和祖辈因为观念不同等原因,可能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矛盾,这就要求年轻父母和祖辈加强沟通,尊重老人,肯定他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但要注意言语尽量委婉,特别是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教育的分歧,树立自己的威信。
(三)加强自身的学习,让家中祖辈接受再教育
据笔者针对小范围内222人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4.52%的年轻父母和祖辈有意愿去隔代教育学校接受再教育,73.91%的人希望在其中学到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祖辈们大多身处农村,获得信息的手段有限,想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大多数农村年轻父母在进城务工后,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再加上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科技产品的普及,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发展变化。这时候年轻父母要及时与家里祖辈进行交流,给老人传授一些正確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尽可能纠正他们的一些封建迷信传统,让老人的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年轻父母们也可以将他们送到家长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更新祖辈的育儿观念,将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方式与原有教育方式中的可取之处相结合,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更好地对学前阶段儿童进行抚养和教育。
(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应给予有效支持
农村隔代教育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政府和学校拒绝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的要求或是收取高额的“借读费”,这让许多农村的年轻家长不得已只能将孩子放在农村交给祖辈教养。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尽可能提供给留守儿童平等的教育机会。或是在农村各乡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培训学校,定期安排教师授课或指导祖辈进行正确的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隔代教育将越来越普遍。同时,在这个竞争激烈、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各位年轻父母们也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长处,与祖辈家长默契配合,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早期受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曾彬.我国隔代教育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2]虞永平,王春燕.学前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陈秋霞.论“隔代亲”对幼儿成长教育的影响[J].电脑迷,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