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背后,是一颗丰盈的心灵
2019-04-18郭静娟
郭静娟
值班时,我在电脑上录入学生的精彩随笔。正落字如飞,最下方的N键突然罢工,原本舞蹈着的文字,成了挪步的蜗牛,我只好停下来发呆。
教室里一片寂静,青春的容颜和心灵,正落在翻卷的书页之中,一心一意地寻找着未来。唯有坐在教室最后的小艾,会偶尔抬起头来,浅浅看我一眼或者窗外。其实,有好长一段时间,小艾在我眼里,就如同这失灵的N健一样,让我心烦意乱甚至手足无措。
小艾并不是个一无所长的孩子。在路上遇见,他会弯下高大的身形谦恭地笑问老师好;每每阅读课结束,他仿若不经意似的整理好几长排书柜,才潇洒地离开;他偶尔还会在每日赠言栏里写上几行文采飞扬的文字,给人一阵惊喜。记得那次学完新诗单元,他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平时不会读诗,因为读诗需要一定的氛围。比如,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人群,望着天空,静静地怀念着封存于心底的往事,此时,正需要一首诗,来寄托心中的感慨和酸楚。
可这样的小艾并不多见,他内心里更多的是躁动和叛逆。
小艾有不错的语言天分,却多半用来抬杠。有一次,一个同学在每日赠言栏里送大家一句话:“为了大理想,我们需要放弃一点小快乐。”我读着很喜欢,他却冷不丁地反驳:“没有了小快乐,生活岂不只剩下一个空洞的目标?”
还有一次,因为一段时间内考试过于频繁,不少学生的眉宇间都烙上了深深浅浅的疲倦。为了平复他们的情绪,我给他们讲起了笑话,乘着兴致,在笑话的后面又追加着告诫:“你们别无选择,面对现实是一种明智,牢骚和埋怨只会消磨人的意志。”大家在嘻嘻哈哈中微笑认可,小艾的脸上却写满不屑。
果然,在接下来的随笔本上,他便来了这么一句:“没有牢骚的人,不过如鲁迅文章里描述的一样,是安心于做一个奴隶罢了,学习的奴隶!”他那任性而倔强的眼神,时时都像是一种告白:我不愿做一个没有个性的乖孩子!
小艾的锋芒常常让我有些尴尬,也有些无奈。
一天,印发《登泰山记》一文,文中有一句描写泰山顶,“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山间石缝中的松树为什么皆平顶呢?这个有意思的细节我原本没有在意,却被小艾提了出来,我一下子没有答案,便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是生物物种顺应自然的表现——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环境恶劣,为了尽可能地汲取养分,松树的生长重心落到了根部。
我总结说,也许这就是适者生存。人也一样,聪明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生存的意义,就像青松一样,不但可以在夹缝中生存,还能活出别样的精彩。
不知为何,在我总结青松品质的时候,突然联想到了小艾。我意识到,其实小艾有着一颗细腻善感的心,这使他在面对现实的不如意时,多了一份迷惘,呈现于外的,便是挑衅和叛逆。对于这样的心灵,逼迫和强制显然毫无意义,他需要的是心灵的牵引。
此后,我不再纯粹说教,也不再企图刻意唤醒,我只是顺其自然,常常和他在随笔本上交流想法,一切随意而散淡。我也不再介意他有時尖锐的言辞,那些不过是他思想锋芒的展现。
这样的孩子,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想保留一点天生的底色和个性而已。在他不羁的外表之下,我读到了一个少年充满棱角却真诚丰盈的心灵。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