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演进历程初探

2019-04-18沈航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成熟文化自信发展

沈航

[摘要]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入的阐释与解读。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到“文化自信”,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昌盛”。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论述的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需要结合习近平在不同工作时期所形成的理论实践成果,可将文化自信的发展演进的历程归纳为形成人文优势观、形成人文优势理论、形成文化自信思想等三个阶段。

[关键词]文化自信;人文优势;演进历程;发展;成熟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入的阐释与解读。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改革与发展实际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成果。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论述的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需要结合习近平在不同工作时期关于文化的论述与著作的重要内容进行理解。探寻梳理“文化自信”思想的发展脉络,首先要深入理解“人文优势”概念及其内涵。

一、“人文优势”词汇的产生及由来

“人文优势”这个词汇就笔者所知,最早见于李晓帆、冯根福1985年的《论地区经济优势》一文,他们认为人文优势是“包括一切人的因素,起主导作用技术的有利条件,如智力资源的优厚程度,包括科技人员的素质、数量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力组织水平、设备的先进程度等等。”①作者在这里显然只强调了“人文优势”中“人”的主观作用,而忽略了“人文”概念中“文”的内涵与作用。廖泉文1986年的《浅析厦门经济特区的系统环境与开发》一文中提到,“厦门历史上是五口通商之一,便于与外国人贸易,并融洽相处。这是厦门的历史、人文优势”②。这里的“人文优势”就明显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意味。沈峻坡、钟哲的《论“金三角”对外开放的战略》一文提到了长三角、珠三角“社会人文优势”的概念,“突出的是文化教育事业较发达”的特点。③可见,作者认为“文化教育优势”是“人文优势”的重要内涵。 陈森镇的《略论泉州伊斯兰史迹人文优势对振兴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④一文,则提出历史文化遗迹是人文优势的观点。

查阅相关文献,遗憾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提到过“人文优势”的概念,但对于“文化优势”这个词汇,马克思似乎比较上心,遗憾的是其并未亲自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文化优势”的概念早在1873年就由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巴枯宁在其《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文中提出,而马克思在其《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摘抄,并将包含“文化优势”词汇的语句翻译成了德文。原文如下:“德国人是‘国家主义者和官僚主义者,他们可以说是生来就是一方面以自己的历史权利,即以侵略和‘历史悠久的权利,另方面以自己所谓的文化优势作为他们高傲自大的依据。”⑤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直接对文化优势进行分析,但根据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古代社会”摘要》《巴黎手稿》等论著中对文化概念的认识,不难看出马克思对“文化优势”的理解。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⑥那么马克思对“文化优势”概念的理解可以是某些地区、某些民族、某些阶级的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等因素的总和,而這些总和因素是其余地区、其余民族、其余阶级人们所未有或者是缺乏的。这个理解可以在不少苏联学者的论著中得到印证。如《马克思辩证法史》一书中,编者阿·库尔萨诺夫就提到了“文化优势”。“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关于对青年的工作》的决议中指出:‘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获得胜利呢,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干练职员(有旧观点的知识分子、商人、私人资本家等等)的文化优势和技能迫使我们节节退让,使我们从内部发生蜕化呢?”⑦这里的“文化优势”所指的就是当时资产阶级相对于无产阶级在物资资源、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的优势的总和。

从马克思摘抄翻译的内容,以及苏联学者对“文化优势”的理解,似乎可以发现,在他们看来“文化优势”这个概念既带有阶级属性,又带有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标签。“文化优势”是资产阶级用来压迫无产阶级,帝国主义来压迫欺凌弱小民族的工具。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国,很少有学者正面使用“文化优势”这个词汇。那么,“人文优势”这个词汇因未带有政治意味,从80年代后期开始,被中国学者用来解释文化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问题。理解了“人文优势”的概念后,就能很好理解文化自信发展的历史逻辑。

二、文化自信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演进是一个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相互结合的过程,期间有萌芽、初步发展与形成成熟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在不同工作时期的重要讲话与论述内容,可以发现在“文化自信”提出之前,习近平在其论述中多次提到文化的作用。根据其论述,可将文化自信的萌芽与初步发展归纳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2年—2002年)习近平“人文优势观”的形成。这个阶段是为文化自信的萌芽奠定基础的阶段,其代表性理论与实践成果形成了“人文优势观”。这一时期正是习近平在河北省、福建省工作时期。习近平在正定主持工作之时,就已经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求正定各部门做好文化工作。“人文优势观”主要有以下四个层次的内涵:

1、强调要继承发扬好革命文化。1982年12月,习近平提到“要办好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要“大力恢复和建立俱乐部、青年民兵之家”,要“大力举办农民夜校,开办文化、技术培训班”,要“根据群众的传统习惯,组织各种专业和业余文化团体为人民群众演出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⑧

2、强调要利用传统文化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1987年5月,习近平为《正定古今》一书作序,他指出“我们有了这本书,就可以更好地鉴古知今,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对正定繁荣昌盛起到一定推动作用。”⑨

3、强调要弘扬典范的作用。1994年春,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为纪念吕玉兰,撰写了《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一文。文中他回忆了吕玉兰的事迹,高度赞扬了她“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崇高风范”的精神。他指出“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⑩1998年7月,在《忆大山》一文中,习近平回忆了他的好友贾大山的事迹,指出“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流人间。”?

4、强调要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1983年4月,习近平在正定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谈到人才的问题,指出“要做好本地、本单位科技人员、技术骨干的管理使用工作。对于那些确有真才实学的同志,要大胆信任,放手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1984年5月,在河北省县委书记会议上,习近平谈到“大胆选拔,做到大‘才者大用。”?在他看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人的创造力,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所在。综合以上四个层次的内涵,可以发现,从1982年到2002年,习近平的“人文优势观”已经形成,其中包括了革命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精神优势以及人民的优势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为文化自信的产生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二)第二阶段:(2002—2007年)习近平“人文优势理论”的形成。这个阶段是文化自信的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其代表性理论与实践成果形成了“人文优势理论”。这一时期正是习近平主政浙江、上海时期,主要是主政浙江时期,这是习近平首次在省域层面将发挥人文优势作为治省的指导方针,首次在省域层面将发挥人文优势摆在与发展经济同等高度,也由此产生了浙江省的“八八战略”。

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将“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顺应时代大潮,提高文化自觉,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牢牢占据思想文化阵地、统领意识形态领域,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和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滲透,确保文化安全”。?同时他指出“浙江老百姓聪明,干部精明,出的招数很高明。其背后是浙江的人文优势,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之后,他又谈到了浙江人,“浙江人更以善闯天下著称,浙江籍的各类人员遍布中国、遍布世界。”?事实上,习近平已系统的将浙江的人文优势概括为先进文化优势、浙江文化底蕴优势、浙江人的优势、浙江精神优势四点。以此为标志,文化自信的基本框架已有了初步的雏形。此后,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对“人文优势”的内涵进行补充,使之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人文优势理论”。“人文优势理论”是习近平在河北、福建工作时期所形成的“人文优势观”的继承和深化,是其根据浙江改革与发展实际作出的科学论断,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论来源与组成部分。习近平“人文优势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层次的内涵:

1、强调要发挥先进文化优势。2002年12月,习近平在浙江省记协第七届理事会和省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解析,他指出“先进文化在启迪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激励全民族万众一心、不懈奋斗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他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根本的是“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

2、强调要发挥浙江文化底蕴优势。2003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结合浙江实际对浙江“人文优势”的内涵进行具体解析。他指出浙江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传统,在这里习近平将浙江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纳入浙江文化底蕴优势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其浙江特色人文优势理论的内涵。2006年2月,习近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专访时,对浙江“人文优势”的文化底蕴优势进行深度解析,他指出“浙江确实是一个又文又商的地方,浙江大地不仅培育出大批实业家,也培育出很多思想家。浙江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学派,如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近代以来浙江名人辈出,如有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教育家蔡元培……这些学派和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有较高的地位,他们的思想、观点已经成为浙江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浙江特有的人文优势。”?

3、强调要发挥浙江人民优势。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在浙江工作时期,不止一次的指出浙江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优势。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他评价浙江人民“既有山的韧劲,又有海的胸襟;既具内陆文化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点,又有海洋文化勇于开拓、勇于冒险的胆气。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一旦遇到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必然‘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浙江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习近平对浙江人民的评价,其实就是基于他对人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基础上做出的。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特殊资源的情况下,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浙江人民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自觉主动的站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前列。2005年7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谈到文化时,专门提到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他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006年10月,习近平再次谈到浙江人民的优势,他指出“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他总结了浙江人民的优势经验,就是“不仅敢于走出去创业,更重要的是有诚信合作的团队精神,能组成能量巨大的商团,可以实现‘小商品大市场的运作。既能够单打独斗,又善于相互合作,这是浙江人的优秀品质。”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浙江特色“文化优势”理论的内涵。

(四)“发挥浙江精神优势”提升为“发挥中国精神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在浙江工作时期形成的“浙江精神优势论断”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提出要发挥好中国精神优势。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中国精神”的内涵以及“中国精神”的作用。他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饶、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他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应当要发挥好“中国精神”的优势。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以雷锋、郭明义、罗阳等人为例,对民族精神的内涵进行进一步阐释,他强调“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在谈到时代精神时,习近平指出:“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他要求要“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在这里,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就是指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改革与创新的精神动力。

四、结语

文化自信的产生与成熟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理论与實践的结合,其奠基于习近平在河北、福建工作时期形成的“人文优势观”,萌芽与初步发展于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期形成的“人文优势理论”,形成与成熟于习近平在中央工作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是利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阐释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与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势、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发挥中国人民优势、发挥中国精神优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真理与伟大旗帜。

[注释]

①李晓帆,冯根福.论地区经济优势[J].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5(2).

②廖泉文.浅析厦门经济特区的系统环境与开发[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8).

③沈峻坡,钟哲.论“金三角”对外开放的战略[J].社会科学,1986(1).

④陈森镇,略论泉州伊斯兰史迹人文优势对振兴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1988(2).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66.

⑥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1997(1).

⑦[苏]阿·库尔萨诺夫.马克思辩证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0.

⑧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6.

⑨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215-216.

⑩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222-224.

?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231.

?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53.

?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57.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42.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63-264.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50.

?浙江新传奇:“八八战略”从头越——专访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N].国际金融报,2006-2-9.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64.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4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3.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65.

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J]哲学研究,2006(4).

一步一履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N].浙江日报,2015-5-3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4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7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6.

猜你喜欢

成熟文化自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世界杯让美国足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