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认同问题

2019-04-18刘敏黄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认同中国梦

刘敏 黄红

摘要:当前高校中国梦教育中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认同、重视理论指导而忽视实践强化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产生了认同困境,其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的指向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距离。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认同,就是大学生将中国梦从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发展到情感认同的持续的、渐进的心理过程。因此,高校中国梦教育应该遵循将中国梦从知识同化为思想、从思想固化为信仰的认同逻辑,并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创新中国梦认同教育的路径,才能提升中国梦教育的认同效果。

关键词:中国梦;认同;同化;固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005-03

2015年,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中国梦是当下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破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问题。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去探究和把握中国梦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将中国梦科学地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之中。

一、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认同困境及其原因

中国梦教育的目的是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但当下高校的中国梦教学中,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认同。教师把中国梦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大学生,而忽视大学生是否把中国梦融入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动力。二是重视理论指导而忽视实践强化。教师重视中国梦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围绕中国梦开展的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从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感性体验和实践印证。这些现象却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产生了认同困境。据调查,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方面,“有37.69%的大学生对其主要内容不了解或抱无所谓的态度,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谈爱国、讲诚信、从事志愿服务以及入党等践行活动持负面立场或抱无所谓的态度。”[1]这表明高校中国梦教育中片面重视知识体系和理论指导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很不令人满意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及其规律,产生这些认同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意识形态的指向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距离。罗斯金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美好社会的文字幻象,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最终手段。”[2]社会主体接受某种意识形态的原因在于他们坚信意识形态能够带给他们比现存状态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梦指向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郑重承诺。虽然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与未来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中国梦认同教育首先要破解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当他们面临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内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时,就会产生信仰缺失、精神懈怠等不良现象,极易失去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激情,这种持续的消极懈怠心理逐渐弱化了他们对中国梦教育的认同,使之不能顺利地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大学生对中国梦产生了高度认同,把中国梦作为支持他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奉献青春的理想信仰,他们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继续奋斗。

二、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认同机理

相对于感性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对抽象的意识形态进行理解和思辨的兴趣较低。哈贝马斯认为,“达到理解的目的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3]这说明,要使大学生理解并接受中国梦,必须引导大学生对中国梦产生高度认同。从意识形态而言,认同就是主体植入并巩固某种新的信念的过程。一旦新的信念替代或者强化了原有的信念,那么,主体就构建了新的信念体系,形成了新的持久的人格力量。这说明理论认同对主体的情绪和意志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这说明,一旦理论内化为人的精神力量,就能够转化为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认同,就是大学生将自己置入中国梦语境,并在这样的语境中对自己的事业、价值观、信仰等发展方向的确认,使个体发展与中国梦语境在动态中保持一致性和统和性。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将中国梦内化为了自己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开启他们未来人生之路的人格力量。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认同是一个持续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巴尔斯认为,“认同是认识主体的积极、持续、变化的心理过程,是认识主体对自身與认识客体的同一性的确认,是负载意义和判断的,负载文化和价值的,语境是认同的基础。”[5]在中国梦教育中,大学生持续地接受中国梦的理论熏陶、情景感染、实践锻炼,引起其内心对生动丰富的中国梦语境的持续反应,从而认同中国梦的政治价值与实践价值。这是从中国梦的理论认同发展到政治认同、再发展到情感认同的持续的、渐进的心理过程。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二者之间必然具有相应的认同基础,即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的主体认识和中国梦所寓含的国家发展的客体内容这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那么,二者之间的同一性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任何时代的意识形态场域都是由众多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原意识形态因素所构成,而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因素会成为众多原意识形态因素的纽结点,它发挥着创造并维持既定意识形态场域的同一性。当代中国的原意识形态因素和纽结点分别是什么呢?当代中国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一系列目标,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众多的发展目标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意识形态因素,而中国梦是这众多因素的纽结点,它将所有的价值目标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场域,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所以,中国梦就是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同一性的高度概括。习近平强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6]这说明,中国梦与广大青年的个人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广大青年应该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紧紧契合,实现二者的同心同向。

三、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认同逻辑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新的信念都要经过从“同化”到“固化”的逻辑过程才能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认同过程也需要遵循这一逻辑规律。

1.将中国梦从知识同化为思想。中国梦是关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富强的理想追求的理论知识,可以从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学科进行解读。因此,中国梦教育就是要从多种视角和途径将中国梦从知识同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同化”是指主体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过滤,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接纳外部刺激的心理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7],从而实现主体意识对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从实践观的角度强调了人的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不断深入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知同化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能动反映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反映论与皮亚杰的同化过程具有共同性。从意识形态的认知过程而言,主体将所认同的新的知识或思想体系和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结合在一起,重新构建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并将之作为自己持久的人格力量的一部分。这就是意识形态从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想力量的同化过程。据此,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同化”,就是大学生通过对中国梦的知识体系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后,把其由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从而将中国梦从外在的知识形态转化为内在的观念形态。当前高校中国梦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重视掌握概念、命题、论断,忽视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政治理论知识教育来达到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将知识理论框架输入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素质、社会经历与专业结构的特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过滤和整合,将其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导向部分,发挥政治理论知识对其认知结构的导向功能。即是说,大学生要用中国梦的理论知识来明确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取向,并进而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方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中国梦从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思想。经过这一同化过程,大学生就形成了与中国梦目标语境相适应的思维范式。

2.将中国梦从思想固化为信仰。中国梦认同的同化环节只是中國梦教育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实现中国梦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达到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这就要经过认同过程的固化环节,将中国梦从大学生的思想升华为信仰,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发挥持久的导向作用。在思维科学中,固化意指主体思维经过一定的实践经验的累积,其面向目标的发散性和不确定性逐步消减,从而逐渐形成面向目标的稳定成熟的思维范式的过程。中国梦教育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固化过程。中国梦涵盖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众多理论要点和实践经验,丰富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理论认知。而这些理论认知只有固化为大学生的信仰,才能从情感深处对其人生和事业发挥持续稳定的导向作用。信仰是在人与外在因素的交互影响之中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梦是当下大学生信仰的核心内容。大学生通过对已有中国梦思想认识的反复咀嚼和实践印证,不断用中国梦的丰富信息覆盖原有思想观念,逐步消减思想上对中国梦目标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强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

四、创新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认同路径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必然的产生过程,而是在具有强烈的偶然性的回溯过程中产生的。这一回溯过程与高校中国梦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路径相伴随,高校要充分关注并创新这两条路径。

1.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在中国梦的理论教学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中国梦的美好形象,给大学生创造丰富的回溯性空间:(1)理解精神实质。大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积累与时俱进的理论素养;教师要讲清楚新时期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鲜明地阐述党和国家在重大国内外事件上的正确立场,引导学生形成国情意识与时代意识有机结合的政治观。(2)丰富教学形式。思政课要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动员学生主讲专题、写时政评论、播放红色影片等。教师在设计这些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使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3)融合专业背景。教师要鼓励大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去学习中国梦的理论知识,并用它来构建专业发展和人生前景。这是大学生学习中国梦理论知识的根本意义。

2.提高实践教学的自觉性和长期性。高校要加强中国梦的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反复印证中强化对中国梦的认同。(1)营造实践氛围。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形成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的优良学风,鼓励大学生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互联系、相互印证。(2)丰富实践载体。高校要鼓励大学生以社团、小组等方式参与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思想交流,展现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取得更满意的实践效果。高校还要完善规章制度,使各类组织形式的学生实践规范化、经常化,对各类实践载体进行规范化管理。(3)拓展实践空间。高校要充分挖掘各类社会资源,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空间。高校要带领大学生去考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和体悟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基础;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去体验、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要引导大学生展开网络调研与信息甄别,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在对比与反思中实现对中国梦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俊,邓会君,李辉源.从互联网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J].红旗文稿,2016,(22):31.

[2][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第九版.林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6.

[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8.

[5][美]伯納德·J·巴尔斯.意识的认知理论[M].安晖,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112.

[6]习近平淡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53.

[7]石向实.认识论与心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66.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Min1,HUANG Hong2

(1.School  of Marxism,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Sichuan 610500,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Yibin University,Yibin,Sichuan 644000,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re are some phenomena,such a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knowledge imparting but neglecting ideological identity,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neglecting practical strengthening,which leads to the dilemma of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Chinese dream education.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rientation of ideology and reality.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i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developing Chinese dream from theoretical identity,political identity to emotional identity.Therefore,the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identification logic of assimilating Chinese dream from knowledge to belief,and create it from two aspects: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The path of new Chinese dream identity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identity effect of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Key words:Chinese dream;identification;assimilation;curing

猜你喜欢

认同中国梦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