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味

2019-04-18方昊宇

金山 2019年3期
关键词:福字家常腊八粥

方昊宇

寒假里总不免与昔日好友相聚,酒足饭饱后的席间,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的人们放松惬意地叙着话。我歪在餐厅窗边,盯着一株光秃秃的杨树兀自出神。一片欢快的嘈杂中,只听到一位老同学轻咳两声扬起嗓门,半调侃半认真地感慨道:“年味可真是越来越淡了啊。”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并不引人注意,很快便被另一阵喧闹淹没了,毫无踪迹可寻。说来奇怪,这样的话近几年是听惯的,对此我也总是一笑而过不置可否,但这一次朋友问偶然的谈笑却似乎有些特别,引起我一连串思维的连锁反应。

所谓“年味”,严谨些来解释,不如说是“过年的氛围”。当想起过年,首先想起的自然是一片绚烂温暖的红色。这样的红色独属于中国的冬天,在世界上任何一处别的角落都找不到,即使是唐人街里张扬铺排的装饰也少了一份形神,因缺少华夏土壤的滋养显得“不接地气”。新年是由崭新的对联福字、浓油赤酱的家常好菜和亲人好友的团圆之心组成的,这些都是红色的。小时候过年热闹隆重,甚至在奶奶的教导下添了些一板一眼的规矩,腊月初八要煮上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先搁银杏再放红豆,最后得记得撒上花生碎;腊月二十四是掸尘扫房子的日子,大人小孩齐帮忙,屋子里里里外外都要整洁明亮;大年三十阖家团圆,在外奔波打拼的亲人们聚少离多,在这一晚无论如何都要回到温馨的故乡餐桌,桌上那条鱼是不能动筷子的。万物皆有其时,亲善礼让不逾矩,这是中国人的“仪式感”。

一年又一年,商场广播里刘德华天王依然欢欢喜喜地唱着“恭喜你发财”,春晚也依然少不了李谷一老师清脆的歌声为《难忘今宵》注入灵魂。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逐渐变得淡了呢?难道我们该责怪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街边摆摊卖年货的小贩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寻觅,人头攒动的春运售票厅也变得空荡。年夜饭从亲手做的一桌家常菜变成了酒店里标准化的一席佳肴,菜总是吃不完的,酒店的盘子碟子却要不厌其烦地换上好几次。这是一个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品尝美食、購买年货、订到火车票的时代,我们节省了无数时间,却也失去了许多与世界沟通交感、创造珍贵记忆的机会。

记得几年前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描述一日三餐时有一段很好的解说词:“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同样的,“年”也是一个独特的象征性的符号,在这片土地上的十四亿人都因这个符号奔忙着、热切着。流连异乡的游子可以尝浓淡各异的酒,趟深浅不同的河,却最抵挡不住过年时家乡的一盏冬日暖灯。博尔赫斯说岁月是水,捞不起来,时间的新陈代谢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断将我们改造成全然不同的自我。辞旧迎新的年就是见证成长蜕变的一座里程碑,抚慰人生逆旅的一处加油站;铺开时光的坐标轴,“过年”两个字总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自己不同阶段的位置。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里,“小确幸”的慢生活被越来越多人推崇,但只有在过年的这几日里,一切恣意的挥洒和欢笑,一切暂时的停滞不前都被默许,会有一双慈爱包容的眼睛注视着那个大厦写字楼里的疲惫灵魂:“过年啦,快歇一歇吧。”

时隔半年从海外归来,再次走进奶奶家的小阁楼,奶奶依旧守在这里,守着一锅熬给儿女们的腊八粥。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十几年前,也是这座小阁楼,也是这锅腊八粥,我穿着过年买的新衣,蹦蹦跳跳在厨房里帮忙,其实只是一味地添着乱,奶奶便打发我去贴上对联和福字,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只想着完成任务后就能吃到一颗最甜的蜜枣,博个新年的好彩头。或许一切确实都没有变,对联福字依旧会是崭新的,家常好菜依旧可口,亲朋好友们依旧团团围坐在一起高举起欢乐的酒杯。在这碗熟悉的腊八粥里,我终于明白,“年味”的浓或淡并不在于我们如何买年货如何订火车票,而是在于我们是否始终惦记着买年货,始终牵挂着回家,始终铭记着这份仪式感。“年味”其实从不曾离我们远去,“年”这片温暖的红色里,永远会有每个人的避风港和加油站,让我们能在亲爱之人身旁心安理得地多停留一会儿,眯着眼伸个懒腰,然后把过去的自己留在大雪纷飞里,带着充沛的能量踏上前方春意盎然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福字家常腊八粥
说说腊八粥
家常回锅肉
贴福字的由来
家常豆腐
顺治满汉福字钱
腊八粥等
MISHM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