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跖疣1号”方治疗掌跖疣临床疗效观察*
2019-04-18俞一丹
俞一丹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皮肤科,上海 201399)
掌跖疣为常见病毒性皮肤病,多发于手掌、足底或指(趾)间,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足部多汗、足癣者易生本病。皮损为角化性丘疹,疼痛明显,挤压则疼痛加剧,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剥去角质后,可见疏松的角质软芯,边缘有散在小黑头,是乳头血管破裂后的出血点;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称镶嵌疣。掌跖疣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青少年及免疫力低下者易感染,其难治性与顽固性一直备受关注[1]。祖国医学早有关于掌跖疣的记载,对其治疗有独特认识,如《太平圣惠方》(卷第十四)载有11首外用治疣方[2]。本研究中以中药外洗方“掌跖疣1号”方治疗掌跖疣,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掌跖疣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掌跖疣的临床诊断标准;无接触性药物或全身过敏史;无严重系统性疾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备孕期、育龄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对本试验中拟用药物过敏;皮肤局部破损,感染细菌或真菌;局部或全身在近1个月内使用过免疫调节剂或抗病毒药物;不能按时用药或不遵循治疗方法,依从性差,或提供资料不完整而影响疗效判定。
剔除标准:受试者出现全身或局部不适、特殊生理变化、并发症等,不宜继续接受本治疗方案,自行退出;同时使用其他类型药物;试验中自然脱落、失访。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医院皮肤科门诊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诊治的掌跖疣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35)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以“掌跖疣1号”方(组方:五倍子30 g,枯矾 20 g,皂荚 15 g,马齿苋 30 g,黄连 9 g,苦参 10 g)治疗,加水煎煮成1 000 mL,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晚1次。每次30 min,1剂可用2 d。对照组患者以维A酸乳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1818,规格为0.05%)治疗,每晚涂抹1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随访3个月,仍未痊愈者若愿继续治疗,可继续使用原方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采用自拟标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疣体情况。1)疣体数目评分,疣体个数少于3个,0分;3~5个,2分;5~10个,4分;不少于 10个,6分。2)疣体面积评分(以最大直径计),短于 5 mm,0分;5~10 mm,2分;10~15 mm,4分;不短于 15 mm,6分。
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愈,疣体面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不小于95%;显效,疣体面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不小于60%,但小于95%;有效,疣体面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不小于30%,但小于60%;无效,疣体面积缩小或数目减少小于30%,或增多。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2至表5。
表2 两组疣体数目积分比较(例,n=35)
表3 两组患者疣体面积积分比较(例,n=3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疗效比较 [例(%),n=35]
表5 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后疗效比较 [例(%),n=3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掌跖疣以HPV-1型、HPV-3型、HPV-4型病毒感染居多,常累及皮肤和黏膜,似乳头样增生,单发或多发[3]。本病有传染性,潜伏期可从几周至1年以上,时间跨度较长,传染源即为疣体患者[4]。疣体往往会增大、增多,影响美观,妨碍劳动,严重者可出现触痛、压痛,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下降[5]。
本病病名首见于《灵枢》,属中医“疣目”范畴,祖国医学还记载着“疣疮”“千日疮”“刺瘊”“晦气疮”等不同病名[6]。掌跖疣内因为虚,虚则易感,肝亏血虚,血虚生燥,燥伤肝筋,经脉失养,脉络不荣,筋气不畅,肌肤不泽所致[7]。《太平圣慧方》(卷第四十)认为:“夫疣目者……此皆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发生也。”禀赋不足,内虚是掌跖疣发生的内在基础;外感邪毒是导致掌跖疣的重要因素;血瘀阻滞、经脉瘀阻是掌跖疣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8]。因此本研究中以“解毒收敛散结”为治则。
清热燥湿解毒以祛邪:掌跖疣多因湿热邪毒外侵,客于体表,蕴于肌肤,湿热毒结,或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所致。湿热毒邪反复侵袭机体,相互胶合,缠绵不化,迁延难解,黏滞不化,蕴结蒸腾,故病程较长,经久难愈,且易反复发作,久而久之,人体正气受损,正伤则无以祛邪,故祛邪须扶正,祛邪须固本。湿热一旦结合,则治疗困难。若燥药用之太过,则易伤阴耗液,若单用清热药则湿浊未除,故掌跖疣的治疗应清热祛湿、扶正祛邪以解毒。本方中以枯矾、五倍子为君药,共奏燥湿解毒、收敛固涩之功效,祛邪固本相兼顾。其中枯矾酸涩收敛,燥湿解毒,减少汗液的渗出,破坏病毒的生长环境,抑菌消炎固本。五倍子可收敛固涩,解毒祛湿,祛邪固本,抑菌抗病毒,收敛止痛。马齿苋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能较强抑制细菌、病毒繁殖[9]。《新修本草》记载“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可见,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马齿苋治疗本病的作用。黄连性寒味苦,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质朴之品,有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的作用。苦参可燥湿清热,杀虫止痒,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10-11]。诸药以燥湿清热解毒为治则,祛邪兼顾固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疗效。
收敛祛邪消肿以散结:《外科枢要·疣子》载:“疣属肝胆少阳经……盖肝热水涸,肾气不荣,故精亡而筋挛也。”掌跖疣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湿、热、瘀、毒,湿热毒邪,侵袭肌肤,肌肤受损,蕴结体表,凝结成疣,或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耗伤气血,无力抵抗外邪,而致外邪入侵,气血凝滞,筋脉失荣,而为本病[12]。本研究中以局部治疗为主,因此辨清局部的病因病机尤为重要,口服用药中需重视肝火内因。既成赘疣,则当以散之消之,收湿敛汗以祛邪,消肿止痛以散邪,固涩复本以驱邪,邪祛结散疣除,病则安之。本方中枯矾可杀虫止痒,收敛生肌,外用可形成难溶于水的蛋白质,修复及软化表皮,抑汗抗菌,改善手足部皮肤微环境,保持肌肤干燥,减少病毒再次感染机会,以阻断病情发展,防止病情反复。五倍子外用可剥脱角质,收敛腐蚀,干燥肌肤,有抑制病毒作用。皂荚具有辛温走窜之性,既能解毒祛风,又能散结消肿,具有软化表皮,抑菌抗病毒等作用。马齿苋可软化角质,抗炎抗病毒。以上药物收中有散,祛中有消,共奏收敛祛邪消肿之功,散结祛疣则病愈,亦有病后防复发之功效。
软坚散结祛瘀以通络:由于掌跖疣大多是病势迁延缠绵、病情逐渐加重、病后常易反复之疾病。《薛氏医案》认为:“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肝郁化火,肝肾阴虚,血虚风燥,气滞血瘀,阻塞经络,筋脉失荣所致[13]。瘀血则既作为疾病的致病因素,又作为疾病的病理产物,始终存在于掌跖疣整个发病、发展及愈后的各个时期中。掌跖疣好发于手足部易受摩擦部位,而反复摩擦往往会导致局部组织的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14]。气滞易血凝,血凝则成瘀,瘀而成结块,故本病结块日久难消,迁延难愈,且愈后易反复。然而在本病中瘀血一旦形成,机体患病部位不仅失去血液正常的濡养,而且影响血液运行,从而导致经脉瘀阻,脉络不通,凝结成疣,常伴疼痛,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15]。本方中马齿苋有清热散瘀、通络止痛、解毒消肿、凉血止血、软化角质层、祛除病毒作用。皂荚能软坚散结,又能解毒祛风消肿,软化表皮。两药协同作用,通络止痛,共奏软坚散结祛瘀之功,标本兼治,药证相符。
纵观全方,本方君臣三药“一枯”“一收”“一散”,枯法燥之、收法消之、散法祛之为治疗的根本大法,共奏收敛消肿、燥湿解毒、散结祛邪之功。再加以清热解毒散结,活血散瘀通络,故治疗掌跖疣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