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沂蒙老区扶贫路
2019-04-17王晓芸
王晓芸
“我将积极主动、沉稳扎实地在基层一线开展工作,用真诚付出和实际行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的检验,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待。” “我一定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投身到驻村扶贫工作第一线,真抓实干,争取向组织、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2019年4月13日下午,在团山东省委举办的“锤炼作风、担当作为”主题党日活动上,一句句宣言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这是一场生动的主题党日活动,也是一场特别的“出征仪式”——由团山东省委派出的数名团干部将分赴临沂市蒙阴县各贫困村,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开展帮扶工作。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当年弥漫的战火几乎烧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沂蒙百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曾深情地说:“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绝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殷殷嘱托寄寓着深沉的希冀,带来满满的信心和力量。从2012年至今,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团山东省委已派驻四批共12名团干部去往沂蒙老区扶贫第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这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第一书记,他们带着一颗赤诚初心奋斗在老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精彩的个体,扑下身子做实事,撸起袖子加油干,用青春的智慧为乡亲们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他们又组合成一个光荣的集体,脚下踩着坚实的泥土,心中装着老区的百姓,用奋斗的汗水擦亮驻村“第一书记”的闪亮招牌,一场青春助力脱贫的接力赛在这里精彩上演……
开对“药方子” 拔掉“穷根子”
在蒙阴县旧寨乡,提起团省委来的第一书记王政,乡亲们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一句“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书记”。而王政和旧寨乡的“缘分”,则要从7年前说起。
2012年2月,作为团山东省委选派的第一批驻村第一书记之一,王政去往蒙阴县旧寨乡莲汪崖村进行对口帮扶工作。打井、修路、建蓄水池、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王政的统筹安排下,村里的每一项扶贫任务都落到了实处,为乡亲们铺筑好民生路,开启了致富门。
莲汪崖村的经历为王政做好基层工作积累了经验,也让他对沂蒙老区的乡亲们多了一重牵挂。正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牵挂,2015年春节刚过,服从组织安排,王政再一次来到旧寨乡任职殷家洼社区第一书记,重返驻村扶贫一线。
殷家洼社区位于沂蒙山腹地,由殷家岭、杨家林子、晏子峪三个村组成,蜜桃种植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然而,殷家洼的蜜桃品种虽不错,却一直卖不上好价钱。原来,这里的桃树大多种在山岭上,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运送过程中难免磕碰,5块钱一斤的桃子运到山下后却连2块钱都卖不到。再加上山区水源匮乏,遇到干旱年份,村民们为了保住果树只能将未成熟的果子连同果袋一起扔掉,不仅一分钱没挣到,还将投入的化肥、果袋等费用一起赔了进去。村民们也曾试着在山上打井,可电压低,打了井也抽不上水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王政协调各方资源,水、电、路三管齐下,给殷家洼开出了一剂治标又治本的“良方”。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新修道路的同时对原有的山路进行拓宽、硬化,暢通果园往返山下的交通。针对水源不足问题,王政协调资金310万,新建大口井、塘坝、蓄水池等设施,埋设供水管道11000米,新设阀门供水点近100处,有效扩大了蜜桃灌溉面积。他还争取到90多万元的电力提升资金,为村里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保障。
路修好了,水引来了,电力充足了,殷家洼的蜜桃灌溉面积增加至2000多亩,每亩增产达上千斤,直接带动了百余户贫困户人均增收超千元。
“光输血”输不来出路,“等要靠”等不到财富。王政明白,要想进一步巩固、扩大扶贫成果,就必须在殷家洼扶持发展更多产业,不断“造血”,才能让更多的乡亲们增收致富。
于是,在充分调研后,王政与蒙阴众兴长毛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对接,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带领当地贫困户走出了一条毛兔养殖创收的路子——征得村民们的同意,将1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注入到合作社,量化为村集体、贫困户股份。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协议,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统一提供种兔、饲料、技术指导,帮助他们销售兔毛;对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通过盈利分红为其提供部分生活保障。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少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小小长毛兔,成了帮助村民们致富的“金疙瘩”。
“看到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了,日子更红火了,我是真的为他们高兴”,王政坦言:“乡亲们把我当成了亲人,我也把自己当成了村民。第一书记就是要有第一书记的担当,要牢记自己来到这里的初心,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实处,做到乡亲们的心坎上。”
脚下是泥土 心中有乡亲
2019年4月,作为团山东省委选派到蒙阴县垛庄镇西孟良崮村的第一书记,李成亮刚一上任就遇到了难题——村里水源本就紧张,加上连日干旱,村民们辛苦耕种赖以创收的蜜桃、板栗、樱桃等眼瞅着就要歉收,怎么办?这可要把李成亮急坏了。
西孟良崮由横山后村、闫家庄村、杜家岭村三个村合并而成,每个村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抗旱工作也必须因地制宜。李成亮召集齐三个村的相关负责人,开始挨村走访,逐一“攻破”。
走访过程中,李成亮发现,杜家岭村原本就有机井,但却因年久失修闲置。于是,为了节约成本,李成亮和村负责人协调技术人员对机井进行故障排查、修护,半个月后,这口机井已可成功用于农业灌溉,浇灌面积逾百亩。而横山后村的水文地质条件特殊,不适宜钻井取水。李成亮和村负责人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对横山后村原有的塘坝进行清淤,以便在雨季储水,同时,还维修了村里的危桥。经初步测算,清理后的塘坝储水量将是之前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