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区域经济的计算机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2019-04-17郭瑞波
郭瑞波
摘 要: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要想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就需要地方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符合计算机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研究,通过完善人才培养途径,将新思想与新模式结合,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兴趣,使地方高校毕业生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6-0092-02
2019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强全方位服务,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高瞻远瞩引领航向,敦促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加快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步伐,引领学生双创的热情,培育学生双创的能力。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创教育现状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创新是一種变换思维、改进方法、增添新元素、创造新事物的概念化过程,是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更新、改革、创造新事物方面的有效运用。创业更多的体现在经济领域,是一个人发现商机、运用商机并通过实际行为进行具体运作、获得实际利益的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与前提,而创业则是创新的行动与结果。然而,目前人才培养存在教育趋同化、盲目化等问题,缺少系统的完善的培养途径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大多数学生对于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自信心不足,认为自身不预备相应的能力。少数学生虽然有尝试创业的想法,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渗透创新创业的专业引导,学生感到茫然和困惑。种种原因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双创教育缺乏系统指导
自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哈尔滨金融学院积极响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必修课,共2学分。学院共开设三门与双创教育相关的核心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由于此类课程的课时量少注重理论性通识教育,因此,学生在积累专业知识阶段缺少教师对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的指导,缺少双创项目实践落实的能力训练。学校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租金低廉的场地,但对配套的硬件设施和项目后续实施管理没有继续关注与扶持,使得学生项目容易出现孵化困难、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困扰。
(三)学生对“互联网+”理解的误区
对于“互联网+”这种新的产业形态,该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有学科优势,更有利于学生将网络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广阔空间中。但是很多学生选择的创业途径是开网店卖当地特产、做微商、开发社交APP等,没有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需要融合的是各行业的创业新态势,而不仅仅是电子商务、社交平台。此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乏对其他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很难在专业融合的创新方面提出新的方案。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途径
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融入到教学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依靠几门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其自身不断成长、历练的的过程,因此,需要按照学生学习成长的特点进行培养途径规划。
(一)构建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多元发展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是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今,“互联网+大数据”对传统金融、工业与服务业等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社会急需综合化、高水平,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准、应用技能以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互联网+经济”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具有改革优势。因此,地方金融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可以进行多元知识体系构建,利用金融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种全新素质培养,计算机专业知识不应仅被看做是一门学科工具,在新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下,需要探索融合创新教育,发挥金融院校的特色进行专业改革与创新,利用经济类的课程扩充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热情
学生学习要多与教师、同学交流研讨,不能闭门造车。创新创业大赛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搭建对接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利于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也有利于学生锻炼团队协作、演讲、钻研项目等方面的能力。多项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也利于引导地方应用型高校主动服务于区域发展,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高校、企业助力积极推动赛事成果的转化落地,促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互联网+”的新业态中,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经管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项目等进一步加强完善融合,形成共同目标体。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适当尝试将学生比赛获奖等级互换为相应课程学分,相关课程可以免修。将课程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编织成一张网,互相支撑、互相辅助,从多角度全方位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2.培养学生优良品德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时代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政治认同、国家意识、专业素质、多元知识,还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自身高水平素质。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增长才干与智慧,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3.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开拓视野,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了解和掌握各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从而找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将行业需求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将典型的行业应用案例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其次,将PSoC实验教学设备引入到实践教学中,PSoC平台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微处理器于一身具有高可靠和低功耗的特性,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电子系统的设计。为满足学生后续学习中的研究需求,实验设备可以申请外借,为学生提供创新探索的设备保障。再次,在实践实训方面,引入博導股份开发的“C实习”综合服务网络平台,通过测评系统评价学生现阶段水平。根据学生意向及市场需求规划职业生涯,依据职业路径推荐课程,通过实战训练提升能力,合格的颁发相应勋章、证书,进行实力认证。学生学完相应的课程,直接对接相应的测试和模拟实训内容完成后可以参加相应资格的实战,获得相应的实战奖励后,获得相应的勋章进一步进行认证,优秀人才直接推荐,知名企业就业。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反向推动学生课程学习与实战实训过程构建,使学生掌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知识与相关技能。最后,邀请企业人员和创业成功的校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创新创业心得体会,帮助学生分析、排除在创新创业时期遇到的细节问题,解决学生的创业顾虑与担忧。
结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通过分析“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包括的具体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在具有金融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尝试新思想、新方法、新思维,并付诸实践,形成切实可行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出改革创新举措,并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黑龙江省在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中提供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俊晶,王鑫鑫.创新创业比赛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结合探究[J].经济师,2018,(9):213-214.
[2] 付世秋,王双明.“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技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8):43-45.
[3] 刘芳,杨兴全,屠海波,张永志,郝传勇,赵常松.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67-68.
[4] 赵慧.“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2):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