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转型路径分析
2019-04-17邓丽群
邓丽群
摘 要:山多地少的省情,决定了贵州省农业的发展只能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道路。基于对六盘水普古乡娘娘山联村的考察,从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经营主体、作物结构四个方面探析了其农业转型的路径。娘娘山联村农业依托山地特色,实现了从低端向高端的跃升、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从低效到高效的发展。针对农业转型过程中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活力、产业發展中人力资本有待深化等问题,提出完善产权界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转型;产权;经营主体
中图分类号:F062.9;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6-0035-03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农村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离不开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多存在发展不足、发展不均、发展后继无力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中东部地区现代化农业区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略显缓慢。贵州省作为西部地区典型山区省份,2017年农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8%,第一产业就业占社会总就业比重达55.5%,农民年人均第一产业收人占其可支配收人的22%[2],表明农业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农业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农业收入是农民维持生活主要来源之一。农民的生活水平高度依赖于其在农业生产上所获得的回报,农业生产回报越多,农民生活质量也会显著提升。
山地特色农业是充分结合具体区域资源特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核心而形成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查阅以往对于山地特色农业的研究,结合本次实地考察可以发现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农业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次转变。随着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山地农业也面临着一系列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新问题、新挑战。研究其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依赖,对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借鉴具有重大意义。
一、案例设计与调查
本次考察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产业选择与组织发展”的主题,按照问题起源、根源识别、解决思路的总体思路开展调查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入户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前期通过对乡村振兴、产业选择、经济组织发展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掌握党和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若干指导思想及意见,为识别问题根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逻辑分析思想,找出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中山地高效农业产业选择发展的重点要求,明确本案例的研究内容。调研中重点考察联村的产业选择、经济组织发展、产权以及涉及的乡村治理问题,探究村级产业转型与包容性发展的实现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三变”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在农民增收、贫困户帮扶、产业发展转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成效[3],而位于三变改革起源地的娘娘山联村,其产业转型与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
二、案例调查结果与路径分析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分别从资源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及同业竞争、政府、机会等六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竞争力的分析[4]。鉴于此理论模型覆盖领域较广,能较为全面地展现本文的研究主题,即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转型升级成效,进而探索其背后的路径选择,因此采用此模型展现普古乡娘娘山联村的考察结果。
(一)案例结果分析
1.资源要素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从旅游资源来看,主要有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包括高原湿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林景色、天山飞瀑、六车河峡谷、万峰林、水爬坡、布依山寨梯田、天生桥等多样自然景观,风貌独特,极具观赏价值。从文化资源来看,当地少数民族众多,拥有丰富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六月六、跳花节等,承载着民族文化。二是社会资源丰厚。“三变”改革的兴起,得益于在乡村能人陶正学的带领下,成功地将当地的资源禀赋转变成比较优势,并成立了农业经济组织银湖合作社,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吸引了优秀大学毕业生人才的流入,撬动了社会资本的入驻,如县旅文股公司投资1.64亿元以“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开发温泉度假项目。
在三变改革前,拥有的资源要素只是普通的绿水青山,并不能将其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实行改革后,资源禀赋转化成比较优势,成为推动联村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
2.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指人们对于某一商品或服务愿意购买并且具有购买能力的行为。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意愿等等,而收入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刺激当地消费者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根据考察情况可知,山地特色农业带动当地经济会迅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如联村的核心区舍烹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 000元提高到14 600元。此外,引入“互联网+”模式,将需求范围扩至邻省乃至全国,有效提高社会总需求。
3.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
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是指影响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上下游产业。目前来看,存在进一步加工的农产品主要有天刺梨、猕猴桃、蓝莓等,如将鲜果加工成为果汁、干果等保存时间较长的产品,同时配套的加工企业数量会迅速增长。农产品的深加工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而对于农产品流通销售体系也日益完善。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联村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完成农业园区主干道建设54.5千米,机耕道总里程达60千米,生产便道超过80千米。在园区建设方面,探索了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参与的新模式,最大限度盘活可变资源,激活入股链条。
4.企业战略及市场竞争
由于农业企业在资金、人力、组织上的优势,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联村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类型,主要采用“农业企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等经营模式,高效的经营模式有助于山地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近年来,联村开始注重通过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方式来提升山地农业竞争力,如具有代表性的黑稻红米、天刺梨、红豆杉树,同时也开始探索市场的开发与对接。
5.政府和机会
政府行为是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作为“三变”改革起源地,娘娘山联村的成功发展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经验,配套的政策扶持能够正确引导其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1.生产方式:从传统转变到现代
生产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的生产业态。从投入要素来看,生产方式的变迁表现为要素结构的转型升级。娘娘山联村山地梯田分布广泛,传统生产以人力、畜力的大量投入为主要特征,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通过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如以机械替代劳动力,使用化肥、良种等新型投入要素。农业技术的不断积累、创新,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成长空间。娘娘山联村以适合当地农业实际的耕作技术逐渐取代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为打造高效农业奠定发展基礎,使农业生产活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2.经营方式:从单一经营转向产业化经营
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促使经营模式由单一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销是传统小农经营的典型特征,也是娘娘山联村在改革之前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而“三变”改革带动当地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实现经营方式从小农经营转向产业化经营,具体表现为由单一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在单一生产条件下,农民即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出售者,但农产品的价格并不是由农民自主决定,而是由要素市场供给变化决定。娘娘山联村借助于农民合作社这一组织架构将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成整个产业链,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实行产业融合,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山地农业赋能增效,实现了山地农业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上的协调统一。
3.经营主体:从小农过渡到“合作社+农户+第三方平台”
从经营主体来看,以小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模式占据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绝大部分[5]。小农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先天缺陷限制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娘娘山联村的实践中可以观察到,传统小农正在被“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所取代。农民合作社作为娘娘山联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在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调动农户主动参与经济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整合闲散资源,将要素资源进行股份化改造,加速了农村发展的步伐。在“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制度下,合作社与农户得以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此外,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民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组织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4.作物结构:从粮食作物转向特色农产品
联村过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限于小规模、细碎化经营,虽能满足家庭日常生活粮食需求,却不具备竞争优势。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以后,娘娘山联村逐渐转向刺梨、猕猴桃、红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通过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带动开发特色农产品,不仅能增加农产品品牌溢价效益,而且能够以农产品的深加工形成较高的附加值,同时也解决了当地一定的人口就业。
三、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制约因素
1.区域发展不平衡,转型速度存在差异
考察发现,在娘娘山联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联村内部行政村之间以及联村与外部其他联村之间的发展差异。由于各地区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发展力度难免会产生差距,并由此带来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增幅力度上的差异。但在联村成立以后,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利用资源,需协调好各方利益,找准自己的发展优势,适度调整转型速度,平衡发展,以扩大合作,减少冲突。
2.产权界定不清晰,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活力
产权界定不清晰来源于新形势下对产权界定提出的新要求。比如,提倡以合作社的形式推动山地特色农业的转型和发展,而合作社对入股土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产权、拥有产权的哪一部分,合作社可以以哪一种方式将土地抵押、融资,都是由于新的土地产权界定尚不清晰所造成的问题。巨大的资金需求与融资、贷款高门槛之间的缺口,严重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容易使合作社缺乏活力而陷入经营困境。
3.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周期长,人力资本有待深化
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周期长,生产技术要求高。要建设自有品牌,既要有相关的质量安全认证,还要向消费者普及产品特性,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需要瞄准销售市场,找准目标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要严把生产关口,提升自身产品品质。除此之外,由于转型时期不长,对于农业生产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生产特色农产品要求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更熟悉传统的耕作方式,因此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本。
(二)提升空间
1.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配套的政策扶持能够正确引导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业转型的扶持,政府不仅要致力于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还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方案,通过维持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及提供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各经营主体投身于农业发展。同时,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消除产业发展中的不合理因素,为多元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做优做强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契机,推动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投资力度
在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初期,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一方面,种植特色农产品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这提高了对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的要求。而由于农村普遍教育程度偏低,对新的农业生产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在人力资本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如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如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引资注资等方式使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突破自身资金瓶颈,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带动作用。
3.要进一步完善产权界定
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的产权形式,加大对合作社产权的保护力度。在实践层面,可以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确权颁证工作。一方面可以增強对合作社土地产权保护的权威性,达到稳定合作社产权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土地资产的交易功能和可抵押性,使土地资产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要通过以产权界定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农业经济组织的活力[6]。应在制度层面对农民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予以大力支持。深入总结以往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所产生和形成的经验及教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上的探索和创新,并上升为制度文本。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加强对基层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结论
通过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娘娘山联村农业经营实现了从低端向高端的跃升、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从低效到高效的发展。通过以山地特色农业为发展路径,娘娘山联村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良好改善,作物结构的调整以及经营主体的多元性,也共同促进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娘娘山联村的实地考察,可以发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符合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三变改革”的蓬勃开展为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资源基础,娘娘山地区独特的生态条件奠定了自然资源基础,银湖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组织基础,联村制度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奠定了制度基础。娘娘山联村的农业转型路径充分利用了该地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这对贵州省农业及其他山区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重大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贵州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3] 纪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农村的“三变”改革策略探究[J].农业经济,2018,(9):89-90.
[4] 范力军.黔东南州山地特色农业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2017,(3):13-18.
[5] 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和顶层设计[J].改革,2014,(5):32-34.
[6] 滕明雨、简小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理论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