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改革探讨
2019-04-17陈功江周天宏沈洁童莹韩志清
陈功江 周天宏 沈洁 童莹 韩志清
摘要: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我们着重分析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专业/班级教学的合理性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结合近几年的改革实验,形成了课程设置采用“1+1”的方案。通过加强国家考试、校企合作平台与教学的有机衔接,实施课上“教学做”一体化、课下多种教学资源并用和学生社团相关竞赛活动为补充等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261-04
一、前言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等单位发起成立的。截至2016年10月,联盟已有正式会员154所高校[1]。作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我们致力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而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重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运用计算机解决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丰富,这也使得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显得由为重要。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信息化时代,对非IT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是适应社会的手段之一,只有IT技能与自身专业融合,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以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搜索中国知网后,得到如下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的总体趋势分析图(图1),这说明近二十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注。
而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工程技术(自科)和高等教育等主要的研究层次趋势图(图2)可以看到,十年里高等教育研究层次也出现了二倍多的增长。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增加,学科招生覆盖面扩大,学生入学的基础差异变大,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目前,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已经取消安排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转而通过其他课程中的计算机应用倒逼或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来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目的。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之一,武汉商学院也一直在考虑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但是通過2014年入校学生开设课程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训练软件测试情况(表1)可以看出:抛开学生生源地的基础差异,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更要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分专业/班级教学的合理性
我们连续跟踪了2014年和2015年入学的学生分专业开课前的摸底测试情况,见图3和图4。
说明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一定程度上说明现有的分专业/班级教学是合理的,能最大程度地贴切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2003年,省教育考试院批准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商学院前身)被设定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开考12年来,共计组织三万人次以上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平均每年3000人次参考,合格率为60%。其中,参加考证的专科学生占我校专科生总人数的99.8%,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五次考试的平均合格率为76.88%,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的三次考试的平均合格率为45.68%;而在我校本科生1351人中,仅1人参加且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纵观这些年我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历程和结果,客观反映了在各类专、本科院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以实践性为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须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才能提高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竞争地位。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考虑到学生们专业上、地域上、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化及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不同需求,统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3]。而且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应该讲求教学做一体化,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4]。
(一)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差异化方案
课程设置采用“1+1”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建议开设1门专业类计算机基础通识必修课程,具体方案如下。
1.大学计算机基础为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平台中的必修课程,学生必须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首先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差异化,更要考虑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因此在近几年,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全过程地经历了72课时(18周)、64课时(16周)、32课时(16周)和现行的24课时(16周)方案,大幅度地削减了一体化教学的课时,而且学校加大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优先设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心组织教师全方位参与相关的微课建设,教材建设。同时课程实行免修制度,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免修考试,合格的学生免修并获取该门课程的学分。而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或“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初级以上证书的学生可不参加免修考试,直接获取该门课程学分。
2.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建议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如表2)中选一门作为专业类计算机基础通识必修课程。
所选课程的学分、学时等则根据专业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单独设定。
3.以通识选修课或公选课的方式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兴趣班,主要面对各专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用于促进学生单一OFFICE功能的提升,以及对常用应用软件如MATLAB等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加强国家考试、校企合作平台与教学的有机衔接
通过国家考试有利于教学目标统一,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知识水平,更有利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通过国家考试,积累教学案例,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国家考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考试的成绩更能公平、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水平,也为学生免修课程提供有力的依据。而校企合作平台帮助了各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倡导企业参与教育,建立行业岗位人才标准,促进保障了学生就业。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补充。我校自2009级学生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改为平时成绩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等级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而平时成绩由学生上课考勤、作业和上机情况等部分组成。
2.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作为学生学业与就业的桥梁。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软考”)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领导的国家级考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计算机信息化行业,提高高级人才的相关待遇,2003年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发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自此国家将不再对计算机行业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其职称资格一律通过国家软考来进行。同时报考任何级别不受专业、学历、资历和职业等条件限制,更是所有专业考试领域里唯一得到其他国家承认的考试。
各专业修过计算机基础/导论、Office应用的学生至少可以参加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可从事岗位信息处理员、互联网运营、大数据分析员、工程资料管理员、配置员、数据库管理员等企业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作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避免学生毕业时单一的专(本)科毕业证书竞争力不强的缺陷,更是将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效衔接的体现。
3.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TCP工程)助力相关专业能力的提升。本着培养学生、助力教师、帮助高校、支持企业、服务社会的思想,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联合各行业优秀企业制定岗位人才培养标准,将岗位要求工艺流程等制作成产业课程,引入高校,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掌握企业岗位要求,清晰职业规划,优先对口就业。特别强化了新时代面向岗位能力的计算机相关能力要求。[5]
目前,ATCP工程通过与企业共建岗位培训标准,可引入高校供学生学习等设立岗位课程;参加岗位课程学习通过考核,可颁发岗位胜任证书,优先就业课程支持企业并获得学习补贴;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及考核并頒发创客证书创业导师证书;与企业合作创客社团创客实验室等,创业项目优先孵化;开展如课件大赛、简历大赛、创意设计、机械设计、模具设计、建筑CAD、BIM大赛等的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创业导师培训+企业岗位师资培训+企业参观实践,颁发专业教师证书,集中在寒暑假进行师资培训;合作企业科研项目技术难题通过课题项目投放高校,加强科研转化企业;优先推荐基地高校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参观。这一切保障了学生顺利实现学校企业之间身份转换的无缝对接。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1.课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时间的大幅度减少,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多数学校在教学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主要采取“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而“启发式教学法”和“类比法式教学法”则辅助学生拓宽学习内容,特别是新知识点的学习。教学中我们注意突出常用软件窗口和使用的“精一博十”方式,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使学生对教学重点记得牢,并能以同理推演。
2.课下多种教学资源并用。目前的课下教学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和微课资源,引导学生合理运用业余时间学习。同时学校也大力支持基础课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
学校图书馆更是全方位,多角度引入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资源,支持教师,特别是学生为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带着目标去学习。借助类似51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学院推出的IT在线教育平台[6]。打造出IT培训、网络技术精品培训课程、培训自测题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特色,推进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的提升。
3.学生社团相关竞赛活动为补充。信息化时代对非IT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更是适应社会的手段之一,只有IT技能与自身专业融合才能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时期的学习特点,为提升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通过组织开展计算机相关的能力展示和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如通过学生社团组织OFFICE专项能力竞赛,结合各专业相通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展示动画、图表分析等的水平。同时学校给予参加类似活动的学生一定的实践活动学分,对学生们的学习付出时间和机会成本予以鼓励。
四、结论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尝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堂课时大幅压缩,学生考试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随着变革转型对推进,教育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迎来了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如何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有用人才,作为教学第一线工作者,不仅在教学培训理念中要创新变法,更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推动考证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知识层面宽广,同时又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对其教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我们将不懈努力,力求做好,使更多学生学有所长,长有所用。
参考文献:
[1]101所高校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EB/OL].新华网,2016-05-9
[2]陈希亮,姜峰,赖俊,彭伟,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06-10
[3]谷岩,宋文,刘敏华,吴杰,谢舟,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8-15
[4]武汉商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EB/OL].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6691804350822.html
[5]校企合作方案_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TCP_[EB/OL].【中企国教-万企千校平台】http://www.uec.org.cn/
[6]51CTO学院[EB/OL].http://edu.51cto.com/#nav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