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思维方式对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人才的重要性
2019-04-17娄华李智丽廖洁丹
娄华 李智丽 廖洁丹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基地,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研究生的全方位高素质培养?笔者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必要的调查和分析、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认为“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培养受教育者拥有自主提高、创新和超越的意识”。同时认为,不同思维的活动方式又直接或间接地影響到这种意识的培养和发挥,最终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思维方式;研究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234-03
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我国每年招收研究生在300多万,在这支庞大的读研队伍中,存在一个与国外有着明显的不同普遍现象,就是读研究生的目的千差万别,有的是为了研究生文凭,有的是为了避开就业压力,有的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有些是因为真的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希望将来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等等。因此,造成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以及在准备考研时所采取的学习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有部分学生以考上研究生为目的,只关注考试科目的学习,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应付考试。其结果是既没有知识的广度,也没有知识的深度,更谈不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研发当中,缺乏自主提高、创新和超越的意识。单一的学习目的、单一的学习方法以及单一的思维模式使得相当一些学生在读研期间举步维艰,事倍功半,以致效率和产出极低,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能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各级院校、研究生导师及学生自身从顶层设计到底层的具体实施,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配合修订,才有真正回归到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本宗。而在众多的实施措施中,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由单一的逻辑思维向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基本和最高效率的。
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运用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这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培养受教育者拥有自主提高、创新和超越的意识”。要培养出有创新意识或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就应该拥有这些意识或能力,要培养学生面对不同的问题能灵活应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首先应具备同样的能力和意识。笔者针对教育方法与人才的培养的关系;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人才形成的关系;生命学科的特点与思维方式的运用及人才培养得相互关系等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总结,并在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地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育方法与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不同的教育方法其培养效果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教学方法、课本、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陈旧和学生视野的狭窄,特别是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影响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现象很明显[1]。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将很大的影响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会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那么什么是创新性人才呢?简单说,创新性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否成为创新性人才,是受先天因素的影响的,但大部分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培养形成的,有句话说得好“勤能补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个性、智力、知识、思维方法、思维策略和思维技巧的等的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一)发散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发散思维简单讲就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2]。其实质就是创新,也就是找出事物间的新关系,从而探索研究问题解决的新方法。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囿,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它是主体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快而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导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四是倡导思维的独特性。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具体做法:
第一,教学生要首先理解发散点本身。发散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发散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发散思维,就得把握发散点的实质,理解发散点本身,这样,发散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讲授《高级兽医免疫学》时,提出“提高机体免疫力一定是对的吗?”这个典型并需要用发散思维思考的问题。又如提出了“机体为何要进行免疫调节?”的问题,同学们在了解免疫调节的目的后,自然而然就会关注机体是如何进行免疫调节的。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甚至没有学过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给出了许多答案,尽管每个人只能讲出一点或两点,但把大家所讲的东西一汇总,就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
第二,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学生最擅长的思维方式无疑是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比较严谨、定向;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这种思维方式。但它也有局限性,比较僵化、死板,缺乏灵活性。在生命学科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迷尚未解开的今天,单纯地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是难以面对和解决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的。因此,要会灵活地运用多种的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
第三,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比如:“为什么注射某种疫苗就能预防某种疾病?同时又为什么会存在免疫失败?”通过大量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求异性,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寻求新的思维领域。
(二)收敛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培养
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人们根据已知信息,为问题求得唯一或最佳方案的思维。现在人们已认识到,只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有机结合并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新能力的发展。发散思维是多问思考,它雖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方案,但并未提供最佳方案,它需要经过收敛思维的分析、筛选,找出一种最佳方案。收敛思维是以发散思维为前提的,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发散,才有可能引出最好的收敛方式[3]。
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就是要教他们对由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求得既新颖又合理的最佳答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到低温为何能保存食品、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时,如果按通常的做法可能需要记许多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找到问题的核心点,将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归纳,其结果同学们只要记住两个字“酶、水”,这一问题就彻底弄明白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呢?
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具备分类能力、鉴赏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排除和选择。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给学生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学生掌握了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根据众多的、零散的信息,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比如提出“为什么我们吃的鸡、鸭、鱼、肉等都是外来异物,可它们却成不了抗原?”“任何物种的延续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等问题来启发学生。
第二,设计收敛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表现为选择题。供选择的材料可看成是发散思维所得出的多种结果,选择的方法就是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选择的过程就是收敛思维的过程。
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经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从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4],经由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为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以往收敛思维的产物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发散思维,最大可能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些假设或途径中就包含了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收敛思维。由此可见,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在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行程后,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二、明确教育目的,重视课堂教学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索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新的道理,发现新问题,创新出新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在教学工作中要改变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把以教师为主、以书为中心的结论性教学变为以启发引导式、探索式、研讨式、互动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讲授主要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发现和创造为主,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课堂结构,在课堂上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运用、讲学科发展前沿,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并把最新的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尽量把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出发,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建立生活化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握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运用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免疫排斥现象时可以举例为什么A型血的人不能给B型血的人输血;在讲授变态反应时,提出为什么注射青霉素之前一定要进行皮试;在讲授什么是免疫耐受时,所谓免疫耐受就是:抗原进入机体,不是像正常情况产生免疫应答,而是机体对该抗原没有任何反应,就像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求爱,结果对方没有任何反应,求爱宣告失败等等。这些例子都是些学生非常熟悉、易于理解和感兴趣的。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由于长期习惯性应试教育,因此他们的想象力、思维方式都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对已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思考,大胆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他们合理想象,多渠道地培养和开展发散性、创造性、逆向性、抽象性等的思维活动。建立活跃、宽松、积极的开放式课堂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积极发挥思维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虹,陈淑珍,季锋.关于发散思维与英语写作中多角度论证的实证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4(5):34-37.
[2]赵登虎.发散思维在求不定积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4):122-122.
[3]郭晓梅.改进高职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78-79.
[4]朱晓峰,李玉红,王武,等.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J].才智,201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