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的干预研究

2019-04-17黄云贺文均赵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音乐治疗自闭症

黄云 贺文均 赵静

摘要: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手段中,音乐治疗是目前的常用手段之一。课题组在对一例有情绪行为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干预过程中,应用音乐治疗方法开展阶段性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对治疗内容设计及计划做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音乐治疗;自闭症;情绪障碍;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063-02

一、研究背景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导致交流、行为和社会交往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问题的综合征[1]。他们缺乏情感反应,有着始终如一的刻板重复动作,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哭闹、叫喊、退缩、焦虑、畏惧、自我伤害等都是严重困扰他们的情绪行为。这些不良的情绪行为,不但会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还会对教师的班级授课及管理造成困扰。因此,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情绪行为上的干预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二、个案干预研究

(一)干预对象

小林(化名),男,2011年出生,父母是主要监护人,家中无既往病史。三岁时在医疗机构诊断为自闭症,不喜欢别人碰触,吐字不清,缺乏交流性语言,存在沟通障碍,和同伴基本没有语言交流,参加活动时较为被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听音乐、看视频。他一直在康复机构接受感觉统合训练,身体运动较为协调。课题组通过相关量表对其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评估。结果显示,小林的情绪不稳定,语言沟通、视觉注视、发音等方面的能力也较弱,尤其是情绪上的问题较为严重。如在陌生环境中会焦虑不安,双手抓紧熟人的手,有时也会情绪失控,尤其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出现大叫、不停转圈的行为,甚至会拍打自己的头部和身体。

(二)研究工具

1.进口奥尔夫乐器一套,包括有固定音高乐器和无固定音高乐器。

有固定音高乐器:八音钟、木琴、钢琴

无固定音高乐器:

散响类:串铃、沙蛋、沙锤、腕铃。

金属类:三角铁、碰铃、镲。

皮革类:大鼓、小鼓、手鼓、非洲鼓等各种鼓击乐器。

木质类:双响筒、木棒、响板、木鱼。

2.评估量表。《音乐治疗评估表》[3]包括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认知能力、情绪、交往及使用乐器的情况等部分。

《音乐治疗观察记录表》记录小林每次上课时的具体情况和主要上课内容。

(三)干预过程

每次课为45分钟,一周一次,共24次。课程由被试小林、一名治疗师、一名辅助治疗师、一名观察记录人员、一名录像师共五人构成。音乐活动流程包括问候歌、名字歌、音乐活动(歌曲演唱、乐曲演奏、律动等)、再见歌,选曲大多是国内外儿童歌曲,自编即兴歌曲为辅。

三、案例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择研究对象,落实所需各种治疗资源,通过访谈及行为观察,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的资料搜集;制订研究对象的音乐治疗方案和音乐治疗评估方案。经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问题行为有多种,情绪障碍最为突出。因此,课题组针对研究对象的情绪障碍进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2.治疗正式实施阶段。课题组成员每周给小林上1节课,每节课时长45分钟,共进行了24课时、三阶段(每8次课为一阶段)的训练。每周的治疗中,针对课上小林的具体表现进行行为观察记录,以便调整下次实施方案。每次的课程制定为半结构式固定流程:《你好歌》、不同形式的儿歌演唱、器乐演奏(包括打击乐器及带音高的音条乐器)、音乐律动、《再见歌》。小林参与第一次音乐治疗评估活动时,熟悉环境过程中有家人的陪伴,并未表现出过分的紧张焦虑,只是小手一直拉着妈妈的衣角,去哪里都会带上妈妈。直到看到钢琴,治疗师坐在钢琴前弹琴,他被琴声吸引,随即拉着妈妈走到琴前一通乱弹。治疗师试图通过钢琴弹唱《你好歌》和小林打招呼,小林初次听到歌声很诧异,眼睛一直盯着治疗师的嘴巴,在歌曲的最后环节,没有与治疗师握手互动。《唱名字》环节也未做出回答。整个活动开始后,由于妈妈已不在身边,小林的情绪有些不稳定,一直有拒绝参与的倾向。在接下来的几次治疗活动中,小林逐渐熟悉了治疗流程,每次进入活动教室,他都会坐在琴凳上弹琴,直到治疗师开始弹奏《你好歌》。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小林在《你好歌》环节与治疗师握手的次数有所增加,不再像最初把自己的小手从治疗师的手中抽回。《来敲鼓》的弹唱活动中,小林由被动来到治疗师身边敲鼓变为主动跟随治疗师一起敲鼓,并有四次敲对了鼓点。治疗中期,治疗师将《来敲鼓》活动改变了节奏,小林表现得很开心,整个过程一直围着活动室转圈,很长时间之后才停下来。歌曲《找朋友》是治疗师为小林设计的歌曲演唱加肢体动作活动。在这一环节,小林首次允许治疗师与他一起互动,治疗师拉着他的手也没有抗拒,表现出合作意识。治疗后期,当治疗师进行到游走活动《围个大圆圈》时,小林听明白了歌词的含义,并主动伸出手与治疗师一起围圆圈,还跟随治疗师唱了两句歌词。虽然唱词不是十分清楚,但我们可以听明白,曲调也基本正确。在随后的几次治疗活动中,小林的表现都很稳定。从最初的不让触碰到可以拉手一起围圆圈,从对各种小乐器的打砸到对各种小乐器的演奏方式基本掌握(知道沙蛋要摇,三角铁要敲,节奏棒要击打),尤其是从最初到陌生环境的各种不适应,如哭闹、拍门、打自己的头,到最后自己能够主动走进活动室进行活动,可见这段时间的治疗初见成效。

3.研究计划检验阶段。通过对比分析小林的前测、后测评估量表,可以发现小林的情绪有了明显改善,交流过程中基本可以做到与人对视,注意力持续时间有所提升,与治疗师的对话次数也有所增加,哭闹、拍门的发生频率有所减少。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研究结果。对小林进行的音乐治疗训练,达到了预期实验目的。小林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他的认知及交往方面的能力得到程度不同的提升。记得在活动室第一次见到小林时,他的情绪不太稳定、紧张,手紧紧地拉住妈妈的衣服。打拍子唱歌的环节也是如此,他不停地在找妈妈,嘴中喊着:“啊啊……”对治疗师的要求充耳不闻,即便治疗师走过去与他互动,拉着手打拍子,他的情绪仍不稳定,大多时候是自顾自地站在一边来回走动,参与度很低。经过治疗训练后,他开始出现变化,对治疗师不再抵触,甚至结束后还会抱下治疗师。

2.结果讨论。通过本次的干预研究,可看出音乐治疗能起到如下作用:(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闭儿童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情绪逐渐趋于稳定。小林在音乐治疗训练前情绪易焦虑,有很强的防御性。通过音乐治疗训练,特别是将歌词改编加入他的名字后,小林开始逐渐地与外界接触,不再焦虑紧张德转来转去,并能接受治疗师与他近距离接触,最终可拉手转圈唱歌。(2)自闭症儿童不良情绪问题的改善,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这一点从乐器演奏活动《来敲鼓》中得到体现。在这一环节,小林主动分配鼓槌(哪一个是治疗师的,哪一个是辅助教师的),并用肢体语言规定由谁来敲鼓。(3)从儿歌形式上看,自闭症儿童比较喜欢歌词活泼简洁、律动性强的曲目,如《来敲鼓》、《汪汪汪》、《哈巴狗》、《找朋友》等,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在以上这些曲目中,根据他们的喜好,治疗师或多或少对歌词有所改编,使其更适合这些儿童的喜好。(4)从节奏来看,一定要选择简单、重复性较强的节奏型歌曲让患儿练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型歌曲,很容易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相比其他节奏型的歌曲,患儿更容易掌握。如在《来敲鼓》的打击乐器环节,小林很快便可掌握乐曲的节奏,跟随治疗师一起演奏乐器。(5)对于多数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屏蔽周围的人和物。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通过音乐作为媒介,与自闭症儿童建立起情感,使自闭症儿童逐渐接受身边的人与物。

3.结语。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疗师用音乐为自闭症儿童搭建一座桥梁。课题组在半年的时间里阶段性地完成了音乐治疗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障碍干预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王冰.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实务技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38.

[2]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9.

猜你喜欢

音乐治疗自闭症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关于自闭症儿童玩具设计创新研究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