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关键词浅析
2019-04-17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
戴锡玲 曹建国 王全喜
摘要:教育部于2017年10月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本次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毕业要求是专业向师范生做出的学习发展承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结合专业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原文中的七个关键词进行浅析,为后续专业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及指标的准确分解奠定理论基础,使专业认证工作高效开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认证标准;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044-04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的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于2017年10月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本次专业认证是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分级(三级)分类(三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1]的一次全新的专业评建工程。
我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1954年上海师范大学的前身(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建校时就开始招生。按照要求在本次专业认证中申报的是中学教育专业认证(第二级),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以定性指标为主,旨在引导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合格标准。在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制定明确、公开、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因此,本专业在制定毕业要求前对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原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浅析,在进一步领会的基础上以利于本专业及其他兄弟院校相关认证工作中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及指标的准确分解,使认证工作高效开展。下面就从中学教育专业认证(第二级)毕业要求所包括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四个方面展开。
一、践行师德
1.国家认证标准原文。(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关键词浅析。(1)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由3个要素构成: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宽广开阔的视野眼界、创新的精神意识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其中,创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一种专门的思维,而是更有利于、更适合激发创新思维方式的统称,且融合于正常的思维方式中。它主要有以下四种:①逆向思维是朝着与一般的合乎情理的、符合正常习惯的思维反方向进行思考的思维,与大众思维、意识和行为背道而驰。②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开阔,联想丰富。③批判思维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论题都可以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进行审查,是科学精神和怀疑精神的一种体现。④超前思维是对事物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状态和结果进行推理,进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预见,并调整对当前事物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2]。
21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就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当前大学生唯课本理论为真理、缺乏求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要摆脱被动模仿型学习方式,寻求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课堂“教”的过程中,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落实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始终。(2)人文底蕴。2016年9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被确立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6]。人文底蕴素养可以初步界定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学生通过后天潜移默化的教育所获得的,以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为主要表征,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乳交融,制约着、规范着、引领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的精神内核和必需的行为动力源。人文底蕴的不断积淀与丰富,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人文底蕴的人,心智豁达、情感纯净、意志经得起磨砺[7]。人文底蕴素养的培育,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发展,抑或是对于国家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可等闲视之[7]。
从人文底蕴的养成来说,首先,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不能为“读”而读。学校教育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目标规划与经典要义把握的引导,指导学生通过读书而开启知觉。其次,是在生活中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学校课程中的知识学习而获得的,也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而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学生的互动与交往而形成的。再次,是引导学生对人类真善美的普遍价值的敬重与遵守。最后,是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神圣与崇高[6]。(3)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的组成部分[6]。它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具体体现在实际中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尊重和协作的精神。科学与科学精神二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行為方式,科学精神是不会形成的[8]。
科学精神教育是教育情怀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师范生的科学精神,可以促进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奉献吃苦精神[8]。科学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这种积累的途径并适时加以引导。
二、学会教学
1.国家认证标准原文。(1)[学科素养]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2)[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2.关键词浅析。(1)课程标准。《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课程标准的释义为:“由国家对各门学科教学作纲要性规定的指令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9]。
2018年1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在提炼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深化和促进高考改革等方面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修订后的新课标深入总结了21世纪以来我国普高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并借鉴了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成果,将普高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对于学科教学的师范生来说,应该在学习期间,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教师前,就详细了解最新版的《课程标准》,对今后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教学建议有更加明确的认识[10],以便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三、学会育人
1.国家认证标准原文。(1)[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2)[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关键词浅析。(1)养成教育规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往简单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形成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建立起条件反射,并巩固臻至自动化。当习惯形成后,便会内化到潜意识中,其执行就不再需要意志的控制。人的习惯是后天习得的,那么,其培养模式就需要遵循习惯形成的基本规律。习惯的形成大致经历4个层次,即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自动行为[11]。养成教育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
①被动接受期:对教育对象实施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②勉强接受期:通过严格训练,多数教育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接受监督,并不因厌倦或反感的情绪而引起在逆反心理驱使下的故意性错误。③主动接受期:在经过前2个阶段的引导训练和教育后出现的一种为教育者所期望出现的班级集体性表现。④习惯形成期: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引导和强化,个体在学校生活中具备了较强的自理和自制能力,个体行为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较好地符合各种行为规范,能够抵制不良因素的诱惑,并表现出较强的意志行为[12]。
习惯形成是教育的终结目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新时期师范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养成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悉心研究后制定尽可能细化的方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并依据这种动态变化,调整教育途径,以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四、学会发展
1.国家认证标准原文。(1)[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2)[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2.关键词浅析。(1)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有积极探索、分析、判断、质疑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并为自己的质疑和评判寻找充分的证据,不轻易相信某种结论和结果,能很好地因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进行合理、反省式思考的一种思维[13]。批判性思维是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认知方面往往具有以下能力:①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②鉴别事实与个人主张和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③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④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六大要素是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和尊重他人[14]。
批判性思维技能水平的测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主要是使用专门的测试表(WGCTA、CCTST)或试卷,间接方式主要是在具体学科或专业知识测试中考察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水平[14]。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可以在理论课、实验课、实践性环节(如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中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2)反思方法和技能。反思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是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专业教育中一种必要的学习工具[15]。例如,数学反思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于自身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结果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探究、监控、调节。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其思维发散能力,而反思技能還能够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16]。
长沙师范学院崔红英院长在广州师范专业认证培训会上指出,毕业要求是专业向学生做出的学习发展承诺,它集中体现了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毕业要求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又是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因此,在深入领会《专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切实制定出覆盖通用标准、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的本专业毕业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认证工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Z].教师〔2017〕13号.2017-10-26.
[2]葛爱冬,张迎春.以博士讲坛提升工科院校本科学生创新思维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20-121.
[3]任彩霞,黄清音.提高在校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50-53.
[4]张诗悦.创新思维的开发—高师美术教育中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上)[J].艺术评鉴,2018,(4):117-118.
[5]令前华,王庭良,李颖华.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32-33.
[6]尹艳秋.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人文底蕴的养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2):100-104.
[7]任彦钧.人文底蕴素养:21世纪语文教育的灵魂底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8,(1):11-13.
[8]张晓松.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J].文教资料,2018,(7):144-145.
[9]董雯倩.《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比較研究——以实验版和17版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0]黎茂昌.论新英语课程标准对师范生课堂教学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4,(4):54-56.
[11]赵凯.遵循养成教育规律,优化规范实施[J].江苏教育,2010,(2):51-52.
[12]秦现魁.养成教育阶段性特征及其教育规律[J].衡水学院学报,2005,7(3):61-63.
[13]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汤寒芳.面向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科学探究微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5]梁芳恋.基于Gibbs循环模式的反思性学习法在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9):102-104.
[16]蔡艺婵.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J].考试周刊,2018,(4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