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低头,一生对峙
2019-04-17陈忆笙
陈忆笙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是以莫扎特跌宕的一生为样本构建的瑰丽绚烂的梦境。
莫扎特的扮演者米开朗琪罗·勒孔特曾在采访中谈道:“这部剧的成功是因为它的音乐。”是,又不全是。
不可否认,音乐是这部剧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它得以为人们口耳相传的资本。剧中音乐将古典和摇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中不少选段是在莫扎特原作的基础之上改编而成,在经典中加入摇滚的内核,令其朗朗上口,且更易为大众接受,有高高在上空灵之感的同时多了几分亲切,使整部作品从传统方式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摇滚莫扎特》的“悲剧”表象之下积极昂扬的精神内核,以及它对人物群像的优秀刻画,被乐曲声串联在一起,通过音乐和台词激荡着观众的内心,共同铸就了音乐剧的成功。
全剧演绎了莫扎特一生的经历,却并没有把莫扎特塑造成全剧的唯一。相反,莫扎特遇到的人物每一个都有血有肉,并没有出现呆板单一的类型化问题。
父亲倾尽心血培养莫扎特,在他沉沦的时候于信中毫无保留地展露自己的震怒,虽然因为母亲逝世而对莫扎特心存芥蒂,却还是在《被单下的癫狂独白》中借“在轻浮的尘世间已不存在所谓救赎”来告诫莫扎特珍惜眼前人。康斯坦斯和阿洛伊西亚对莫扎特的情感不能单纯地用倾慕或是利用来界定,《费加罗的婚礼》上二人的握手言和共同庆祝十分引人深思。姐姐和母亲对莫扎特的全力支持致使她们一个放弃了梦想,一个失去了生命。罗森博格在给莫扎特使绊子的同时无法否认内心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他哼唱着莫扎特的曲子,在无人知晓的地方为其倾倒。而萨列里,这位最具争议性的人物,则更加值得分析。他对莫扎特的情感不可谓不复杂。他一方面对莫扎特心存妒忌,另一方面又暗自倾心莫扎特的才华。此部音乐剧在对二人关系的处理上令人惊叹:在矛盾之下埋入惺惺相惜的托付,令萨列里在“反派”阵营里颇有几分“唯我知其”的意味。
莫扎特的人生因为遇到这些人物而产生或悲或喜的波澜,而这些人物的人生轨迹也因为和莫扎特的相遇而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故事,所有人物都各具特点,且相互成就。最后一曲《纵情生活》是莫扎特和萨列里的二重唱,二人最终冰释前嫌。所有人都在一旁目送莫扎特升入天堂,他们于此刻共同见证莫扎特的死亡,过往一切都被抛于脑后,只存留此刻的满心哀伤。
人生不过是一场含泪的微笑
此部音乐剧的精神内核,是纯粹、动人、易碎又易逝的东西。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在这个目的达到之前,人类不会停止抗争。“永不低头,一生对峙”,全剧从一开始便在唱“憧憬乌托邦直到世界末日”,唱“我是自由意志者”,唱“我们歌唱繁文缛节和离经叛道”,唱“我是我梦想王国的统治者”,唱“我们赴汤蹈火,永不停止对昨日的咒骂”,唱“愚人们站起来吧,没有你们的世界缺乏光彩”,直到剧终也没有停止对自由的憧憬和追求。
《荆棘鸟》的结尾写道:“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莫扎特本人所追求的东西和音乐剧所要传达的内容或许与此相似,颇有几分飞蛾扑火的献身意味。音乐剧将这样一个主题打碎并融进全剧的各个细微之处,又在结尾处将其点明,全剧格局瞬间得到质的升华,让人在叹息的同时得到某种足以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梁遇春说,“所谓生长也不过就是灭亡”。人类的死亡是伴随着衰老而产生的自然结果,而音乐剧中对莫扎特离世的处理则显得与众不同。剧中死神的镰刀数次在他的身前劃过,带走了他生命的一半,而那另一半生命,最后来到他的面前,让那些铺垫真正落到实处。于是莫扎特唱着“On se reverra”,回到了他来的地方。这一切来得很是突然,似乎人人都该经历的“老在途中”的过程被忽略了,莫扎特这颗星星的陨落是发生在一夕之间的。这样的处理方法将一些现实因素从作品的呈现中隐去,隐晦地突出了莫扎特人生中一些角色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便在观众的脑中构建起一个合情合理的联想,碰撞出全新的可能性。
“这个宇宙不过是两个黑暗中的一星火花。”莫扎特或许便是这一束火花中最耀眼的那一颗,他永远年轻,永远自信,历经磨难却依然积极向上。音乐剧在借用莫扎特光辉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众多全新的元素,使这束光得以传扬、永驻。
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学作品存在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召唤”着读者对其予以填补和充实。因此我把写下这些评论性文字的过程视为再创作的过程,以求对得起这场盛大的狂欢。
苇岸说:“天下有许多极端的事物,使任何一种文字也无法完美地表达它们。”令人遗憾的是,再精巧的艺术构思在通向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生偏移。因此我只能尽可能地去贴近,贴近内心,贴近音乐剧带给我的感动。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对音乐剧的赞美伴随着乐曲声在我的心底流淌,这一份情感像在寒冬时烧开的一壶水,它在无人知晓的时刻,悄悄地、毫无预兆地、在泛着金光的暖阳下,沸腾,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