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材情境材料,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9-04-17王慧

文教资料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核心素养

王慧

摘    要: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大量的情境材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使用教材现成的情境材料,从而落实教材基础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者从教材情境材料的处理和情境问题的设置等方面作了思考。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情境材料    核心素养

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节公开课上,老师采用教材中列举的大量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以此讲解教材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决定性因素等知识。这些情境材料对于学生识记和理解这些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笔者发现,老师没有进一步挖掘和变通这些材料,没有更好地发挥这些教材情境材料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本节课要培养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素养,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这些情境材料能够很好地说明在这些冲突和摩擦背后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从而促进学生对我国现阶段对外政策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核心素养。

那么,对于教材的情境材料应该如何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下方面作了探究和思考。

一、情境材料的处理

教材中的情境材料,根据其在书本框题中的不同位置,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是为了导入新课,有的是为了巩固某个知识点,还有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在情境材料的选择上要关注核心素养,对不同的情境材料进行不同的处理:

1.变一般为典型——替换

因为高中政治教材要面向全国绝大多数高中生,所以教材选取的情境材料有很强的普适性,这样的普适性带来一个问题:对不同地方的不同学生而言,这样的情境材料有可能会有距离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共鸣和情感投入的纯知识学习,学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刻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在文化生活《感受文化影响》一框中,在讲到深远持久的影响时,教材用了定居海外的华裔在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表现出我们民族文化影响的案例以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深远持久的理解。在教学中,这则情境材料笔者经常使用,但在使用后发现学生在看了这些材料后,总结提炼出“深远持久”这一知识是没有问题的,奇怪的是部分学生情感上是“麻木”的,不能理解这些海外的华裔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后来仔细分析,发现教材的选取的情境材料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并且这一材料过于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人物,尽管材料中谈到了“陈先生”。后来,笔者用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典型情境材料替代书本材料。因为贺知章的故居就在我们学校所在区域,当多媒体展示出贺知章公园、贺知章故居的图片时,学生立刻议论纷纷,看着情绪高涨的学生,笔者明白离要实现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在用典型材料替换一般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不同的情境案例。有时会出现同一个学校不同班级使用不同情境材料的情况,在使用材料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新的情境材料的是否适用,考虑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实际需要,不能为了替换而替换。

2.变虚拟为真实——转化

高中政治教材中还有一些虚拟的情境材料,多以图片的形式出现,但这些情境材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特别对于18周岁左右的准成年人来说,材料会显得比较幼稚。学生从思想上就不太能够接受,难以让其信服。如果照搬照抄教材中的这些虚拟的情境材料,很难有说服力,在形成核心素养方面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把这些虚拟的情境材料转化成真实的生活体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在文化生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框中,教材为了说明文化传播无处不在,采用大家交流不同风景区旅游的不同感受,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些照片背后文化信息。课前的准备过程和课堂的交流过程让学生情绪高涨。所有学生都认真准备,课堂交流时也能踊跃发言。这样的情境材料的应用,不管是落实教材基础知识还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对教材虚拟材料进行真实转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转化的可行性和转化后材料的真实性,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情境材料的转化过程最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把书本虚拟情境还原成生活真实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寻找的材料,自己创设的情境,体会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效果也会更好。其实,学生收集寻找情境材料的过程是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核心素养的过程。

3.变单一为多样——立体

政治教材中的情境材料局限于呈现方式,所有情境材料都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略显单一,不能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在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这样的情境材料,很难持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应当对教材的情境材料进行适当加工,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现场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呈现教材情境,全方位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的材料使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教学中,教材用了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这一教材情境材料选择十分恰当,不管是对于落实教材基础知识,还是提升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核心素养,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但教材难以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会大打折扣。在教学中,笔者在网上下载了这两首歌曲的小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看、仔细听、用心体会,视频播放到最后,个别同学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在对教材情境材料立体化处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知识和核心素养目标的需要,不能为了創新而创新,不能让这些新颖的情境材料的呈现占据课堂的核心,学生只是停留在多样化的情境材料的表面,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内容,这样的课堂就有哗众取宠之嫌。

4.变书本为实践——躬行

教材中的情境材料大多是以“材料呈现——提出问题”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这种单一的回答问题式的情境材料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实践中可以根据材料提供的情境,设计模拟网上留言、角色扮演、模拟具体场景等实践活动,以此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致的学习氛围中经历观察、思辨、质疑等多种学习方法的锻炼。学生看过、听过的东西有可能会领会,但是记忆肯定不深刻,而让他亲身经历过,他一定能深刻理解。

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教学中,书本设置的情境材料是甲国某造纸厂在乙国开办的工厂引发的争议,并针对这一情境设置了探究问题:经济全球化一定会使人人受益吗?为什么?这种虚拟的材料加上单一的问题,简单的“材料呈现——回答问题”式的情境材料,学生回答问题时探究的兴趣大大降低,更多的学生会从教材后面寻找答案,一读了之。在教学中,针对这一情境,笔者通过一组图片,展示对于经济全球化,有人欢喜有人忧,王晓峰同学迷茫了,到底经济全球化是有利还是有弊呢?迷惑的他来到百度贴吧,看到关于经济全球化利弊讨论的帖子,进而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你就是王晓峰,你会怎样回复留言?然后由学生填写网上留言纸条,展示学生成果,师生共同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运用“网上留言”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过程中真正体会“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在集体探究中,学生坚定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是正确的,加深对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提升政治认同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将教材情境材料进行实践化处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实践活动的利弊,比如一般老师处理经济全球化利弊这一知识的时候,通常采用“辩论赛”的形式。但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在相对较低层次的学生中进行这样的活动学生通常会无话可讲,容易“冷场”。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网上留言这一形式,学生参与热情较高。

二、情境问题的设置

在处理教材中的情境材料时,老师应当根据相应的材料和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设置的时机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情境材料问题的设置,笔者有以下思考:

1.设在“精彩处”

好的情境材料犹如一篇好的文章,有开头,有铺垫,有高潮,有结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教材情境材料,一般而言,学生会对这些情境材料本身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十分热烈。在情境材料的呈现到最精彩的地方,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目标适时提出探究问题,一方面此时学生情绪高涨,会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这样的问题能起到调控课堂的作用,不至于让课堂跑偏。

2.设在“瓶颈处”

学生在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后,针对教材中设置的情境材料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些疑问就是学生学习的瓶颈,针对这些学生认知的瓶颈设置探究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于落实教材基础知识和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十分有帮助。

教师使用教材情境材料时,除了教材提出的探究问题外,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这些情境材料时,会产生一些疑问,学生在课堂提出来的疑问,或者老师在和学生个别交流中学生言语中流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瓶颈。老师如果对这些疑问置之不理,教材情境材料就没有很好应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个别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探究,通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同事执教《股票、债券和保险》时,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谈谈对股票投資的看法,同时说了句,虽然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股票行情不是很好。马上就有同学提出疑问:股市不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吗?怎么会出现经济发展好,而股市不好的情况呢?笔者正在想同事会怎么处理这一课堂意外时,同事反应迅速,马上提出一个探究问题:这个同学问得好,那同学们都来帮他分析一下,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都有哪些?经过思考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政策变动等都会影响股市。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但解决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很好地处理了课堂生成资源。

在对教材情境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始终关注学情。这个学情既包括学生的不同的素质水平,又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处理,才能在落实教材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始终关注目标。在处理和运用教材情境材料时,教师要有目标意识,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形式,而全然不顾最终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如果这样,即使处理得再完美,也只能埋头拉车,而没有抬头看路,失去方向。再次,要始终关注评价。在运用教材情境材料落实教材知识和实现核心素养目标时,要时刻关注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评或者老师的评价。恰当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对教材情境进行有效地处理,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师应该根据多方面的实际,结合教学中要落实的基础知识和要实现的核心素养目标,决定是否对教材情境材料进行处理或者如何处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Z].2017.

[2]胡振中.中学政治课“情境材料”的价值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8(3).

[3]郝艳珂.以教材情境材料为桥铸学科核心素养之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

[4]周琴.浅谈高中政治情境创设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5(7).

[5]林早钦.情景材料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30).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教学核心素养
国本家事—生活化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助推高中政治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