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19-04-17徐佳

文教资料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职院校问题

徐佳

摘    要: 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离,人文教育成效甚微。本文提出提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人文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问题    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一线技术人才,为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作用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出于对技术技能培养的工具性目的的驱使,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人文教育的研究仅局限于理论与设想层面,并未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有效地探索与尝试,人文教育的收效甚微。笔者基于对人文教育价值的理性认识,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改进策略及建议。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课程以实用类课程居多。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人文教育课程多未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不属于专业必修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有: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新闻写作、社交礼仪、公共关系文化等。由于选修课的学时数较少,又是采取自愿选课的方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人文知识的机会,再加上职业院校对技能培养重要性的意识氛围的渲染,最终使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上发生了偏差,产生了技能学习高于一切的有所偏颇的认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收获了技能的学习,却缺失了文化、精神、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这些与人文教育所担负的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意志品质及道德情操的素质培养目标显然是有差距的。

(二)人文教育知识化。

知识课程观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特别是显性人文课程的教学多以课堂教学、知识化教学方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点划分讲解内容,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点的方式习得所学内容,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解决”等问题;课程考核方式多采用形成性考核,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情感情操等意识形态的变化,考试題型采取惯用的选择题、简答题、填空题等,这些题型和考核的方式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人文课程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

(三)现行的管理体制阻碍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采用院校二级管理的模式,教学工作安排学期初由教务处统一下达教学任务书到各二级学院及思政课部或公共课部,教务处负责全校课程的协调与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课程将根据二级学院的教研室进行分配管理。教研室是课程管理的基层部门,教研活动是研讨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然而人文课程的教学是跨学院、专业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研讨多集中在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对于人文课程的建设,由于其专业覆盖面较广,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文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因为归属不同的学院和部门,两方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造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文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脱节的现状。

(四)人文课程教师地位边缘化。

在高职院校中,人文课程教师缺乏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大幅缩减,人文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难以满足学校的课时要求,个人专业发展受阻,部分人文课程教师选择专业转型或转调到行政部门工作。对于教师个人发展而言,选择专业转型不失为一个自我调整、积极适应环境的可取的选择。但是对于学校而言,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势必会使学校的人文教育成效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学生人文素质匮乏是其必然的结果。人文课程教师专业转型的现象反映了高职院校对人文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重技能轻素养的高职教育氛围没有得到有效转变,人文课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处境较为尴尬。

二、提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引入生命哲学思想,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内容。

教育面向的主体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教育或者哪种类型的学校,都是实现对人的培养与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收获知识与技能,使生命个体得到最好或者说更优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职业教育工具性目的的影响,催生了一些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的现实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较薄弱,再加上学校教育理念上的偏差,一些学生个体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需求逐渐模糊。学生在选择职业院校就读之前,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入校学习后,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学习相关课程,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学的另一大特色,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从理论课程学习到实践环节的学习彰显无疑,这迎合了学生在入校之初学好技能的想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氛围中,一些老师忽视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教育应该成为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以生命哲学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需求。

(二)进行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文课程的地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也是高职院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的集中表现。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素质的描述上是较为模糊的,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技能目标的描述中不仅实施方案详尽,而且有较为清晰与统一的评价标准,如通过技能抽查、技能竞赛、毕业设计抽查等项目评价学校的技能培养质量。要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成效,改变其薄弱的现状,务必加大人文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必须加入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教师,以便在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切实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增加人文课程数量。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在建构新的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数量与内容的增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上进的价值取向,同时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积极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在专业课程评价中加入人文目标,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且独立于专业技能教育之外,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课程涉及的人文知识,如在课程讲解中增加对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列举一些在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名人,讲述他们为科技献身的奋斗历程,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背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认同感。

再者,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生命哲学教育的内容,营造融洽的学习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责任心与使命感、对学生的关爱与热诚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课堂是教师教授知识、传授技能、传递人文精神的主要场所,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学习过程的外部环境,也是学习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专业课程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自由思考,并勇于表述想法与观点,善于在思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勇于承认与改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大胆求实、谦虚严谨、尊重他人的人文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拓宽人文教育的路径。

高职院校的各类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发组织成立的活动团体,学校团委及二级学院负责社团的监管。社团活动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增强其自信心。高職院校应利用社团活动平台,创新开展种类丰富的学生活动,拓宽学生实践学习的范围,如青马工程活动、社会文化、艺术、国内外时政等。或开展有关生命价值、社会热点等内容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改变学生专业教学计划中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状况,使学生通过活动的形式接触和感受人文科学的价值,全力提升人文素质水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实现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也是所有教育形式的共同追求。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

参考文献:

[1]周伟军,蒋燕.人文教育为契机,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8(07).

[2]傅向东.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效用[J].才智,2018(09).

[3]冯洁.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07).

[4]李宏葱.关于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教育的思考,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5]刘凤梅,武淑玲,庆轩.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河北职业教育,2017(10).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高职院校问题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