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香水》:关于存在、美与时间的追寻
2019-04-17赵忠富
赵忠富
摘 要: 汤姆·提克威的《香水》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佳作,唯美绚丽的画面、梦幻迷离的光影、丝丝入扣的音乐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主题的多义性更激起了人们阐释的欲望,产生了“欲望与谋杀”、“美好人性的追寻”、“死亡、命运、爱与成长”、“自我实现”、“社会批判”、“政治影射”等不同的解会。笔者认为,“对于存在的追问”、“对美与时间的探寻”,应该是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 《香水》 存在 时间 美
汤姆·提克威执导的电影《香水》,是由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与小说发表时的情形一样,电影自2006年上映以来受到了观众和学术界的热情关注。这部充满幻想与童话、惊悚与悬疑、恶臭与奇香等复杂艺术张力的电影,引起了人们对影片主题的不懈探求,产生了“欲望与谋杀”、“美好人性的追寻”、“死亡、命运、爱与成长”、“自我实现”、“社会批判”、“政治影射”等解会,这些对于理解影片都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关于这部影片的主题,笔者以为除了上述种种之外还应当包括原著作者和导演对于存在意义的追问,对于美与时间问题的探讨。
一、对存在的追问
《香水》通过主人公格雷诺耶一生的行状体现了作者帕特里克和导演汤姆·提克威对“存在”这一哲学问题的追问。“存在”有三个层面:历史存在、社会存在、自我存在。电影一开始就以画外旁白介绍道:“十八世纪法国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天赋异禀,又恶名昭著,他名叫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如果他的名字现今已被人遗忘,只因为他野心仅仅局限于在历史上完全不曾留下痕迹的领域,即转瞬即逝的气味王国。”电影中的这段解说与小说的开篇基本相同:“此人叫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与其他天才怪杰例如德·萨德、圣鞠斯特、富歇、波拿马的名字相反,他的名字今天已被人遗忘,这肯定不是因为格雷诺耶在自高自大、蔑视人类和残忍方面,简而言之,在不信神方面比这些更有名气的阴险人物略逊一筹,而是因为他的天才和他的野心仅仅局限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痕迹的领域:气味的短暂的王国。”
很明显,作者和电影导演都是在追问历史层面的存在,即如何让人存在于逝者如斯的时间之中,这可以说是人类思考的最古老的一个问题。古埃及人借助金字塔与木乃伊,中国古人借助修行与丹药以实现“此身”的长留。后来逐渐认识到这只是徒劳——“帝乡不可期”,于是退而求其次希冀名留青史,或假良史之辞,或托飞驰之势,或寄身翰墨见意篇籍,传声名于后世。作者为格雷诺耶作传就是想让后人知道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人,即让他存在于历史。
存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社会存在,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要与他人交往,被他人认同,即存在于社会。小说主人公格雷诺耶是一个惯于离群索居极不愿意和人交往的一个人。即便如此,在去往格拉斯学艺路上,当他知道自己竟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气味时,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恐惧。在小说中,格雷诺耶甚至还专门为自己配制了一种奇特的香水,“它的气味并不像一种芳香,而是像散发香味的一个人”。可见作为一个伟大孤独者的格雷诺耶,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着被认同的渴望。其实就普通人而言,当下生存语境比历史存在更重要,得到同时代人的认同,获得社会存在比名垂青史更有意义,正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经历过生命的炼狱后,格雷诺耶决定继续前往格拉斯,“在那里,他不仅要告诉这个世界他的存在,还要让人们认识到他非常重要,并且出类拔萃”。
存在的第三个层面,也是最深刻的一层是自我存在。一个人可以拒绝历史,也可以拒绝社会,但是没有人会抛弃自我。对于普通人而言,青史无名无所谓,社会漠视也能忍受,失去自我却无疑是灭顶之灾,因为一旦那样我们便无处为“家”,电影中的主人公格雷诺耶就曾陷入过这样的灭顶之灾。在前往格拉斯的路上,格雷诺耶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康塔尔山,并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家”——“气味的王国”,那是一个人迹罕至、没有任何气味的洞穴。“在这片神圣的地方,没有外界事物的侵扰,他终于可以沐浴在自我之中,感觉极其美妙”。后来,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竟然没有气味时他感到痛苦万分,“他一生对他人都无足轻重,却因被自己遗忘而感到极度恐惧,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好像不复存在”。
对于格雷诺耶,感知世界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嗅觉,闻不到自己的气味意味着失去自我。“此时他感觉到的害怕是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害怕,这是和那种害怕对立的。这种害怕他逃脱不了”。后来他平静而残忍地杀害了25名少女,并用她们的芳香制成了奇异的香水,就是格雷诺耶对自我的病态找寻。这便是作者帕特里克和导演提克威对“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箴言的思索,对存在问题更深层次的追问。
二、对美与时间的探寻
对美与时间的探讨,是小说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当格雷诺耶在马雷街闻到卖黄香李子的少女的气味,他感到“这香味就是纯洁的美”,并且“格雷诺耶认为,不占有这香味,他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他必须了解它,直至最细小的细节,直到最后最嫩的枝节。光是回忆这香味已经不够。他想象用一个压力冲头把这神化的芳香压到他那乱糟糟的黑色灵魂中,对它进行细致的研究,从此只按照这种魔力公式的内容结构去想、去生活、去嗅”,在这里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主人公对香味与时间,即美与时间的思考,香味这种飘忽不定、轉瞬即逝的东西是很难长久存在的。虽然格雷诺耶说自己占有了它,却仅仅是依靠回忆这种一厢情愿的方式,在现实中这种香味已不复存在。正如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指出的那样:存在“不是一种印象的主观质料,它是一个存在的充实,而不是一种欠缺,是一个在场,而不是一个不在场。企图把对象的实在建立在印象的主观充实物之上,把它的客观性建立在非存在之上,玩弄这种花招是徒劳的:客观的东西决不会出自主观的东西,超越的东西不会出自内在性,存在也不会出自非纯在”。
通过这件事格雷诺耶明白“他必须做个芳香的造者,不只是随便一个制造者,而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香水制造者”,其实格雷诺耶真正想做的还是一个香味保存者,将自己认为美的气味保存下来,此时的他已经认识到,他对马雷大街少女香味的那种占有方式是多么徒劳和笨拙,“他仅仅是把香味吸入体内,也因此破坏了它”。
当在格拉斯市遇到洛尔时,他表现得非常理智,对于“那少女的香味他要真正掌握;要像从她身上剥下一层皮一样得到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的香味。这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它心中还无数。但是他可以有两年时间进行学习”。这次格雷诺耶有了明确的目的,要将那种转瞬即逝的气味变成真正的香水。两年后,格雷诺耶掌握了所有技能,有能力将目标实现时,同样的矛盾又出现于他的内心深处,“若是我将占有这种香味”,他这么想着,“若是这香味毁了。可怎么办?现实与回忆不同,在回忆里,一切香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真的香味要在世界上消耗光的。它会挥发,如果它被耗尽那么我取得它的源泉将不复存在……”“格雷诺耶一想这些,就觉得非常不舒服。他现在尚未占有的香味,一旦占有了它,又不可避免地会重新丧失,他觉得这太可怕了”。香味飘忽不定,香水终要挥发,两者都无法在时间中长久逗留,失望的格雷诺耶感到恐惧,“放弃他的计划,到黑夜里去并离开这里的要求向他袭来”。但最终他并没有放弃,他在失望中挣扎,“尽管他知道,为了占有这种香味,他必须付出丧失这香味的高昂代价,但是他觉得先占有而后丧失比起来简单的放弃前者更值得追求,因为他在一生中有过放弃,但从未有过占有和丧失”。最后格雷诺耶實现了目标,将洛尔等25名少女的体香制成了奇异香水,并借着香水的力量把格拉斯处决自己的时刻变成了全城人肉欲狂欢的日子。但最后也是这香水带着格雷诺耶“从地面上彻底消失,一根头发也没有留下”。格雷诺耶失败了,美消失在时间里,他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自己的生命和更重要的——自己的所爱。
美与时间的问题是一切艺术思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把美留在时间中是一切艺术的目的。音乐要留住美的声音,绘画、雕塑要保存美的形体,诗要记录美的故事……“达文齐《随笔》有云:有生命之美好事物胥易逝而难久存”,不仅有生命之物,一切美的东西也是易逝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甚者莫过于气味,声音可依靠录音长存,形体可以靠摄像,故事可以靠记录,唯独美的气味难以留存。虽然帕特里克、汤姆·提克威最终未能解决气味的美与时间的矛盾,但提出问题的意义往往更加重大,《香水》无疑开启了艺术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德]聚斯金德,著.李清华,译.香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钱锺书,著.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M].北京: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