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引领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2019-04-17章禹
章禹
[摘 要] 随着时代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保证,是阐释和描述历史学的方向和路标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解决和分析历史问题,也是认识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重要媒介。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唯物史观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存在偏差,不能有效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学生的历史学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唯物史观引领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做一番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 唯物史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写史书时运用的“春秋笔法”就是原始、朴素的史观,司马迁的《史记》也贯穿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观思想。近现代,许多史学思想和史学流派涌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新中国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革命胜利的灯塔。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了历史学和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并在此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史学研究成果。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多元化史观的进入,唯物史观似乎就不怎么受重视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唯物史观成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并强调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核心理论与指导思想。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唯物史观的价值,并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核心素养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组织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共识。2014年,我国教育部也将“核心素养”作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核心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在核心素养中占据核心地位,并对其他素养形成统领作用。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如果要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就必不可少,唯物史观能够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是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体现。
二、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而唯物史观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也是指导人生的重要价值观。进行唯物史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对待历史和现实,更好地认识未来的道路,从而使自己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与价值选择。第二,作为一种史观,唯物史观之所以在众多的史观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也让唯心史观等错误的史观失掉颜色,秉持唯物史觀,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本质与内涵,也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第三,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历史核心素养又是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落实唯物史观教学,对于推进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能够显著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三、唯物史观引领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1.教师要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含义
要落实唯物史观教学,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确唯物史观的基本含义。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内容,才能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开展教学,也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基础内容包括三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马克思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也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而唯心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视角是“观念”,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最本质区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体现和反映生产力,二者相互矛盾运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切政治和法律设施以及哲学和宗教的其他观念形式。除了这三对关系,由此引申出来的阶级矛盾论,阶级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形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此外,唯物史观还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对过去“英雄史观”最有力的驳斥,也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2.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解读和把握教材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唯物史观的渗透。历史教师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来解读教材,摒弃错误的史观和史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教材和基本的历史问题。如,用矛盾论的观点来解释梭伦改革的原因,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制度则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变化。
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唯物史观来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式,农民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构成。在远古时期,中国农业是“刀耕火种”,产量十分有限,这一时期是氏族社会。后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阶级开始出现,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对原来的生产关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造成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新兴的私有制地主开始大量出现,这一关系反映最强烈的就是秦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改革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运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阶段斗争的观点可以更好地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转变,也更加科学与客观。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高考历史真题
近年来,高考历史越来越注重对唯物史观的考查,旨在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2011年—2018年,几乎每年的试卷中都有与“唯物史观”相关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并且涉及的时间和地域跨度也十分大,古今中外都有。对唯物史观知识的考查也比较广泛,既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内容,还有阶级斗争以及社会矛盾论等观点。因此,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高考历史真题,把握高考题中对唯物史观的考查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加从容地应对高考。
例如,2017年全国一卷27题是这样的: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專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这一道高考题就考查了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到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玉器也逐渐脱离了等级制度,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运用唯物史观来评析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此,开设了专门的选修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人物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里的历史人物既包括人民群众,也包括杰出人物。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拿破仑和罗斯福这种杰出的英雄人物创造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此外,笔者发现学生在历史人物评价上,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脱离时代和阶级背景,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观性浓厚,等等。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他们作出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例如,对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等杰出君主的评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些君主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公正评价他们的功过,并且要结合他们的性格、阶级立场以及时代背景来分析。如,秦始皇是创立中央集权制的千古一帝,统一六国,扩大中国的疆域和版图,确立了郡县制,功绩十分大,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秦始皇十分残暴和专制,大兴土木,施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要综合辩证来看待,秦始皇是一个有功有过的杰出君主,而这都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进行评价的。
总而言之,唯物史观统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无限的生机与魅力,对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唯物史观,并在实践中探索唯物史观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慧源.唯物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王遵义.高中历史教学应弘扬唯物史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
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度课题“高中历史新课标与唯物史观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JNDKY18-3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