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教学札记

2019-04-17谢政伟

文教资料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文选

谢政伟

摘    要: 古代汉语是我国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文选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优秀古代汉语教材,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汉语》在文选注释方面可谓精当,但仍然存在一些词语释义不准确、词语当注而未注等问题,结合有关观点、例证对其中不足之处进行商补,有利于广大学生阅读与使用。

关键词: 《古代汉语》    文选    误注    漏注

古代汉语是我国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而文选则是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可谓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优秀古代汉语教材,该教材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版以来,虽然几经修订,但由于内容繁杂,难免存在一些瑕疵。笔者利用该教材在文选教学过程中即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疏失,主要表现在词义解释不确、词语当注而未注等问题。今不揣浅陋,结合数例加以探讨。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教材注:“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依孔颖达说)。”[1](14)谨按,教材引孔疏不误,然对“及”字均未出注。据文可知,“及”犹“交合”义,又如《国语·晋语》载:“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此义现今较为少见,考虑到初学的难度,教材当予以注明。至于“风马牛不相及”之原因,可参阅钱钟书《管锥编》所引“殊类异路,心不相慕”等说[2](552)。

2.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教材分别于“文倦于事”“愦于忧”下注:“我因琐事搞得疲劳。于,介词,表涉及的对象,下句的‘于同。”“因忧虑搞得心烦意乱。”[1](103)谨按,教材将此“于”翻译为“因”,甚确,但下文将其理解为“表涉及的对象”似不够准确。此两例“于”皆为介词,当引出行为的原因而非涉及的对象。例如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于”皆然。

3.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教材对“家”未注[1](103),初学者易致误解。此“家”乃“食邑”义,即下文“孟尝君就国于薛”之“薛”。《汉语大字典》“家”条列有“古代卿大夫及其家族或封地”义[3](391)。例如《易·师》:“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孔颖达疏曰:“若其功大,使之开国为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未卿大夫。”“国”“家”皆谓“封地”。又如《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庄子·骈拇》:“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家”亦“封地、食邑”等义,非字面义。

4.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教材注:“介,通‘芥,小草。”[1](107)谨按,“介”乃“芥”之本字,《后汉书·孔融传》:“往闻二君有执法之平,以为小介,当收旧好。”李贤注:“介犹蔕芥也。公法虽平,私情为蔕芥者也。”陆德明《经典释文》:“介,又作‘芥。”则“介”“芥”意义相关,“介,通‘芥”之说法自然不确,当谓“同‘芥”才是。《三国志·吴志·顾雍传》:“举罪纠奸,纤介必闻。”此意义的“介”后来写作“芥”,例如李渔《闲情偶寄》:“人谓家常日用之事,已被前人做尽,穷微极隐,纤芥无遗。”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教材于“乃自强步”下注:“自己却勉强散散步。”[1](128)郭锡良《古代汉语》亦注“强步”为“勉强散散步”[4](175)。谨按,将“强”释为“勉强”不甚洽切,此“强”犹前文“强谏”之“强”,亦表“竭力”义,此谓触龙因年老体衰食欲不佳,但仍竭力每天散步三四里。

6.有为神农之说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孟子·许行》)

教材注:“踵门,足至门(依朱熹说),指走到门上。”[1](303)“廛,一般百姓的住宅。”[1](304)谨按,此注将“踵”解为动词,诚确,但清代桂馥《札朴》卷二“踵门”条谓:“《庄子·德充符》:‘踵见仲尼。郭注:‘踵,频也。《说文》;‘踵,往来貌。馥谓踵门,频至门也。”[5](91)此谓许行屡次登门希望成为滕国子民,滕文公才答应他。此注于文更佳,当从。教材又注“廛”为“住宅”,恐未确当。许行所受之“廛”当是一般百姓的建房之地,而非现成的住宅。《汉语大词典》“廛”条“古代平民一家在城邑中所占的房地”义下举此例为证[6](1983),又如《周礼·地官》:“以廛里任国中之地。”郑玄注:“廛,民居之区域也。”可资为证。

7.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孟子·许行》)

教材注:“没,通‘殁,死。”[1](310)谨按,“没”“殁”二者并非通假字,“没”为“殁”之本字,古有“死”义,例如《易·系辞下》:“包犠氏没,神农氏作。”《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没”义皆然。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许行》)

教材注:“尚,通‘上。”[1](310)谨按,“尚”古有“上”义,亦即“超过、胜出”,二者非通假字的关系,当注为“尚,同‘上”才是。例如《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

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

教材注:“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1](377)郭锡良《古代汉语》亦注“重死”为“看重死,即爱惜生命。‘重用作‘意动。”[2](610)谨按,此注“以死为重”“看重死”皆无误,而“爱惜生命”之说不妥。“重死”与句中“不远徙”存在重要的语义联系。“重死”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处动用法,即“以死为重”,意谓把死亡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并非“爱惜生命”,亦即《中庸》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袁庆述《读书札记十则》谓“重死”为“将死看成一件大事,一定要死在正寝(家里、故乡)的意思,要满足这个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就只能生于斯长于斯(即‘不远徙)才能做到,这也正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特征之一”[7](83),所言与“不远徙”相照应,当为确解。

10.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教材未注“爱”字[1](478)。郭锡良《古代汉语》释之为“相爱”[4](913)。谨按,王念孙《广雅疏证》:“《方言》:‘掩、翳,薆也。郭注云:‘谓薆蔽也。引《邶凤·静女篇》‘薆而不见,今本作‘爱。”[8](18)则此句中“爱”同“薆”,当为古今字,犹“隐藏”义。《汉语大字典》“爱”列有“通‘薆,隐蔽貌”义,且恰以此例为证[3](972)。若按“爱”字面义理解倒也可通,然按“薆”解,则更显女子的活泼可爱的形象,亦与下文“搔首踟蹰”相吻合,教材当补注。

11.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经·柏舟》)

教材注:“母亲啊!天啊!只,语气词,带有感叹意味。”[1](479)谨按,此注未得“天”义。此“天”相当于“父”义,与前文“母”相应,毛传:“母也天也,尚不信我。天,谓父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诗》变父言天,先母后父者,错综其文以天与人为韵也。”[9](640)此说既释“天”义,又说明以“天”代“父”且置于“母”后之原因,也就是为了与下文“人”押韵的需要,可谓确诂。《汉语大字典》“天”条列有“人伦中的尊者”义[3](220),《汉语大词典》“天”条“以之称父母或夫”义下恰以此例为证[6](1333),教材当补正。

12.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山鬼》)

教材注:“被(pī),通‘披。”[1](563)谨按,“被”古有“披”义,二者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当注为“被,同‘披”才是。《汉语大字典》“被”条列有“覆盖,后作‘披”义[3](1285)。《汉语大词典》“被(pī)”条:“后作‘披。”,其中第一义项为“搭衣于肩背”,例证恰有此例[6](5326)。又如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涉江》:“被明月兮佩宝璐。”“被”皆“披”义。

教材又注:“宜笑,指口齿美好,适宜于笑。”[1](563)谨按,此注将“宜笑”解为“适宜于笑”,似未精当,“宜笑”当谓笑得恰到好处。又屈原《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宜修”谓修饰得恰到好处。此类“宜”之用法,钱钟书《管锥编》有详及[2](1038),例如王粲《神女赋》:“婉约绮媚,举动多宜。”周邦彦《玉楼春》:“浅颦轻笑百般宜。”皆其证。

13.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鳴。(屈原《山鬼》)

教材注:“填填,雷声,如同‘隆隆。”[1](565)谨按,此注不够精当。“填填”为形容词,“形容声音大”[6](1234),并不限于雷声。其可形容车马奔走之急促迅疾,例如潘岳《藉田赋》:“震震填填,尘骛连天,以幸乎藉田。”又可指鼓声,例如《隋书·音乐志》:“匪敬伊慕,备物不愆。设簴设业,鞉鼓填填。”可资证。

14.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止其所蹠。(屈原《哀郢》)

教材注:“‘眇,通‘渺,遥远的样子。”[1](568)谨按,“眇”乃“渺”之本字,二者亦非通假之关系,当改注为:“‘眇,同‘渺,遥远的样子。”《庄子·庚桑楚》:“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荀子·王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郦道元《水经注》:“年载诚眇,人情则近。”皆其证。

15.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屈原《哀郢》)

教材注:“‘夏,通‘厦,高大的房屋。”[1](570)谨按,此处言“通”显然将“夏”“厦”视为通假字,有误。《尔雅·释诂》:“夏,大也。”扬雄《方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也。”可见“夏”古有“大”义,赵翼《陔余丛考》亦谓“屈原、宋玉已皆以夏屋为大屋”[10](30)。故“夏”“厦”当属于古今字而非通假字的关系,《汉语大字典》“夏”条列有“大屋。后作‘厦”,例证恰为此例[3](365)。教材注当校改为:“‘夏,同‘厦,高大的房屋。”

16.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

教材注:“蔼如,茂盛的样子。”[1](1018)谨按,此注将仁义之人说的话释为“茂盛的样子”,显然于文不合,《汉语大词典》“蔼如”条“和气可亲貌”[6](5566)义下恰以此例为证,教材当从。又如清代陈田《明诗纪事辛签》:“与之游处,敦笃友谊,聚首摩腹,蔼如也。”亦可证。

17.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柳宗元《愚溪诗序》)

此例“上”字面普通,然并非常见义,教材未注[1](1034)。谨按,“上”在古代还可表示“江河的边侧”之义,《汉语大词典》“上”条即列有此义[6](111)。《汉语大字典》“上”条亦列有“侧畔”义[3](3)。又如《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上”谓河边,教材未注[1](186)。其他例证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河上”谓黄河边。《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泗上”谓泗水边。岑参《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汾上”谓汾河边,皆可资证。

18.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陶潜《自祭文》)

教材注:“本宅,等于说老家。这句是说死亡。”[1](1272)谨按,此注可通,但未得“宅”之确诂。“宅”古有“墓穴”义,例如《礼记·杂记上》:“大夫卜宅与葬日。”郑玄注:“宅,葬地也。”《孝经·丧亲》:“占其宅兆而安措之。”“宅”亦然。则“本宅”有“自己的墓穴”义,此例即是。《汉语大字典》“宅”条列有“墓地;墓穴”义[3](384),《汉语大词典》“本宅”条“自己的墓穴”义下恰以上例为证[6](2446),教材应从。

19.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江淹《别赋》)

教材注:“乍,忽然。”[1](1285)谨按,此“乍”非字面义。据文意,当谓春秋两季而致别恨,“或”“乍”当为相对而言,“乍”即“或”义。孔稚珪《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庾信《哀江南赋》:“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明确指出:“乍犹言或,南北朝诗文中往往以乍与或对用。”[11](372)其所举例证中即有《别赋》此例,是之。《汉语大字典》“乍”条列有连词用法,“相当于‘或者”[3](15)。李斯《用笔法》:“或卷或舒,乍轻乍重。”《颜氏家训·归心》:“儒家说天,自有数义:或浑或盖,乍宣乍安。”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4]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桂馥.札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7]袁庆述.读书札记十则[J].古汉语研究,2003(1).

[8]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0]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 zy083);安徽省省级“名师工作室”项目(2015msgzs159)。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文选
画与理
CONTENTS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画与理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画与理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画与理
画与理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