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创新·发展·一流
——黄秀文解密华东师大图书馆当年如何“华丽转身”
2019-04-17胡文华访谈整理
胡文华 访谈整理
黄秀文,女,研究馆员,1984年8月任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1988年4月转任图书馆副馆长,1999年1月至2008年11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历任中国索引学会第二、三、四届副理事长(1997—2013),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9年6月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01年3月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的发展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决策者,图书馆馆长的治理视野及管理水平对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
一、宽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是图书馆管理者的标配
胡文华(以下简称胡):自1984年8月至2008年11月,您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从事管理工作20余年,任职直属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馆长,期间和其他馆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开拓、创新,大力抓好图书馆各项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使华东师大图书馆走上快速发展之路,成绩显著。作为一位领导者,能否谈谈您在高校图书馆治理方面的体会?
黄秀文(以下简称黄):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我认为首先要有宽阔的视野及以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这对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将起到引领作用。
结合我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工作实际,我认为自己的管理理念主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华东师大“211工程”“985工程”图书馆项目建设,大幅提升华东师大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为华东师大的学科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先后主持了华东师大“211工程”一期子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系统”(1999.4—2001.4)、华东师大“十•五”“211工程”二期子项目“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系统”(2002.10—2006.1)、华东师大“985工程”子项目“文献信息支持系统”(2007.3—2009.3)三个大型项目的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时,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项目一的评价是:该系统已经达到华东师大“211工程”对该子项目所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内容要求,整个项目的建设在国内师范大学居领先地位,计算机管理水平已进入国内前列,有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华东师大的学科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项目二的评价是:该项目在引进数据库、自建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图书馆局域网升级和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超额完成“十•五”“211工程”期间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进入国内高校图书馆先进行列,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项目三的评价是: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在全国高校图书馆行列保持先进水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在同行业中达到领先水平。
(2)领导组建华东师大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促使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情报服务功能迈上新台阶。
以往华东师大图书馆以文科服务见长,科技情报服务力量薄弱。但随着学校理工学科的发展,科技情报服务成为一种迫切需求。为此,我力主成立情报研究所,并兼任所长,让具有丰富科技情报服务经验的副馆长兼任副所长。经数年努力,通过大力加强专业队伍组建、开展人员技术培训、挂靠进行查新服务、上报申请建站等实践过程,于2004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华东师大设立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理工类)(当时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仅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两家设立)。该站由本馆情报研究所负责管理,为校内师生的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申请奖励等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并将此项服务延伸至社会相关机构,使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情报服务功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的筹建过程中,我作为图书馆馆长兼情报研究所所长,花了大量精力,作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3)坚持以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先进理念主导闵行校区新馆建设,为师生提供一流的学习、阅读环境。
2003年5月,上海市政府正式立项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新校区。学校确定图书馆为闵行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为此,图书馆成立了由我担任组长的新馆筹建小组。我和筹建小组坚持以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大学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为主导,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沟通、反复灌输的方式,向建筑设计方提出新馆建设思路,并派专人深度参与督促实施。2006年9月,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正式落成并启用。闵行校区新馆是一座现代化的组合建筑和智能化大楼,总建筑面积39029平方米,布局宽敞、设施一流,方便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采用藏借阅合一、全开放的先进管理模式,为师生提供了充裕、舒适的学习和借阅环境。
二、加快传统图书馆转型,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
胡: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图书馆,自1951年10月建馆起,经几代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在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中一直位居前列,在中国高校图书馆界也享有很好的声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面临多种挑战。作为馆长,您当时是如何带领全体馆员进行华东师大图书馆信息化改革,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的?
黄:为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加强传统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这是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校图书馆购书经费严重不足,采购的新书品种和数量无法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原有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经多年运行后逐渐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同时由于设备老化引起故障率增高,影响了正常服务;由于经费匮乏,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起步艰难。如何面对经费紧张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在困境中得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为此,我们要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促使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迈出坚实一步。
1999年1月,我被任命为图书馆馆长。在图书馆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完成后,此时恰逢学校准备自筹经费开展“211工程”建设,馆领导班子决定,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选择急需解决,又能尽快见效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为突破点,积极申报,争取立项,以求通过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升我们图书馆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层次与水平。经学校批准,1999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211工程”一期子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系统”正式立项并启动建设。
通过该项目,我们更新了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了数据库系统,并建成了一个多媒体电子阅览室。
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当时共投入经费464万元人民币。在总体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因找准了切入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迅速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层次。INNOPAC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经过我馆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的应用开发和对操作人员多层次的培训,使系统得以高效运行。该系统不仅使公共检索、流通、采访、编目、期刊工作五个模块的功能效率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为我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奠定了先进的设施技术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使我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网上预约与续借、网上新书通报、网上购书推荐等功能给读者借阅文献带来了极大便利。读者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在网上检索我馆的书目数据库和各种自建数据库。同时还可通过INNOPAC的I39.50功能访问国内外著名图书馆或图书馆组织的书目数据库,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我馆配置的30多种光盘数据库及多媒体资源,订购的《中国期刊网》 、 EBSCO等网络数据库拥有11600余种中外文学术期刊的题录、文摘和全文,为全校读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对上述各项数字图书馆服务,读者反响热烈,上网检索利用者众多。自1999年8月20日系统开通至2001年3月15日,读者通过网络访问INNOPAC已达150万余人次。
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立为不具备上机条件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利用馆藏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舒适环境。据统计,当时在我馆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注册的读者达4000多人,其深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2001年4月2日,由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及本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家组对华东师大“211工程”一期子项目——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系统进行了验收。专家组通过验收的结论报告认为,整个项目的建设在国内师范大学居领先地位,计算机管理水平已进入国内前列,有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后来的“211工程”二期及“985工程”建设中,为了配合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扩展、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两校区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升级了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络设备,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的网络升级到万兆网,千兆到桌面;升级各类资源服务器;增加数字资源网络存储容量及数字化设备;增加与升级图书馆各阅览区域的电脑,改进读者利用电子文献的条件。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硬软件水平、完善了网络服务环境,增加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Encore和ResearchPro和LDAP模块。网络设施和各类服务器的升级又保障了数字文献资源访问的速度。ResearchPro与Encore及图书馆以前订购的webbridge可以无缝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同时,还加强了全校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通过 “985工程”建设,图书馆已经将全校各院系、985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资料室的文献数据统一规范整理和加工,将原来分散的书目资源整合并录入图书馆INNOPAC系统,构建全校分布式的文献采访编目、借阅共享平台。读者只要登录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OPAC),就可以共享全校文献的书目信息和馆藏信息;全校各院系阅览室也可以向全校师生开放文献借阅服务。
通过软硬件的升级完善及全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图书馆可以向读者提供更便捷的访问方式,同时也使我校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构建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胡:本世纪初,华东师大的战略目标确定为将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著名大学。据统计,至2001年10月,学校设有15个全日制学院,35个系,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73个,硕士点118个,并拥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点。学校学科建设的强化与发展,必须要有坚实、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作支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开处于国际研究领域前沿专业文献资料,将举步维艰。而反观当时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虽有不少进步,但仍跟不上学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离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更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广大读者和各学科建设团队对图书馆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呼声很高,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收集与服务再次面临很大的压力与挑战。针对这一情况,当时您带领图书馆领导班子是如何应对的?
黄: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构建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再次申报并立项,相继开展了华东师范大学“十•五”“211工程”二期子项目“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和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子项目“文献信息支撑系统”两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加大学校对常规购书经费的投入,努力做好日常纸质文献的采集工作。如此三管齐下,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保障成效显著,为学校的教学 、科研和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
华东师大“十•五”“211工程”二期子项目“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于2002年10月启动建设。本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具有华东师范大学学科特色,能够满足学校教学、科研不断发展的需求,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文献信息支撑,并能在国内外实现资源共享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通过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加快华东师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为读者提供准确、快捷、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由以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为核心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及图书馆局域网的升级与完善两个部分组成。项目建设时间为三年。2006年1月本项目顺利通过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验收。
华东师大“985工程”二期子项目“文献信息支撑系统”于2006年1月正式启动。本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985工程”子项目“文献信息支撑系统”建设,进一步丰富我校的文献资源,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建立全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交流平台,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提供重要的文献信息和服务保障,继续在全国高校图书馆行列保持先进水平,在图书馆管理方面达到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保护(含续订与增加数字资源、加大外文原版图书的建设力度、古籍文献保护),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络设备升级,全校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时间为三年。2008年12月项目建设按期完成,2009年3月本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上述两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成功及常规文献采访工作的加强,极大地提升了华东师大图书馆对学校学科发展与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这具体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数字资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满足了学校学科快速发展的需求。“九•五”期间,华东师大图书馆开展了“211工程”一期项目“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系统”建设,搭建了一个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平台。但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当时数字资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先后开展“十•五”“211工程”子项目“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和“985工程”子项目“文献信息支撑系统”建设,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华东师大图书馆共购买了81个数据库(含207个子库),拥有中外文电子期刊3.1万种,中外文电子用书113万种,中外文学位论文197.8万篇。加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提供的2个免费数据库和院系购买的2个数据库,华东师大师生可使用的引进数据库共计85个,达到219个子库。按数据库购买单位计算,综合类数据库占42%,理科类数据库占27%,文科类数据库占31%。通过两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学校已经拥有一个能够覆盖全校各个学科和专业,能够支撑学校学科快速发展和满足广大师生使用需求的数据库群。
此外,图书馆自建、参建的特色数据库《中国年谱数据库》《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民国书刊数据库》《馆藏目录数据库》等也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创建的《中国年谱数据库》先是获得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立项并得到经费资助,2007年又获CALIS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项目二等奖。
第二,纸质图书收藏总量与年进书量不断增加,有效提升了对学校学科发展的支撑力度。截止2006年6月底,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361万册,连同各院系资料室的藏书,全校总藏书量达到412.46万册。生均图书拥有量为146.01册,年新增图书2003年为10.03万册,2004年为11.62万册,2005年为15.51万册,上述年份生均年进数量都在4册以上,2005年生均年进书量达到5.48册。2006年以后,因为有了“985工程”图书馆项目的支撑,2006年至2008年,图书馆每年采购中外文图书近5万种,年进书量始终保持在12万册以上。
针对以往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我校外文原版图书严重匮乏的情况,图书馆在“985工程”子项目中专门单列了“加大对外文原版图书的建设力度”一项。及时引进国外最新出版的图书,使全校教师和研究生对外文原版图书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并大大提升了对学校科研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文献支撑力度。
2006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教育部派出专家组一行13人对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进行评估。经专家组严格考察,图书馆为学校本科教学提供服务的各项指标均被评为优秀,尤其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图书馆资源丰富又得到充分利用,为本科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全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成效显著,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数字资源的跨越式发展和纸质图书收藏量的不断上升,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互补,构建了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使华东师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实力达到国内师范大学领先,全国综合性高等院校一流水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四、以读者为本,为其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胡: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要求,也是图书馆人需要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秉承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同时,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强化,图书馆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也急需提高。华东师大图书馆当时在这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黄:华东师大图书馆一贯重视基础性服务工作,如实行一线窗口挂牌服务、开展文明服务岗评选竞赛、不断延长开放时间、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文献利用率、对读者进行丰富多彩的培训教育等,凡此种种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华东师大“十•五”建设期间,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开展网上数字图书馆服务,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全馆读者服务工作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华东师大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目标。
“211工程”建设中,图书馆引进了SunFire4800服务器和Cisco Caealyst6509千兆网交换机,使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和网络功能大大增强,满足了大型数据中心应用的需要,加快了图书馆内外信息沟通速度,为建设数字图书馆,做好数据库服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通过项目建设,图书馆已经在馆内建成完整的无线网络,无线网络节点遍布图书馆的各读者服务场所,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自助使用图书馆的资源。
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对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服务器和局域网进行升级的同时,通过引进Web Access Management模块,实现了本校读者远程访问图书馆资源的功能,使本校读者可在任何时间、国内外的任何地点使用学校购买的各类电子资源,大大提高了电子资源在全校师生中的利用率。通过配置、开发Web Bridge网络资源链接系统,实现网络数据库的整合与利用,达到从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到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关联,从文摘数据库到全文数据库的关联,从订购的数据库资源到网上免费Web资源的关联,为读者提供不同数字资源之间知识相关联的文献信息的检索和访问。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也显著提升,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文献信息优质服务保障。随着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和印刷型文献资源的日益丰富,如何充分揭示各类文献资源、提供更便捷的访问方式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华东师大图书馆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华东师大图书馆在项目建设中,引进美国Innovative Interface公司的Encore和Research Pro模块。Encore基于新一代的Web2.0技术,比传统的公共目录检索系统更能充分揭示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提供便捷的访问如发现式的学习机制。读者可以通过单一的检索框,方便地检索到所有类型的图书馆资源;Research Pro可将图书馆订购的、自建的不同数字文献资源进行整合,提供统一的跨库检索平台,读者无需熟悉各个数据库的功能,也能迅速检索到所需要的文献,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访问服务。Research Pro与Encore及图书馆订购的资源关联软件Webbridge进行无缝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一站式文献服务。此外,通过电子期刊导航服务、学科导航服务、RSS信息推送、浏览器工具信息推送、实时虚拟参考咨询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全校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成功,将全校院系资料室和985创新平台/基地的文献书目信息和馆藏信息录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与图书馆的馆藏合成统一的数据库,通过图书馆公共检索界面去查找分布在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华东师大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网络设施和各类服务器的升级又保障了数字文献资源访问的速度。通过软硬件的完善和文献资源的整合,使当时我馆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进入国内学校图书馆先进行列,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在全国高校图书馆行列保持先进水平。
形式多样、技术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不仅为读者便捷、准确地利用数字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提升了华东师大图书馆在这一层面的服务水平,而且带动了图书馆整体服务工作的深化与提升。
反映到基础服务上,当时,图书借阅网上预约、网上续借,读者已运用自如;馆际互借与网上文献传递深受师生欢迎,文献传递量日益上升;书目数据库建设成绩显著,到2006年6月底,图书馆书目数据已达64万余条,全校各主要院系资料室的书目数据已开始与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实现有效整合。更值得一提的是,因具有扎实的编目工作基础、高素质的编目人员和严格科学管理,华东师大图书馆已成为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B+级成员馆,馆编目部主任出任CALL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中文图书质量控制组组长,华东师大图书馆获得CALIS联机编目杰出贡献团体奖。
反映到情报服务上,数字资源体系的构建和网上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积极开展,培养与锻炼了图书馆的情报服务队伍。本世纪初的头几年,学校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又对图书馆的情报服务、科技查新提出了新的迫切需求。资源、服务、人才三方面的优势及三者与需求的有机结合,为华东师大申报设立“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奠定了良好基础。“科技查新站”成立后,图书馆的情报人员为本校及周边地区高校、科研单位做了大量的科技查新课题,在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和专利申请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科技查新站”的建立及其工作的开展,深化了情报服务的内涵,提升了情报服务的层次,使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情报职能与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图书馆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胡:在经费、文献、设备、人才等图书馆诸要素中,人才资源是最为宝贵的。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文献资源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图书馆员不断接受到新的挑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最终决定因素还是馆员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态度,图书馆馆员的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您在任期间,对人才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黄:好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注重选留与引进信息学硕士生和博士生。
我曾长期主管图书馆的人事工作,对人才与图书馆发展及提升服务质量的关系深有认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馆就注重选留、引进优秀研究生。那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较少,我们从相关院系及校外选留、引进了不少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在后来的业务工作中,利用其学业优势,成为了各业务领域的骨干及带头人。如现己成为常务副馆长的张静波研究馆员,西文编目专家胡小菁研究馆员,都是我馆早期选留和引进的优秀研究生。以后,为了筹建华东师大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我们又选留、引进了一批具有理工科各专业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人才在科技情报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及为我校硕、博士研究生开设信息素养教学课中起了重要作用。
(2)抓好馆员在职培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挑战。
我馆采用多种方式,抓好馆员在职培训。在方式上,实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系统的专业培训与专项业务技能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出国、出境进修相结合,以提高图书馆员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的能力。
为了及时把握国际上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了解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技术在读者服务中的运用,当时我馆特别注重加强与国外、境外高校图书馆的联系,建立互访关系。我们在1999年曾选派12人次出国或出境培训、考察及参加国际会议,2000-2001年,又选派了16位业务骨干赴境外或国外进行业务研修及参加国际会议。通过学习国外或境外图书馆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经验和技术技能,对这些业务骨干开扩眼界、拓宽思路、提高业务素质起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我馆还经常组织馆员进行专项业务技能训练,侧重于训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组织、传递网络信息资源的技能,使图书馆员既能将馆藏信息管理得井井有条,也能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3)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保持持续发展后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华东师大图书馆曾大胆选拔、任用了一批年轻的部(室)主任,对图书馆业务工作改革和服务质量提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管理系统的引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扶持和启用青年人才,仍是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手段。
工作中,我们采取以下倾斜措施:选拔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人才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提供高层次学历深造的机会;鼓励工作表现出色、业务能力强的青年人才参加高质量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为他们出国、出境研修创造条件;让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人才独立承担某些科研课题或充当重要科研课题的主要助手;破格晋升工作实绩和科研成果突出的青年人才进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担任馆、部(室)领导职务等。
(4)加大科研考核、奖励力度,促进馆员学术水平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1999年,我们专门制定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科学研究管理条例》。条例规定,除鼓励馆员积极争取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外,图书馆本身也设立专项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馆员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图书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同时,条例对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提出了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指标。条例还对图书馆员科研情况的考核、科研成果的奖励作出了具体规定。
通过科研管理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一种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并促进了图书馆员学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在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中,我馆有1种著作获三等奖、2篇论文获一等奖、2篇论文获二等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5个获奖人员中4位是具有硕士学位、副高职称的40岁左右的业务骨干。据不完全统计,华东师大“十•五”期间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正式出版各种著作29种,并承接、完成了若干有一定影响的科研课题。
通过持续多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馆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不仅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管理人才。这些年轻人才在华东师大“211工程”“985工程”图书馆项目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构建华东师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是华东师大图书馆十年建设与服务取得显著成效的中坚力量。
六、一个朝气蓬勃、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胡:在图书馆管理岗位上工作了这么多年,通过您的努力,使华东师大图书馆顺利地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您在任期间,华东师大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进入国内高校图书馆先进行列,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在同行业中达到领先水平。作为一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能否结合您多年的管理经验,为当今我们高校图书馆的领导班子在图书馆治理方面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良好建议?
黄:根据这些年来的工作经历,我再谈点体会吧。
作为图书馆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必须朝气蓬勃,有创新精神。这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素质,即:一是热爱图书馆事业,熟悉甚至精通图书馆业务;二是在建设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中具有创新精神;三是工作中必须要有干劲。
华东师大图书馆的领导班子,历来成员不多,基本是4人,由党、政两位负责人及两位副馆长组成。作为馆长、班子成员,结合这些年的管理经验,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管理者,能带领员工建设好图书馆,服务好读者,必须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1)明确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及时了解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对文献信息服务的要求。
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根本宗旨是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献信息保障。因此,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必须及时了解学校各学科发展的趋势、动态,教学、科研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学科发展中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变化。所以,在任期间,我本人特别重视这方面信息的搜集、了解,也要求班子成员、各服务部门的主任利用学校各种会议,或深入院系,进行多种方式的了解,把握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对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如我们利用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校研究生会、学生会、学生图管会等组织,及时掌握需求信息。
(2)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现状要有较为宽阔前瞻的视野。
作为管理者,要了解、把握图书馆服务方式、手段的新趋势。因此,我虽非图情专业出身,但对国内外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情况非常关注,注意及时吸取新信息,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服务理念,使自己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建设中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我们班子成员中,其他几位馆领导,都是图情专业出身,他们在藏书建设、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都能独树一帜,同时对前沿信息的把握也有很高的自我要求。
(3)在抓服务、抓项目建设中要有创新精神。
以创新的理念,先进、高效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为教学、科研提供最佳的服务,尽最大可能提高师生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是我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根本宗旨。
(4)在重要项目建设中,馆领导班子注意团结协作、分工负责,建立有效的项目运行机制。
班子成员做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事关学校全局的图书馆多项重要项目建设中,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并取得了很好管理效果。如在华东师大“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文献信息支撑系统”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以本人(馆长)为组长,图书馆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参加的“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下,成立了由馆领导和相关部、室主任参加的工作小组。馆长任工作小组组长,统抓项目整体建设;两名副馆长分别具体负责文献资源建设、设备引进和数字化建设;相关部门主任各司其职,做好项目相关建设任务。这种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有效控制并促进了整个项目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出色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同时,华东师大图书馆党总支在动员群众,凝聚人心,谋发展,创一流,全力提升教学科研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取得出色成效起到了重要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