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翻译语境下的女性用语研究
2019-04-16郑新超
摘 要:追溯研究史料可知,日本女性用语研究大多流于传统语言学层面,研究视阈多限于日语土壤本身,鲜有学者从跨文化翻译视角就其语用现状及社会文化根源进行探究。文章尝试对女性用语进行全新解读,梳理其语言特征、语用体系、使用现状等,透析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功能定位、存在原因、变迁趋势及社会文化蕴意。
关键词:女性用语;跨文化翻译;语言内涵;社会文化蕴意;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郑新超(1982-),女,山东德州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在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信息触角四通八达的当今世界,日语女性用语依然活跃在跨文化翻译中,它在架起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的同时,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演变。文章从演变历程、语言特征、语用功能分析、社会文化蕴意、发展趋势等方面系统梳理,以期藉此为翻译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女性用语提供借鉴。
1.女性用语的演变历程及特征
回顾日本女性用语发展变迁史可知,“女性语”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斋宫忌词”。所谓的“斋宫”是指被送到伊势皇大神宫从事祭祀活动的女性。“斋宫”认为在神圣的地方直接说出宫内物品的名字会玷污神灵而招致灾祸,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代用词语,后人就把这些词叫“斋宫忌词”。至室町时代,女性用语以“女房词”这种明确的形态呈现。“女房词”是指由供职于日本中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都宫廷里的贵族女性创造出来的,主要是与衣食住行有关的优美而文雅的一些话语。进入江户时代,“女房词”很快就被上層社会的女性所接受并流传。“女房词”由于回避了生硬的汉语词汇而采取了委婉的说法,从而体现了女性的美德,彰显了女性的高雅以致迅速普及到广大平民百姓。进而,明治时代以来,政府参与制定了女性用语标准语,并加以推广。女性用语在普通百姓的言语生活中扎下了根,发展成为全日本社会女性共同使用的语言。二战之后,女性用语逐渐衰微。
梳理国内外研究资料可知,日语女性用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兴起阶段(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平安时代日语逐渐显现性别差异,室町时代出现女房词,使用范围基本局限于上层社会。第二个阶段是普及阶段(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江户时代公卿、武士家族及富裕阶层家庭中年轻女性的用语规范形成,明治时代国家通过性教育方式对女性的用语加以制约,语言的性别差异正式确立,女性用语在整个社会普及开来。第三个阶段是式微阶段。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后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用语规范逐渐解除。现代日语女性用语表现出式微的趋势,甚至表现出中性化和男性化特征。
女性用语的语言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词汇、句子形态、敬语四个方面。(1)语音语调方面。女性用语在语言上追求优雅、规范,不使用非标准的语音变体,在语调上,女性爱用升调,调型变化富于情调。(2)用词方面。女性较少使用生涩、难懂的汉语词汇。在人称代词、感叹词、终助词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男女用语区别。(3)句子形态方面。女性用语较多使用体言,连用形等不结句形式结束句子。句子中多用反复性说法表达感叹的语气,而且寒暄、附和较多。(4)敬语方面。日本女性多使用敬语接头辞“お”,例如“お花”,“お食事”,相比日本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敬体形式结句。
2.女性用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使用现状
近年来学界研究表明,日语中的性差呈逐渐缩小趋势,现代日语中“男女有别”的鸿沟壁垒正在崩溃,日语逐渐出现中性化。学界大量调查研究结论几乎都同样证明了女性用语使用的衰退特征,这一特征在日语的句末表达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但是,在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等媒体字幕翻译中女性用语句末表达依然大量存在。目前学界个别学者发现了媒体语言与实际交际语言在女性用语方面存在差异的问题,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涉及其潜在的社会文化根源,这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因此,笔者聚焦跨文化翻译领域,以媒体访谈为切入点,用2个月时间抽取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三大报纸的专访栏目报道,进行例句信息采集、数据处理,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女性用语终助词的使用方面日语译文与自然会话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终助词的使用方面:许多日常用语中不再使用的女性用语终助词在日语翻译中频繁出现;二是文体方面:在日语翻译中,女性接受采访常使用简体,而日本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接受采访常使用敬体。由此可见,媒体翻译译文侧重突出受访女性的性别特征,展示其个性,而日本女性实际受访话语更强调说话人接受采访时,注重谈吐礼貌谦恭。总之,报道采访跨文化翻译虽然较小说、影视、动漫等其它媒体来说,其话语使用更贴近现实生活语言,然而,日文译文话语中女性用语仍然高于现实生活语言。
3.翻译中的女性用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在调查语料中66名日本受访女性和76名外国受访女性,其话语特征存在差异,跨文化翻译与实际会话的巨大反差让我们感受到日文翻译中采用女性用语句末表达加强语气、表明说话人立场、态度、心情、地位,表征说话人物身份信息,加深读者印象等语用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女性性征识别和彰显新闻报道实效。(1)女性性征识别。外国女性受访者的名字翻译成日文,均为外来语(片假名),而日本女性名字多为汉字或和语书写,名字本身就能传递给读者女性特质信息。因此,为了最快捷地传达相关人物信息,给读者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必要通过女性句末表达等形式来彰显人物的性别特征。(2)彰显新闻报道实效。从整体来看,新闻报道讲求“实效性”、“客观性”,比电视剧剧本、电影电视节目等更为真实,贴近日常生活。然而,报纸报道没有声音和图像,且受版面限制,如何在有限篇幅里传递给读者尽可能多的信息,需要新闻工作者独具匠心,锤炼语言。
4.翻译中的女性用语的社会文化蕴意
女性用语在跨文化翻译中大量存在除了传统语用习惯的影响和渗透,还体现了日本本土文化和社会制约的潜在力量。笔者对东京某大学100名在校大学生的意识调查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语言传统和社会意识的存在。日本社会语言规范对日本社会语言的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对大众媒体工作人员、翻译人员还是对广大媒体受众都在无形中接受着日语传统翻译习惯的影响,以此“社会规范”达成社会共识来维系“社会纽带”。日本受访者受到当今日本社会语言规范、长幼尊卑观念的制约,潜意识中认为在接受采访时应该持有一种谦恭的态度,使用敬体。社会地位、传统观念等要求日本人“以和为贵”、保持“中庸”、通过低调内敛的措辞来保护自己。然而,在跨文化翻译的日文译文中大量采用女性用语,加强人物女性特征,恰恰也是日本语言规范和社会规范对翻译话语的要求,同时也是日本社会潜在社会意识的反映。外国女性的畅所欲言正反映了日本文化本土意识对日本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翻译中大量存在的女性用语体现了日本社会历史传统的根深蒂固,同時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心理的保守倾向。日本语言流变速度缓慢,男女差别、社会地位、身份、长幼尊卑意识的强大力量仍在日语中占据着重要阵地。因此,日语翻译话语中大量存在的女性用语折射出日本历史传统具有强大的现实影响力,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保守之属性。
5.结语
跨文化翻译不是语言的简单切换,也不是社会文化意识的转载,而是在本土意识与异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实现文化交流与思想传递的纽带。在大众媒体翻译领域女性用语频繁出现,为学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究其发展趋势可知:(1)千百年来日本民众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熏陶,男尊女卑思想对女性言行操守的要求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根本消失,贤良淑德、女人味等依然是社会衡量理想女性的评价标准,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未根本改变,谦卑婉转的女性用语仍将作为日本社会的润滑剂而存在。(2)在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男女收入差距是最大的。经济上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女性在社会及家庭中的从属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影响语言的发展,因此在日本社会没有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之前,日语女性用语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趋向个性化发展。(3)从长时段史观来看,日本女性日益觉醒的平权意识必将促使翻译话语中的女性用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演变。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时代主流思想的渗透影响以及日本现代年轻女性日益觉醒的平等意识与女权意识必将对日本文化传统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日本语言规范的转变,在此基础之上,翻译中的女性用语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囿于时空线索及现有条件局限,跨文化翻译视阈下的女性用语仍有探究空间。
参考文献:
[1]遠藤織枝·尾崎喜光.女性のことばの変遷-文末??????????を中心に[J].日本語学,1998(17).
[2]金水敏.???????日本語役割語の謎[M].東京:岩波書店,2003.
[3]水本光美·福盛寿賀子·高田恭子.????に使われる女性文末詞–脚本家の意識調査より–[J].日本語???????学会,2008:11-26.
[4]郑新超.大众媒体跨语言翻译中的女性用语现状—以对日语会话译文中女性用语的现状调查为中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
[5]郑新超.日本女性用语研究概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2):71-73.
[6]张红,元明松.日语女性语的历史变迁与语言特征[J].枣庄学院学报.2017(0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