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子》中的水意象

2019-04-16葛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以柔克刚上善若水老子

摘 要:《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以有形的“水”作为自然形而下的代表,通过“水”来揭示无形的“道”的存在,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以及不争之争、谦下处上、以柔克剛等辩证法思想,反映了老子的智慧。“水”的这些品质在启发世人修身的同时,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老子》;水;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作者简介:葛艳(1994-),女,汉族,长安大学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

一、水意象的形成

在古代,人们对水的认识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区别。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人类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洪水造成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恐惧,让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膜拜,这就产生了原始的水崇拜。当先民们体验到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之后,便通过占卜与祭祀,祈求风调雨顺,来实现农作物的丰收。由于水能够滋养万物,让植物生根发芽,所以先民便很自然的认为,水与人类的繁衍生殖有关,想向水祈求生殖的力量,于是便产生了许多关于饮水、洗浴、梦水神等可以让人受孕的认识和习俗。[1]

先秦时期的哲人们,在关注和探讨宇宙、人生之时,也将他们的目光锁定在了“水”上,比如出生在老子之前的管仲,就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管子·水地》云:‘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2]待到老子思想产生之后,先哲们对“水”的探讨也就更多了,“据杨伯俊先生的统计,‘水字在《论语》中出现4次,在《孟子》中出现44次。”[3]这恰恰能够反映出老子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水”这个意象在当时的重要性。

“水”的意象,贯穿了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常无名”(第三十二章)[4],而“水”有名,老子将“几于道”的“水”这种有名有形的实体,作为常人可理解的万物之母,将虚空的“道”,化作天地间实存着的物,以“水”来喻“道”之幽深、包容、永恒等。在《老子》中,“水”展现出来的极多的美好品质,如不争、谦下、宁静、淡泊、柔弱等,对个人的修养和人类社会都有一定的启示。

二、水意象及其与道的关系

1.水——自然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第八章)在老子看来,“水”是“道”在有形世界中的代表。老子通过以水比德,来说明他对世界上最美好德性的期待——利万物,而不争。“水”在形而下层面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饮水是最必要的条件;其次,水中的生物,如鱼,是可以给人类提供营养的食物,在种植庄稼的时候,也需要适量的雨水和灌溉使之生根发芽,结出果实;再次,水具有清洁作用,可以涤除污垢等等。水的特殊性质,使得它能够经常对世间万物起到促进作用,而它却始终以一种自然且谦逊的态度,流淌在最低洼的地带。这种与世无争、甘愿处下的态度,使得“水”在形而上的层面,有了它颇为高尚的内涵。在《老子》一书中,“不争”这个词共出现八次,其中和水有着直接话语联系的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在这两句话中,老子直接论述了水的不争、谦下反而成就了其不争之争,因其处下,反而没有任何顾虑。将水的这种德性,借鉴到人的身上,就能启发世人该如何成为一位圣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有其自身的觉悟,像水一样,对人谦卑,遇事也不强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水”作为“自然”形而下的代表,其品格代表了“道”的要求,无论人,地,天,都要遵循“道”的规律,就意味着要顺应自然,如水这般,做到不争、谦下。关于谦下这一点,朱熹也曾这样评价“老子之学,大抵虚无,冲退自守为事,故其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5]。如水一般遵循自然的规律,反应了老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不争反而能成其争,谦下反而能成其上,这也体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2.水——柔弱之道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贵“柔”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吕氏春秋》言“老聃贵柔”[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老子抓住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规律,并通过自己的体悟,发现“水”才是世间最柔弱的事物。河上公注:“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7]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放到不同的容器里,都能因其柔而被塑造成不同形状。但是在水柔的背后,恰恰是刚强的一面,只要时间长久,滴水也能穿石。哲人的思维能超越世俗的偏见,看到事物的本质,老子所谓自然之“道”,用水的以柔克刚,揭示了刚强与柔弱的辨证规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第七十六章)老子用自然界的草木与人的身体作为观察对象,验证了柔弱是生命的象征,而坚硬是死亡的象征。老子也曾以牙和舌头作为例子,阐释了他对柔弱与刚强的看法,牙齿强硬却容易掉,而舌头柔软却能长存。“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第二十八章)在深知自己雄强的情况下,还甘守雌柔,愿意处在山间的低洼之地,做一支柔和的溪涧,这样永恒的德就不会离身,就能恢复到婴儿的纯真状态,这种质朴,是最真的,最自然的,也是最符合“道”的标准的。“水”作为自然中柔弱之物的代表,因不争而处下,因柔弱而处上,这正是其能接近“道”的原因。

3.水——清静之道

“水”能够甘愿处下,不卑不亢,就注定它会有一种淡泊之美,如“澹兮其若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第十五章)水还具有自净的功能,不论在流淌的过程中翻卷着多少泥沙,在它停下的时刻,就能渐渐将这些污浊沉淀,而实现自身的洁净与清静。“水”亦有“涤除玄鉴”的功能,因其清,能净化万物的污浊,因其静,能照见个人的得失。“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第六十一章)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像水一样,以其柔韧,以其谦下,以其清静来做天下的表率。清静的“水”,有其独特的内涵,幽深,平静,清澈,自然,代表了“道”的精神。而“静”在老子的哲学中,也是一个重要话题,“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老子强调“致虚”、“守静”,这包含着一种心灵澄澈的状态,做到“静”,就能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永恒不变的“道”的规律。在《老子》中,有七章的内容都探讨了“静”的问题,“水”作为承载“静”的自然实体之一,以其清静无为,成就了其无所不为,在清静中,显露着“道”的本质。

三、水意象的意义

1.“水”与个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时。”(第八章)《老子》在论述“上善若水”这章的时候,列举了七个水“几于道”的表现。水的这七个优点,都是有德性的圣人所应具备的。河上公注“上善若水”一句时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8] “水”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性,对我们个人修养的提高,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水因不争反能无尤,“苏辙说:‘有善而不免於人非者,以其争也,水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此皆至言也。”[9]苏辙认为水之所以能够达到七善,是由于其不争。因其不争,故清静无为,进而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此乃近乎“道”也。在生活中,要顺其自然,像水一般谦卑,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就能做到“后其身而身先”。“居善地”,“心善渊”是让我们的心性,像水那样广博沉静,能大度一些,宽容待人。“与善仁”告诉我们要仁爱友好,水给万物的润泽,都是无声无息的,其如大地之母一般的恩慈,值得我们感谢与借鉴。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言善信”不仅能体现个人严于律己的修养,也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到水的这些品质,就能自然友好的相处,做到自治而不用统治者过多干预,而凭借百姓的自治,统治者也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事善能”、“动善时”这两点,是让我们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像水一样,张弛有度,不守成规,以其柔弱战胜刚强。做到这七善,我们就能达到圣人的修养,如孔子所说一般,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生活,在这里,孔子和老子也算是达到了某种无目的的契合,都为人们更好的栖居在世界上,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2.“水”与社会

当每个人的修养都达到一定的高度,整个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变好。《老子》中“水”的意象,作为“道”之精神的体现者,其不争、谦下、清静、柔刚等品质,对我们的社会有着指导意义。当代学者也非常重视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弘扬,举办过多次大型的关于老子及其思想的学术会议。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不再像古人那样崇拜自然,依赖自然,但由于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从自我做起,从社会和谐和生态平衡双方面来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科技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而我们自己则要遵循自然规律,不任意妄为。借助“水”的意象,来比喻世界的浩瀚广博,那么利用从水中折射出来的道理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第六十一章)“水”的谦下友善、以柔克刚的优点,不仅在对待社会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也在对待国际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中国始终坚持不卑不亢的原则,不恃强凌弱,不俯首称臣,在外交的过程中,如“水”一般不争,以谦虚、礼让的柔和姿态,来应对霸权主义的刚强。不靠军事战争的蛮横武力,努力提升自己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创新能力,这种不争之争,使得中国自信的屹立于东方。

结语:

“水”作为老子哲学中代表“道”的一个重要意象,以其“功成而不自居”的谦下,静深宽广的胸怀,柔弱胜刚强的韧性等,展现着“道”作为“众妙之门”的玄妙幽微。这种先哲的智慧,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仅没有流逝,反而显得更加璀璨,为我们个人的修养,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提供了有效而长久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参见:向柏松.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6):49-53.

[2]温乐平.道·水·人:老子的水哲学[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32(05):1-6.

[3]赵新华.论《老子》中“水”之意蕴[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89-91.

[4]老子.老子[M].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16.1.(《老子》原文的引用皆出于此。)

[5]朱熹.《朱子语类》.转自:何乃川.略论朱熹对老子的评价[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96-100.

[6]陆玖.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8]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 :中华书局,1984.

[9]王森.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01):19-21.

猜你喜欢

以柔克刚上善若水老子
“以柔克刚”为民解难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之三)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真爱无痕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教育需要“以柔克刚”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