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9-04-16李春娟

速读·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清未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的经历是一位旧式书生的经历,很平凡。鲁迅先生不止是写一个书生的平凡经历、穷困潦倒,而是通过孔乙己周围的“看客”来写世态炎凉、人心隔膜。写出孔乙己这个清未下层知识分子受社会践踏与歧视,从而写出孔乙己是一位可怜、懒惰、卑微的人。透过孔乙己来反映鲁迅先生写作此篇小说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以及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思想奴役、禁锢,批判了孔乙己的不觉悟,指出走向悲剧道路的主观原因,也表示了对他深切的同情。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一、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作品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在咸亨酒店的环境里显得很特殊。“站着喝酒”,说明他已没有资格挤进长衫客的行列,而是和短衣帮一样处于被压迫的底层。“‘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这时拿钱买酒的得意神气,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取笑他的被打,取笑他的潦倒,这时他口袋里有几个酒钱,就要在他们面前显显阔气,也聊以自慰。九文大钱“排”出,我们都仿佛听到那叮叮作响的铜板碰击声。可是他又穿着长衫,说明他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看不起下层人民。“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罩”字写出了贫困而善良的孔乙己在那群天真的要豆吃的孩子面前,死死护住他已经“不多了”的几颗豆的动作。他的这种穷人地位和富人思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他那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

作品概括描述了他面带伤痕、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的可笑形状;“之乎者也”,酸气十足的可笑语言;半通不通,含有讽意的可笑绰号;然后便把他放在人们取笑当中,通过他自己的言行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迫于生计,偷窃挨打,这本来是很可悲的。周围的人们不仅不同情他,反而以此来取笑他,是一种鉴赏他人痛苦的麻木表现。然而孔乙己极力掩饰自己偷书行为并为之辩护的理由也是很可笑的。酒客们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因为这还没有点明他偷窃挨打,可以含糊过去,所以他不予回答。“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摸”字描写出孔乙己拿酒钱时的小心深取的情状。他这时腿已断,比以前更加穷困,口袋里仅有这么点钱,所以他取出时慢而小心,口袋大,钱少,要搜索一番才能取出。以前“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劲儿完全没有了。从“排”到“摸”,同是拿钱买酒的动作,但处境已变,动作也就不同,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以此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阔绰,与他们不同,可见作者炼字的功夫与匠心。

當人们明确点出他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睁大了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他要极力掩盖自己的偷窃行为、不幸遭遇,维护自己的面子。当人们指名道姓,举出证据,说亲眼看见他“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时,他便涨红了脸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而且还要引经据典,搬出孔夫子的话进行辩解,这是多么可笑!读书人竟然这样高贵,连偷东西都要高人一等;而且偷了东西,挨了打,还要争什么“君子固穷”的人格。可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浸透了他的灵魂,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打上这种思想的烙印。

二、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物?

作品用一段插叙作了交代:“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养成了好喝懒做的坏习气。是封建教育制度毒害了他,造成他这种屈辱而又自尊的性格。但他并不认识这一点,没有丝毫觉悟。他毫不怨恨封建教育对他的毒害,而是悔恨自己没有中举,没能爬上统治者的地位。他仍然以读书识字为荣,没有进学为耻。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接着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刹那间的神情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隐情:没有进学是他最大的心病、最大的耻辱、最大的痛苦。偷东西挨打、受人嘲笑,也使他难堪,也给他带来痛苦,但他还可以睁大了眼睛,涨红了脸,极力掩饰、辩解,惟独“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件事可实在使他伤心、使他羞愧,他连辩白的勇气和理由都没有了。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也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太深了!即使到了偷窃度日、受尽凌辱的境地,还被这种思想紧紧地束缚着,不得解脱,这正是作品揭示人物灵魂最深刻的地方。

总之,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块笑料而已,这正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害人、吃人的本质。所有人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有其合理的社会根源,那就是所有人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毒害。这毒害已经深入骨髓,故而人们有了这样的认识:要么像丁举人一样通过科举走进上层社会作威作福欺压百姓;要么就做一个普通百姓,劳苦生活;而孔乙己科考不成,又不踏实做穷苦人,因此这个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人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只有死路一条。可见,他的死,是科举制度的罪恶造成的。

参考文献

[1]陈先元.扭曲的灵魂 古怪的行为——试论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变态人物形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

[2]徐龙年.略谈鲁迅作品中的几种语言现象[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作者简介

李春娟,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孔乙己(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