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校本课程建设
2019-04-16顾明伟石丹花
顾明伟 石丹花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必将有落地和表达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改善学科教学,拓展学科内容,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当地条件由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基于生物学科,建设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植物鉴赏与艺术创作”是在生物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探索课内外知识的联络点,学生依据教材进行课外体验,通过课外拓展,弥补因授课时数限制而无法完成的实践活动,同时,利用校园植物标本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
1聚焦素养,制定校本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保障,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因此,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本课程制定的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校园植物,能说出不同植物的名称;
(2)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叶片的形状特点,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观点;
(3)通过制作植物标识牌,逐步养成保护校园植物的意识;
(4)通过调查校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学会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5)通过调查校园植物丰富度,形成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意识;
(6)通过制作叶片标本、叶贴画、叶片书签、叶装饰纸扇、植物标本首饰等工艺品,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学科整合,完善校本课程结构
本校本课程是对生物学科知识的课外拓展与延伸,由于生物学科每周课时有限,一些课内要求的探究实践活动,如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由于耗时较长或是实验设备不够完善,在课堂上难以完成。利用校本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丰富学习内容,提高生物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课程设置了较多动手艺术创作的活动,让学生用美的眼光发现身边美的事物,提高审美能力。本课程的具体内容见表1。
3基于学情,规范校本课程实施
本课程开设的对象是高中学生。高中生由于课业任务重,压力大,而且生物学科一周2课时,仅靠生物学科教学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有限的,通过活动丰富的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
3.1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合一”,认为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本课程设置各种类型的活动,如制作植物腊叶标本,制作叶片书签、叶贴画、调查校园植物种群密度等,给学生充分机会参与实践活动。
3.2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组织形式
教师利用不同学习形式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例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野外调查,测量人行道树种多样性,进而分析植物多样性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数学统计学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科学思维;通过丰富的艺术品创作,培养审美情趣。
3.3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竞争与合作是学生步入社会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校本课程要为学生创建竞争与合作的平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植物叶片标本等活动,提高合作与创造能力。同时,不同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评价,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竞争的价值,为今后适应社会发展做铺垫。
4立足多元,落实校本课程的评价
4.1校本课程的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及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校本课程的评价宜采取多元化方式,收集学生学习结果与平时学习情形的表现资料,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成长,同时注重质与量的评价,兼重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如收集学生艺术创作的作品,就美观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4.2校本课程的评价实验途径
课程实施的意义,是将课程愿景转化为实践的历程。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可以用观课、访谈、实地查看资料和设施、现场考察教师和学生、检查学生创作的作品等方式进行。
5总结
課堂教学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对于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要聚焦核心素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完善课程结构,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规范,并关注课程评价,让校本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