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革新
2019-04-16程锐创
程锐创
摘要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宗旨,而把握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是实现课堂革新的基础。实现课堂革新需要教师观念、师生关系的改变,同时也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进行转型、重塑,同时更关键的在于教师追求卓越的品质。
关键词 生物学科 核心素养 课堂革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生物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及实践创新能力。因此,把中学生物课程确立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面向全体学生而开设的课程。同时,由于生物课程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和课程本身的价值性决定了生物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
1生物学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教学意义
生物学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教学意义,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和生物学基本观点,提升科学素养。生物学课程既要让学生建立生物学核心概念,以达成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又要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思想、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未来在个人生活、社会参与时奠定素养基础,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
迈尔认为,生物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提出,21世纪新生物学依赖于从各个学科整合而来的知识,以促进对生命系统的理解(跨学科性)。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生物学基本知识的核心指向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动怎么运转?生命为什么是这样?每个问题中又包括多个二级、三级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所构成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概念体系,其中核心概念是这个体系的框架(表1)。
学生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对生命有较充分的理解,在对生命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到生物学知识形成的历史和方法,达到感悟生物学思想的目标,从而理解生物学。学生在这些生物学科的基础上去理解自然,感悟生物学与社会、生物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2.1整体性
组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统一的整体,彼此联系无法分割。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具学科特色的素养,支撑起整个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科学思维的实证过程。在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活动中,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形成就水到渠成。
2.2跨学科性
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学和数学、工程学、信息科学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生命观念具有生物学课程的个性特征,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关,也影响着其他学科。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则是科学课程共有的素养。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也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3课堂革新的路径
核心素养的提出推动了生物课程及生物课堂教学的革新,强调教师观念、师生关系的改变,同时也要求课堂教学方法、评价的转型和重塑等。
3.1教师观念的革新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必须转变学科教师观念。新课程改革以来,历时多年,但依然存在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实践困境,尽管原因是多方的,但教师对变革不接受是主要阻碍因素。相对于传统学科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对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对学生素养的发展都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很多主客观原因,特别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很多教师虽然口头愿意改革,却没有在行动上做出调整或改变。
任何改革都不是简单的对过去进行修补,而是一种革新与创造。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教学变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以学科专家的身份进行教学时具有较强的自我感,但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自我感变弱。在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种感觉几乎完全缺失。为此,教师必须针对核心素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进行必要的学习、参与各种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强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与内涵,再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科的内容和教学中。其次,教师要理解學科核心素养。实施核心素养的意义。教师只有自觉地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再次,教师要明确如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需要清楚生物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梳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本质之间的关系,实施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教师在观念以及行动上真正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让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技术与能力,更要重视育人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勤奋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健康生活;还要培养学生务实的科学精神,使其学会学习,注重科学探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想。
3.2师生关系的革新
当前,“家长式”的教师仍较强势。教师在教学中“一言堂”的现象还是较普遍,即教师成为课堂、班级的“家长”,学生则成为“孩子”,不允许“孩子”质疑“家长”。这其实限制了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养成。这种教育教学是与核心素养的宗旨格格不入的。因此,变革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能够为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问在平等、对话与合作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学生既要尊重教师的人格,也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及生活,使学生得到学业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这种双向尊重,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科权威,更关注的是怎么教,虽然在知识传递和表现方式上方法多样且比较有效,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越来越体现着学生本位,这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自觉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学生立场、提出学习的建议和步骤、预设好学习任务,同时穿插评价任务,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更多的是作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
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比如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能力、生态意识、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珍爱生命等,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有体现,所有学科素养融合形成整体核心素养。所以,不同学科的教师应搭建学科合作教学平台、教研网络平台等进行教学交流、学科合作教学实践(例如融合教学、融合教研)等;利用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科学活动,开放理科实验室,开展学生自主实验、进行科普讲座,乃至让特长学生讲座、学习交流汇报等,最终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3.3课堂方法的革新
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研究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生物学科学思想和基本观念统领学科教学,科学安排教学进度,规范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目标细化,以整体观念开展教学。同时,可以适当突破单元、章节之间的界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核心素养要求。例如,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以生物学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实验操作等为重点;七年级下学期,对科学探究能力、理性思维等核心素养加以重点培养等。教师要积极建构适合本区域、本校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人的核心素养是各学科素养的精神的集合,而各学科的精神是以其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离开了知识的积淀和知识体系的支撑,任何的学科素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化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本学科的专业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跳出本学科的界限,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一方面,各学科教师展开合作,围绕跨学科的内容和项目,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的情景,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极为重要。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安排的实践活动包括观察实验、验证实验、模拟实验、探究实验、资料分析、调查活动、DIY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利用疑问和学生好奇心,活跃学生以展开探究活动。在生物课堂中开展生物探究性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强化思维能力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演示、实验、制作、模拟、讨论、探究、评价等活动方式,为学生设置科学探究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做中学、悟中学,让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能力、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以发展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来设计教学,并根据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能力起点,在此基础上实施方案。教师要充分运用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生物现象的,针对这些现象是如何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及得出结论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等。同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
3.4课堂评价的革新
教师应建立多样、多元的评价机制,倡导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在评价形式上要多样化;在评价的内容指向上更注重对批判思维等高级认知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情感态度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在评价的主客体上,既要有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对学习团队的评价等,同时要关注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自己或同学的学习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我、帮助同伴、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如果,把学生“自评”与“互评”整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可以发挥学生自我反馈和调控、自我完善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关注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的运用,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除了对一些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纸笔测试题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更要对学生动眼、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要多视角看问题,倡导方法、策略的多样化、多元化;要体现出评价的个性、差异性和方式多样性。对平时测验的评价不应只看分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有了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和表扬。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通过面部表情、体态、眼神、語调等非言语手段对学生进行无声评价。“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
总之,实现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革新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更需要教师有追求卓越的品质,更努力的实现和落实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