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中的中国梦
2019-04-16吴群
吴 群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这部巨作高度提炼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最具典型的“历史瞬间”,将其艺术地放大来反映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沧桑变化,饱满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屈辱、抗争到胜利,再由振兴走向复兴的历史画面。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发表讲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刻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回顾历史,中国音乐艺术曾经的辉煌令我们中华儿女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梦早已悄声无息地浸润在我国音乐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尽管饱受战乱和外侵的干扰使中国近代音乐艺术一度出现过停滞,甚至遗失,但是,中华儿女在受尽苦难、极尽悲伤的背后依然饱含着对中国梦的急切渴望。追溯中国音乐艺术史上的中国梦,这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耀和辉煌,也不是一味地自我陶醉,而是让曾经历尽艰辛、饱受磨难的中国人民重拾信心、振作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一、国家梦:国家富强,谱写华美乐章
国家富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首要期盼。中国是有着璀璨文明的古老国度,并且是仍旧在延续的最古老的亚洲文明。曾经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科技进步,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隋唐文化远播海外,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在古代,中国国富民强,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音乐艺术文化繁荣蓬勃。
(一)音乐历史久远,走在世界前端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卓绝的风姿闪烁着美丽的光彩。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见图1),据考证距今约九千年,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世界排名第二古老的吹奏乐器,仅次于德国南部阿赫谷中的霍勒·费尔山洞里出土的一件约3.5万年前的骨笛。
图1 贾湖骨笛
在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夔”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夔”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国传说中黄帝和尧舜禹时代的后期。据《尚书》记载,“夔”担任舜的乐官之后,曾参与著名乐舞《韶乐》的创作和指挥。相传这部乐舞一直流传到一千多年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孔子听后赞叹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1]可见夔的音乐技能之高超。
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态是先秦民间的说唱音乐“成相”,关于这个说唱艺术的记载可追溯到荀子的《成相》篇。《荀子·乐论》是荀子在继承孔孟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并融会诸家思想创作的,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思想精湛的音乐理论专述。
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见图2)是至今已知世界上最大的编钟,它是春秋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体现。它是一个庞大乐器,由65 件青铜编钟组成,其音域跨5 个半八度,12 个半音齐备。“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如此恢宏的乐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2]“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3]
中国最早的音乐机构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大司乐”。
图2 曾侯乙编钟
“中国最早的对外音乐文化交流是西周周穆王十三年(约公元前989年)。当时,周穆王率领一支庞大的歌乐队西行,一直到达与黑海相连的黑湖,全程往返约3.5 万里。这支乐队每到一处,就与当地的部落首领互赠礼品并举行盛大的演出。现在的傀儡戏、皮影戏、杂技等,就是那时传入我国的。在交通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周穆王率队不辞辛劳,跋山涉水,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音乐机构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所设立的乐府。乐府专业工作者将从赵、秦、楚等地区收集来的地方民歌进行整理、加工,然后谱成新曲,教给乐人歌唱,供帝王后妃、公侯将相等人欣赏。‘乐府’最繁盛时人员达八百多人,他们大多是一流的音乐家、文学家和民间艺人。”[5]
“三国时期著名音乐家阮籍所撰《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汉民族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6]
明代杰出的科学家、音乐理论家朱载堉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理论创立“十二平均律”的人。1584年,朱载堉《律学新说》问世,相比18世纪的巴赫创作出《平均律钢琴曲集》早了两百多年。然而明、清时期朱氏的理论并未受到重视,未见诸实行,其科学价值、卓越成就后来才逐渐被人认识,并引起世界乐律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世界音乐理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音乐昌盛繁荣,彰显国家富强
“历史证明,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音乐艺术便难以发展。”[7]音乐的发展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周秦、两汉、隋唐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三个重要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边疆稳固、安定和谐、国富民强、艺术繁荣。
我国古代历史上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是政治相对稳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周代。西周宫廷为了利用音乐作为统治工具,建立了“礼乐制度”,创建了音乐机构,举办了音乐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头一次相当完备地创始了宫廷“雅乐”的体系。随着乐器的增多,还出现了“八音”分类法,公元前11世纪中期,形成了十二律的音律体系,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在周代,五声阶名也已经确立,七声音阶开始被应用。
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帝国巩固时期的汉代。汉武帝设立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对各地民间音乐进行有效的收集编纂、整理改编,对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大大推动了音乐的发展。“至今,汉乐府仍保存五六十首民歌,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素材;汉代著名的歌曲形式统称“相和歌”,它对隋唐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鼓吹乐在这时候有显著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中开始以一个独立的重要音乐形式出现,在各方面得到广泛的运用。此外,古琴的独奏技术、说唱音乐和百戏都在向前发展;在音律上,平均律已在琵琶上得以应用;在音乐思想方面,西汉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得到了适时的改造而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基本指导思想。”[8]
唐代是我国音乐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继周、汉之后,中国音乐史上第三个集大成的时代,也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三次高峰。隋唐时南北统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为音乐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两晋南北朝期间的战乱使难民迁移,促进了南北方各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促使音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重心,逐渐趋于融合,为隋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唐代开放的政策下,音乐上勇于吸收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全面发展的新局面。“隋唐的燕乐中,歌舞音乐是发展主流,在整个音乐文化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配合歌舞音乐的要求,器乐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器乐的演奏技艺也大大提高。由声乐、器乐与舞蹈三者总和而成的大曲曲式得到了提高和丰富;反映在宫廷燕乐中的‘坐、立部伎’几乎全由歌舞曲调构成;设立了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造就了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由于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9];“唐代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10]。“唐代音乐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曾经达到时代的顶峰,而且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11]隋唐音乐的发展为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宋元明清时期,和以前的音乐相比较,也有着较大的转变: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伴随城市的兴起,市民音乐开始崛起并成为此时期的音乐艺术主流,宫廷音乐逐渐衰落;音乐艺术形式由歌舞音乐转向了戏曲音乐。
二、民族梦:民族振兴奏出自强旋律
“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拓展,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强调。”[12]
“中国人的民族振兴梦由来久远。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3]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团结和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百年夙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在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品质的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提升人民的品位,在更深的层次中把握对人生的领悟,发展并更新着人们的人生价值认知。
(一)深厚的音乐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整个民族和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古代音乐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14],意思为“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表达了岳飞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14],这首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频繁发生农民起义,社会动荡。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百姓创作了如《洪秀全起义》《天国起义在金田》等以反帝反封建为题材的民歌,强烈地表达了百姓对封建压迫和外国列强的殊死反抗,以及向往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梦想。
(二)礼乐教化德行,教育振兴民族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上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礼’看作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民族的灵魂。”[15]公元前1058年,周公“制礼作乐”,以道德为原则建立了礼乐制度,使其成为德治、仁政的重要途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乐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它的基本特点是,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16]“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17]“周公的制礼作乐蕴含着克己复礼的深刻内涵:要求社会成员克制私欲,舍弃个人利益而服从国家需要,以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最后形成自强不息和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这种爱国精神,构成周礼文化的主要内容,并滋润了儒家学说。”[18]千古而下的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古之圣贤非常注重音乐对人心的影响,以乐辅礼,祭祀神明,教化民众。”[19]“黄帝之乐《咸池》,通乎神明之德;颛顼之乐《云门》,继承美德;尧之乐《大章》,广施德惠;舜之乐《韶》,将德行发扬光大,其节奏曲调平和而庄重,寓意深刻,导人向善。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出其中的义理,以德敬天,思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
几千年来,儒家以尽善尽美为音乐标准,以“仁”为核心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教育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描述的第一句话就是: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综观全世界,每一个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尤其艺术教育。“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他提倡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人的品行、道德,强调音乐演绎出来的意境对于塑造人的良好素质具有积极作用,音乐的律动有助于人们养成秩序、规则、礼仪和互相尊重的品格。”[21]在他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位居第二。“在孔子看来,音乐教育是一个人成为完美无缺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即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用诗来激励志气,用礼作为做人的立脚点,用乐来完成人生修养。”[22]“因此,君子须礼乐一刻不离自身,即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曲《文王操》博大精深,蕴含了浩然正气并展现出宽仁崇高的境界。周文王是孔子崇敬的圣贤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地时,操琴演奏此曲自励,虽七日无粮而道心弥坚。”[20]孔子作为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他的三千弟子中有72 人精通六艺,孔子将音乐看作对弟子进行爱国、爱家乡和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在寓教于乐中使人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毫无疑问,这些都大大丰富了炎黄文化的内涵,孔子的音乐观在今天也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个人梦:人民幸福响起优美旋律
“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梦,就是人民对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期盼。”[23]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立场和立足点。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的《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幸福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各种需求的满足。
(一)生理、安全需求的满足
“食物、水、呼吸、睡眠的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24]《吕氏春秋·古乐》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25]《吕氏春秋·古乐》所唱八首歌曲包括了祭祀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等内容。歌曲表达了原始先民的祈福,表达了他们希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望。
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26]从古至今,百姓最渴望和平安宁的边疆环境,一旦战争爆发,最终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和被逼上战场的将士。中国音乐艺术中也有不少表达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幸福的佳作。如《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之填写新词,内容是抒写作者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借以非议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有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27]。古声乐曲《扬州慢》描写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经过金兵掠夺之后一片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情感归属和尊重的需要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解决了基本温饱生存问题后,人们最渴望的是对爱情的追求、亲情的关心和照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愿望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常用的题材。《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国风·周南·关雎》是先秦时期的民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的相思与追求。”[28]全曲诠释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慕之情,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无独有偶,《凤求凰》传说是汉代的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这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大胆私奔,他们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29]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30]中国古代文人常“托物言志”,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格,这种方法也运用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如古琴曲《梅花三弄》表现了梅花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高洁不屈的节操,从唐代开始一直受到文人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31]“人民幸福也应该体现人生价值的完美实现。”[12]“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2]古琴曲《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琴操》云: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肯重用他。在归途中见到幽谷中盛开的兰花,于是感慨地说,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与野草丛生在一起,正像贤德之人生不逢时一样,并弹琴作了《幽兰》[33]。表达了孔子在个人能力得不到实现时的忧伤。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四、中国音乐文化的对外交流及影响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34]中国作为古代亚洲文明的圣地对其周边国家文化,特别是对古代朝鲜和古代日本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深受中国影响的古代朝鲜音乐
“高丽王朝宫廷音乐按其来源被分为乡乐(朝鲜乡土固有音乐以及被乡乐化的外来乐)、唐乐(中国及西域的民间音乐)、雅乐(中国宫廷的祭礼音乐)。”[35]“史料,南北朝时代,中国的鼓吹乐和琵琶(阮)、筝等乐器已在高丽流行。隋唐两代,高丽乐受到中国宫廷重视,列为隋七部乐、九部乐和唐九部乐、十部乐之一。公元7世纪末,音乐家于勒以古筝为蓝本创制了朝鲜代表性传统乐器伽倻琴。15世纪前半期,朝鲜李朝世宗当政,朝鲜政府派遣典乐黄植到中国考察雅乐和宫廷燕乐,并描制了各种乐器的图样,带回朝鲜。明弘治六年(1493年),朝鲜著名音乐理论家成伣等编的《乐学轨范》中讲到,当时朝鲜已使用中国传入的吕字谱和工尺谱,其中工尺谱与宋代姜白石使用的符号完全相同。”[36]
(二)深受中国影响的古代日本音乐
“我国和日本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展开音乐文化的交流,而我国的隋唐时期,尤其是日本的圣德太子(574—622年)摄政时期开始,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日本曾先后派遣19 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国来,把我国的音乐带回到日本,从而使我国音乐在日本得以广泛地流传,并对日本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音乐的内容形式和音乐理论思想两部分。”[37]
“隋唐时期我国传入日本的音乐内容,主要有唐乐、伎乐、散乐三种。唐乐即我们所说的燕乐,唐代宴会时使用的音乐,它们流传到日本以后,被改造为日本的雅乐。唐燕乐曲调传到日本的共计百首以上,日本至今还保存有《秦王破阵乐》等二十几首唐代燕乐的古乐谱,有些曲目现在仍在日本的舞台上演奏。”[37]“相传在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吴国乐舞传到了日本以后逐渐盛行,并对日本能乐产生了很大影响。流传到日本的伎乐曲目有《狮子舞》《吴公》《金刚》《迦楼罗》《婆罗门》《昆仑》《力士》《大孤》《醉胡》《武德乐》,称为‘十伎乐’。”[37]“散乐即百戏和杂戏,散乐与伎乐随着雅乐的兴盛开始从宫廷流入民间,后来与日本原有的滑稽伎结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乐剧,即能乐。”[38]
在隋唐两代传入日本的乐器及曲谱同样对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筝和琴。筝在唐代传入日本,七弦琴在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同时,在日本很早就流传了我国的著名琴曲《易水》《幽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末隋初的丘公明撰编的《碣石调·幽兰》在唐代传入日本以后,至今仍完好地被收藏在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里,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谱(在我国已失传)。中国盛唐时期十分重要的一样乐器——尺八,也于隋唐年间传入日本。后尺八在日本日渐发展并传入民间,成为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代表性民族乐器。
公元732年,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归国时,从我国带回《乐书要录》十卷。《乐书要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这部著作十卷本在日本完好地保存了四百多年,现在日本仍保存有其中的第五、六、七卷;随着这些音乐理论著作的大量传入,我国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也传入了日本。
结 论
中国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文化深厚璀璨,她像一颗明珠闪耀在东方。尽管近代战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的发展,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音乐工作者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音乐的复兴工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音乐文化的复兴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